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驥 李文龍 王云山 劉建魁 魯宏申
摘要:2018年9月25日至2018年11月15日對烏蘇里江撫遠抓吉江段和饒河四排江段的經濟魚類進行了資源調查。采用三層流刺網(10 cm網眼)共作業(yè)86網次(其中:抓吉作業(yè)19網次;四排作業(yè)67網次),定置網(5 cm網眼)作業(yè)3 d。共獲得漁獲物2 309尾,重量為342 587 g,平均體重為148.4 g/尾。其中:定置網(5 cm網眼)共獲得漁獲物2 082尾,重量為52 312 g,平均體重為25.1 g/尾;三層流刺網(10 cm網眼)共獲得漁獲物227尾 ,重量為290 275 g,平均體重為1 278.7 g/尾。其中抓吉上灘捕獲魚類66尾,重量為135 900 g,平均體重為2 059.1 g/尾;四排捕獲魚類161尾,重量為154 375 g,平均體重為958.9 g/尾。總的漁獲率為1.32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為1 687.6 g/km。兩個捕撈灘地的漁獲率和單位捕撈努力量分別為:抓吉漁獲率1.74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3 576.3 g/km;四排漁獲率1.20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1 152.1 g/km。本次調查到烏蘇里江魚類共28種,隸屬9科25屬。其中:鯉科16種,占57.1%;鮭科4種,占14.3%;鲿科2種,占7.1%;茴魚科、狗魚科、鱈科、鮨科、鲇科和鱘科各1種,各占3.6%,其中冷水性魚類7種,占比為25%。
關鍵詞:烏蘇里江;經濟魚類;資源調查
烏蘇里江位于黑龍江省最東部,為中俄界江,是黑龍江省最東部的水系,干流南北流向,全長909 km,上游流入興凱湖,再經松阿察河匯入烏蘇里江,下游在黑瞎子島東側注入黑龍江。烏蘇里江是黑龍江的一大支流,水質清澈,漁業(yè)資源非常豐富,特別是冷水性魚類豐富多樣[1]。為了更好地了解烏蘇里江魚類資源現(xiàn)狀,2018年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增殖保護站對烏蘇里江經濟魚類進行了資源調查。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時間與地點
本次調查時間為2018年9月~11月,調查地點選擇烏蘇里江的撫遠抓吉上灘和饒河四排灘。其中9月末~10月初,在撫遠抓吉上灘調查;10月下旬~11月中旬,在饒河四排灘地調查。
1.2調查方法
魚類采集依照《內陸水域漁業(yè)自然資源調查手冊》[2],采樣船用網眼10 cm的三層流刺網(長400 m,高2 m)在所屬江段捕撈作業(yè),每天根據不同的天氣和水文信息捕撈3~5網。其中在四排灘用定置網(長300 m,高2 m,網眼5 cm流刺網)捕獲小型魚類3 d。對捕撈上來的魚類參考《黑龍江省魚類志》[1]進行鑒定,并稱量重量,做好全面記錄。
10 cm流刺網捕撈大型魚類,5 cm定置網捕撈小型魚類。
CPUE的計算方法為相同長高的網具在江面作業(yè)每千米的捕撈漁獲物的量。
2結果與分析
2.1魚類種類組成及特點
本次調查到烏蘇里江魚類共28種,隸屬9科25屬。其中:鯉科16種,占57.1%;鮭科4種,占14.3%;鲿科2種,占7.1%;茴魚科、狗魚科、鱈科、鮨科、鲇科、鱘科各1種,各占3.6%。其中冷水性魚類7種,分別為:江鱈、黑斑狗魚、黑龍江茴魚、大麻哈魚、哲羅魚、細鱗魚和烏蘇里白鮭,占比為25%。詳細統(tǒng)計見表1和表2。
2.2(10 cm網眼)三層流刺網和(5 cm網眼)定置網的漁獲物組成情況
三層流刺網(10 cm網眼)共作業(yè)86網次,其中:抓吉作業(yè)19網次;四排作業(yè)67網次,定置網(5 cm網眼)作業(yè)3 d。
上述作業(yè)共獲得漁獲物2 309尾,重量為342 587 g,平均體重為148.4 g/尾。其中:定置網(5 cm網眼)共獲得漁獲物2 082尾,重量為52 312 g,平均體重為25.1 g/尾;三層流刺網(10 cm網眼)共獲得漁獲物為227尾 ,重量為290 275,平均體重為1 278.7 g/尾。其中:抓吉上灘捕獲魚類66尾,重量為135 900 g,平均體重為2 059.1 g/尾;四排捕獲魚類161尾,重量為154 375 g,平均體重為958.9 g/尾。詳見表3和表4。
其中10cm網眼三層流刺網漁獲物重量中冷水性魚類占比為71.26%,其他魚類共占28.74%,詳細占比圖1。
其中5 cm定置網漁獲物重量中蛇鮈、犬首鮈、細體鮈為主要優(yōu)勢品種,這三種魚占到了定置網漁獲物總重量的74.55%,詳細占比如圖2。
2.3烏蘇里江魚類的漁獲量和單位捕撈努力量的情況
總的漁獲率為1.32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為1 687.6 g/km。兩個捕撈灘地漁獲率和單位捕撈努力量分別為,抓吉漁獲率1.74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3 576.3 g/km;四排漁獲率1.20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1 152.1 g/km。詳細統(tǒng)計見表5和表6。
2.4烏蘇里江各個捕撈灘地的魚類出現(xiàn)情況
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每個捕撈灘地的魚類品種不完全相同,可能與季節(jié)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就本次調查的實際情況看,每種魚在不同的捕撈點出現(xiàn)詳見表7和表8。
3總結與討論
3.1魚類組成特點分析
從10 cm網眼的流刺網結果看,烏蘇里江秋季魚類組成特點以冷水性魚類為主,雖然冷水性魚類種類數(shù)占比在25%,但從捕獲到魚類的重量可以看出,冷水性魚類占絕對的優(yōu)勢,其中大麻哈魚占56.14%,哲羅魚占5.96%,細鱗魚占5.80%,全部冷水性魚類重量占到總重量的71.26%
小型魚類主要以鮈亞科為主(見表4),蛇鮈、犬首鮈、細體鮈為主要優(yōu)勢品種,這三種魚占到了定置網漁獲物總重量的74.55%。
3.2烏蘇里江魚類的漁獲量和單位捕撈努力量的特點
從調查數(shù)據統(tǒng)計出烏蘇里江總的漁獲率為1.32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為1 687.6 g/km。兩個捕撈灘地漁獲率和單位捕撈努力量分別為:抓吉漁獲率1.74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3 576.3 g/km;四排漁獲率1.20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1 152.1 g/km。從抓吉上灘和饒河四排對比可以看出,抓吉上灘的漁獲率和單位捕撈努力量都要好于饒河四排,其中漁獲率相差0.54尾/km,單位捕撈努力量相差2 424.2 g/km。相同的努力量抓吉的漁獲物重量是四排的3倍多,顯然抓吉漁業(yè)資源量要強于饒河四排。從漁獲物組成上知道,漁獲物主要以冷水性魚類為主,冷水性魚類以大麻哈魚為主。由于大麻哈魚為秋季洄游性魚類,洄游路徑中先到抓吉后到四排,在烏蘇里江下游捕撈后,到饒河四排段大麻哈魚的產量下降是屬于合理的解釋。
3.3烏蘇里江大麻哈魚的體重變化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18年大麻哈魚的全部平均體重為1 873 g,體重特別小,特別是饒河四排江段的大麻哈魚的體重更小。我們對這個發(fā)現(xiàn)特別重視,從以往資料上看,1996年烏蘇里江大麻哈魚的平均體重在3 400 g[4],從數(shù)據對比可以看出,2018年的大麻哈魚明顯要比1996年的大麻哈魚要小很多。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我們分析可能有兩種。其一可能是由于大麻哈魚品種的小型化;其二可能是由于大麻哈魚在洄游過程中體型大的魚類被捕撈,剩余體型小的洄游到烏蘇里江被我們調查船只采捕到。
參考文獻:
[1] 張覺民.黑龍江省魚類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 張覺民.內陸水域漁業(yè)自然資源調查手冊[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1.
[3] 董崇智. 烏蘇里江大麻哈魚的溯河生殖群體結構[J].中國水產科學,1999(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