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欣
摘 要:克里斯蒂安·諾德認為,在特定語境下,譯員必須在滿足譯文接受者需求的基礎上,忠誠于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和發(fā)起人等多方關系,平衡多方利益。本文從中國菜名英譯、中國特色政治詞匯英譯和中國領導人講話中的古文英譯三方面介紹了諾德功能加忠誠原則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并探討了此原則對翻譯實踐的重大指導意義。
關鍵詞:克里斯蒂安·諾德;功能加忠誠原則;譯文接受者需求;譯文功能
一、克里斯蒂安·諾德簡介
克里斯蒂安·諾德(Christiane Nord)生于1943年,是德國馬格德堡理工大學應用語言學和翻譯學教授,長期致力于教學與培訓。她集譯者、教師、翻譯研究者幾重身份于一身,是德國功能學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師從德國功能學派第一代翻譯理論家卡塔琳娜·萊思(Katharina Reiss)。1997年,諾德在《翻譯中的語篇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加忠誠(Function Plus Loyalty)原則,希望解決翻譯中的激進功能主義問題(Zhang,2005:61)。
二、功能加忠誠原則概述
功能加忠誠是諾德理論的兩大基石(Nord,1997)。功能(function)指譯文應滿足譯文接受者的需求,忠誠指譯者必須平衡原文作者、譯文接受者和發(fā)起人之間的關系,尋求三方共識。
20世紀70年代,功能學派第一代代表人物萊思、弗米爾和霍斯-曼特瑞分別提出“文本類型理論”、“目的論”和“翻譯行為”的概念,諾德深受影響。諾德通過長期的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實踐也深知語言學派追求的對等很難實現(xiàn),在特定情況下也不需要實現(xiàn),因此將功能原則作為首要原則。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因過度強調譯文環(huán)境,輕視原文而受到質疑。于是,諾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原則,發(fā)展了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
三、功能加忠誠原則的應用
我國自21世紀初提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以來,中譯英翻譯任務繁重,但其成果仍有改進的空間。中國菜名、中國特色政治詞匯、中國領導人講話中的古文等類型文本在翻譯時很難達到譯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反應的對等,在特定條件下也無須達到對等。本文將從上述三類文本的英譯入手,探討功能加忠誠原則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及其指導意義。
1.中國菜名英譯
菜名翻譯應遵循功能加忠誠原則,首先滿足客人用餐需求,反映菜品原料和做法,再盡可能地體現(xiàn)其中的文化內涵。比如,“酒醉排骨”的特殊做法是排骨在入鍋之前先用酒腌制,這道菜因此得名。但翻譯時無須體現(xiàn)“醉”這種將排骨擬人化的意境,只需體現(xiàn)出“酒”這道材料。因此“酒醉排骨”可簡單翻譯成“spare ribs with wine sauce”(Li,2011:65)。該譯文準確傳達了命名人提供的食材和口味的信息;滿足了外國食客點菜的需求;也能使委托翻譯的人滿意;忠誠地處理了原文作者、譯語接受者和發(fā)起人三方的關系。
2.中國特色政治詞匯英譯
政府工作報告是最重要的外宣文件之一,其中會涉及很多中國特色政治詞匯?!?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大‘破、立、降力度”。人民網(wǎng)在2018年01月08日發(fā)布的 “‘破立降,為高質量發(fā)展加油”一文曾指出,“破”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立”是大力培育新動能;“降”是大力降低實體經(jīng)濟成本。新華網(wǎng)在2019年03月16 日發(fā)布的官方譯文將“破、立、降”翻譯成“cut ineffective supply, foster new growth drivers, and reduce costs in the real economy”。此譯文補全了所指信息,使外國讀者了解了“破、立、降”的具體內涵,滿足了外方了解中國政策的需求和我國外宣的目的,平衡了各方關系。在翻譯這類詞匯時,應補全信息,遵循功能加忠實原則。
3.中國領導人講話中的古文英譯
我國領導人在發(fā)表講話時經(jīng)常引用古文,這既能充分貼切地表達我國觀點和立場,又能宣傳我國文化。2010年0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引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勉勵全國人民在發(fā)展的道路上不能半途而廢。張璐在幾秒的時間內給出的譯文是“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張璐錯譯了 “半”字,但她的譯文運用固定搭配“fall by the way side”準確傳達了“半途而廢”,因此也獲得了廣泛好評。當領導人現(xiàn)場引用古文時,譯員需要快速翻譯出領導人講話的內涵。在這種語境下,譯者應該遵循功能加忠誠原則,準確表意,滿足譯文接受者需求,再發(fā)揮古文特點和優(yōu)勢。
四、結語
諾德確立了“自上而下”的翻譯模式,即先根據(jù)文本類型決定翻譯功能,再將原文中需要重現(xiàn)的內容,和譯文接受者的交際需要等因素綜合起來,給出一個各方關系和利益都能平衡的譯文(Nord,1997)。諾德的功能加忠誠原則帶有折中成分,它雖不能解決所有的翻譯問題,但無疑提供了翻譯觀念上的指導,對特定語境下的翻譯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頓官剛,《西方翻譯理論文獻選讀》[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43頁。
[2]李炯,“功能加忠誠理論指導下中文菜單的英譯” [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卷第3期,第65頁。
[3]張美芳,“功能加忠誠—介評克里絲汀·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 [J], 《外國語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5年第1期,第61頁。
[4]趙穎,《當代西方理論導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66頁。
[5]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M].Amsterdam-Atlanta: Rodopi, [1988]1991.
[6]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