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琴
山水有心留晚照,大道無垠總關情。作為臨滄人,我在見證、親歷著時代變革和臨滄的跨越發(fā)展。
臨滄地處滇西,有瀾滄江水福澤眾生滋養(yǎng)文明,有橫斷山脈綿延不盡孕育文化,可卻因邊遠偏僻,交通閉塞,時至今日,仍屬深度貧困地區(qū)。為改寫臨滄歷史,破解發(fā)展瓶頸,讓祖國西南邊陲的人民享受到高速公路的暢通,臨滄人民把滿腔熱血投入到這一方熱土,用長滿厚繭的雙手指點大地,描繪阡陌。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十三五期間,臨滄抓住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國家戰(zhàn)略機遇,以這種鮮明的改革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勇氣,找準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交通定位,秉承“互惠、開放、合作、共贏”的發(fā)展理念,以“交通+綜合開發(fā)”為主旋律,加快推進以“五網(wǎng)”為重點的基礎實施建設,一批鐵路、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相繼開工,以“頭頂理想,腳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團結干、創(chuàng)新干、拼命干”的臨滄作風,把臨滄建設成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要支撐節(jié)點。
隨著各項重點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如果你踏上滇西這一片土地,你會看到,在臨云高速、鳳云高速的施工現(xiàn)場,高聳的樁基立于山間,座座隧道加速掘進,工友們在砌涵洞,在架橋梁,在澆墩柱。攪拌車、運輸車、灌漿車、攤鋪機等各式施工機械來來往往,那是一幅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畫面,那干勁,那節(jié)奏,只為讓邊疆人民能夠和全省全國同步小康。臨云高速公路建設的總工程師劉躍成,負責項目建設的工程設計、工程技術、工程管理,組織審定項目設計方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為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節(jié)假日都堅守在工地,舍小家,顧大家,25年的公路生涯,他從生產(chǎn)一線的技術工人,到負責整個項目的高級工程師,多少個日日夜夜,在案牘勞形中彈指而過,練就了他過硬的技術本領,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抽絲剝繭,用枯燥的數(shù)據(jù)詮釋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不悔情懷,用實際行動參與臨滄交通事業(yè)的大發(fā)展。
在工程建設一線,臨云、鳳云高速公路指揮部的領導時常鼓舞員工要像雄鷹,搏擊長空;要像猛虎,騰躍叢林。要求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心無旁騖,負重前行。那些鼓舞,激勵著幾千員工和工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再攀高峰。在臨云、鳳云高速公路建設中,省委、市委及云南交投集團公司下達了鳳云高速35公里今年年底通高任務,所有公路建設者們,正以頑強的斗志、決戰(zhàn)的氣勢、必勝的信心,協(xié)同作戰(zhàn),攻堅克難,為圓滿完成35公里通高任務而努力拼搏!為助力云南省五網(wǎng)基礎設施建設,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遠離繁華省城的日子里,在邊遠山區(qū)的筑路生涯中,指揮部、項目部就是工友們的家,家中的兄弟姐妹互相關心幫助。他們建立了職工驛站,在十分艱苦的地方,在遠離城市和家人的地方,累了,就歇歇腳;渴了,喝上一杯熱水;生病了,有藥品應急;家屬來了,提供住所;工作之余,娛樂學習。他們工作辛苦,生活不便,可心卻是甜的。他們就這樣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在邊遠的滇西,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然而這一切,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折射著他們的責任擔當和拼搏奉獻。
進入新時代,臨滄人正用奮斗繪就百姓出行的幸福畫卷。我們相信,通過臨滄各族兒女的共同努力,必使天塹變通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便捷交通的需求,以優(yōu)異的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