《萬壽山圖》中國畫104cmx231cm 2016 年
前言
北京畫院自建院以來,寒暑六十余載,一直以“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脈,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目標和任務,張仁芝先生便是傳承北京畫院傳統(tǒng)文脈的眾多優(yōu)秀山水畫家中的杰出代表。張仁芝先生于1962 年進入北京畫院進行繪畫藝術創(chuàng)作,直到1995 年退休,他積累了大量優(yōu)秀的山水畫作品,豐碩的藝術成果已經成為后輩們的學習榜樣,其創(chuàng)作成果為山水畫創(chuàng)作走出了一條獨特之路,給予我們啟示。
仁芝先生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承李可染、蔣兆和、宗其香先生并向北京畫院傳統(tǒng)派著名畫家請教學習。其中,李可染先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對張仁芝先生影響尤為深刻?!懊鎸ΜF(xiàn)實,面向生活”,“精讀傳統(tǒng)和大自然兩本書”。在過去的幾十年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張仁芝先生一直謹記師訓“以意描繪,欲頌祖國山河之美”,他所描繪的名山大川,皆以堅持對景寫生與心靈感悟,強調意境的表達與精妙的筆墨相結合,注重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并追求不斷地變化。
仁芝先生將北京稱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在游歷了祖國山河、開拓眼界和格局之后,退休后的張仁芝先生更是將創(chuàng)作的內容重點轉向了自己居住生活六十多年的北京城。他的筆下有北京獨有的皇家園林,有氣勢磅礴的中軸線,有一天當中的晨鐘暮鼓,也有四季更迭里的后海、香山、頤和園。他堅持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寫生經驗一以貫之并強化心跡,沒有因為對故鄉(xiāng)的熟悉而絲毫減弱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感知力,讓鮮活的主觀感受融入到蒼勁的筆墨之中,使得傳統(tǒng)山水畫生發(fā)出了新的意境。
美學大家王國維講過“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勝景”的營造,除了畫家對客觀美好景物的描摹,更多的歸功于藝術家在心靈上的再創(chuàng)造。
此次仁芝先生的“京風墨韻”畫展,是他用筆對北京城魅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是自己眼中的山水轉變?yōu)樾刂械纳剿囊环N升華,重新賦予了人文精神。藝術家往往對身邊生活中所見到的習以為常,對遠離自己的東西更感興趣。張仁芝先生的可貴之處在于幾十年觀察北京的一山一水,關注北京的巨大變化,用心去體悟,用作品表現(xiàn)了他的情懷,他的文化自信與對中國畫的思考與實踐,碩果累累,令人敬佩!
什么樣的作品能夠傳世呢?我想:只有表現(xiàn)時代的,有自己獨特風貌又有筆墨傳承及人文內涵的作品才能讓人認可和流傳。仁芝先生讓我們見到了有親切感有溫度的作品,實為幸事。
祝仁芝先生老當益壯,再創(chuàng)佳作!
《施工中的北京南站》中國畫97cmx303cm 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