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浙江省智慧文遺的演進路徑與交互體驗策略研究

      2019-12-13 07:48:37趙智慧周群芳
      中國名城 2019年6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博物館數字化

      趙智慧 周群芳

      浙江省十分重視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與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從館藏信息指標采集到數據庫系統(tǒng)建設,從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到掌上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全省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工作有序推進、成效顯著。浙江也是全國較早探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省份,不僅制定了多個省政府文件,設立了一系列專業(yè)機構,也在一些示范試點領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及時、充分地利用浙江智慧城市建設經驗,豐富、完善浙江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展示與傳播的方法與手段,進一步構建智慧化、體驗化于一體的交互場景,將是新時代推進全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服務浙江作為文化大省、創(chuàng)新驅動大省、“互聯(lián)網+”大省、數字經濟大省的應有之義。

      1 浙江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概況與案例

      根據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的《浙江省博物館(紀念館)名錄》文件并結合最新信息,目前省內共有307家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主要承擔了全省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展示與傳播功能,并以數字博物館、虛擬展館、智能化系統(tǒng)等多種形式積極建設數字化資源傳播、共享與服務平臺,是全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的重要力量。

      2007 年,省文物局開展第一期文物藏品信息指標采集培訓服務于全省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建設;2011年,溫州博物館自主開發(fā)的“東甌慧光”數字博物館成為全省文物系統(tǒng)首家在網上敞開大門的博物館;2011年,全省首例將激光掃描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湖南山造像三維激光掃描數字化成果通過驗收;2013年,文化遺產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及產業(yè)化應用示范項目——西湖示范工程項目正式啟動;2013年,浙江省博物館展覽交流信息平臺(后改名為“博物館公共服務綜合平臺”)初步建成;2014年,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網站點擊率突破200萬人次,同年底,寧波文化遺產微信公眾平臺正式開通;2016年,臨安城遺址城墻遺跡數字化和物探考古項目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西湖博物館推出首個西湖全景VR項目;2017年,杭州大運河世界遺產網站正式上線;2017年,集查詢、定位、導航、監(jiān)督、舉報等功能于一體的二維碼安裝于寧波各文物保護單位(點)入口醒目處或者文物標志碑上;2018年,良渚古城遺址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杭州煙霞洞文物保護監(jiān)測系統(tǒng)相繼投入使用。這些工作的落實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浙江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演進脈絡。此外,一些代表性案例又體現(xiàn)出特色鮮明的浙江表達。

      1.1 西湖世界遺產保護數字化系統(tǒng)

      2011年6 月,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湖申遺成功。早在2009年,杭州市政府就安排1400萬元專項資金,相繼建成了一批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申遺成功后,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進一步加大對數字化系統(tǒng)的建設和整合力度,形成了由硬件設備層、系統(tǒng)軟件層、技術構件層、系統(tǒng)應用層與用戶接口層組成的自下而上的連貫體系,實現(xiàn)了西湖文化景觀基礎資料的管理、監(jiān)測、預警,實現(xiàn)了西湖遺產地游人量、交通流量、游人行為的控制管理,以及自然災害預防與處置等功能[1]。

      1.2 寧波天一閣博物館的古籍數字化項目

      2008 年,天一閣正式啟動古籍數字化系統(tǒng)項目,其目的是將館藏古籍轉換成影像數據和全文數據,制作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數據庫等數字資源,特別是把館藏善本確定為掃描對象,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84部重要典籍、近600部家譜、歷代天一閣藏書目錄、所有寧波歷代方志、近代學者稿抄本包括其中,再選擇其中一些有重要文獻價值的古籍進行全文數據轉換。最后,通過數字資源平臺將數據資源以網絡發(fā)布、館內電子閱覽及制作各類專題內容等多種服務形式加以利用,有效地解決了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間的矛盾。

      1.3 各博物館的數字化展覽

      浙江省博物館較早就創(chuàng)建了《國之瑰寶——浙博“十大鎮(zhèn)館之寶”》虛擬展覽,該虛擬展覽主要包括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戰(zhàn)國越王者旨於睗劍、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等十大鎮(zhèn)館之寶,通過360度全景圖像技術虛擬實物與場景,重點加強了單個文物的展示,內嵌了文物的虛擬3D展示、二維圖片、語音講解。浙江博物館網站還特別設置《數字浙博》欄目,欄目主要包括數字文物、孤山館數字展廳、武林館數字展廳、數字展覽四大板塊。杭州博物館以“翰墨丹青——館藏書畫陳列”展廳為原型,利用數字化技術復原該廳的序廳、丹青流韻、扇語清風、翰墨飄香等四個區(qū)塊,用戶可以利用鍵盤、鼠標進行虛擬漫游,還可以隨時點擊漫游畫面中的虛擬作品或展板,以更清晰的方式顯示作品簡圖及其描述性文字。杭州西湖博物館全景數字展廳采用實景攝影與后期制作相結合的形式,根據導覽路線欣賞西湖博物館的主要陳列,展板文字、圖片、主要展品等都有高清顯示,全景沙盤、巖石水晶球、生態(tài)樹、佛教視頻等也可以自由瀏覽,內容豐富翔實,界面設計也十分友好,指向標志清晰[2]。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的虛擬博物館,包括三維展廳漫游、三維交互體驗、360度藏品展示、可視化信息檢索等版塊,其中,在三維交互體驗板塊中,受眾可以近距離、360度觀摩和賞玩藝術品;在三維展廳板塊中,刀剪劍、傘、扇三大博物館虛擬參觀路線和行程確定完全自主化。溫州博物館以“東甌慧光”為主題,以《清光緒八年溫州城池坊巷圖》為背景,綜合運用三維全景漫游、高清圖像顯示、文圖音影顯示等多媒體技術,設有館藏文物、陳列展覽、名勝古跡、百工之鄉(xiāng)、文化名人等六大板塊。金華市博物館以圖文、影音、三維展示等不同瀏覽形式呈現(xiàn),并通過360度全景采集、三維建模等關鍵技術,實現(xiàn)360度全景展廳虛擬游覽,虛擬展廳包括八婺古韻、神奇大地、鄉(xiāng)土民風、百工之鄉(xiāng)四大陳列。麗水博物館依托百度數字博物館平臺,通過音頻講解、實境模擬、立體展現(xiàn)等多種先進技術手段和形式,使用戶身臨其境般觀賞珍貴文物展品,豐富用戶感官體驗。

      1.4 各圖書館的數據庫建設

      2007 年,浙江圖書館(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積極響應國家“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浙江省古籍普查工作。普查標準為文字和書影信息雙著錄,包括索書號、分類、題名卷數、著者、卷數統(tǒng)計、版本、版式、裝幀、裝具、序跋、刻工、批校題跋、鈐印、叢書子目、定級及書影、定損及書影等16大項、74小項的信息。2017年,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發(fā)布《浙江省古籍普查報告》,標志著浙江在全省范圍內已基本完成古籍普查工作。2018年11月,浙江省古籍保護中心在杭州召開2018年浙江省古籍保護工作會議,計劃于2022年實施完成“四庫一目”五個數字化項目?!八膸臁奔唇ㄔO古籍資源庫、浙學文獻中心總庫、浙江歷史文獻數字資源總庫與浙江省地方文獻縮微資源總庫,“一目”指編纂《中華古籍總目·浙江卷》。杭州圖書館的數字化平臺——文瀾在線共有17個本地特色資源庫,尤其是西湖古今覽勝、石刻造像、杭州老字號、杭州歷代地方志集、地方文獻數據庫、良渚文化特色數據庫、淳安睦劇、建德鄉(xiāng)土建筑與民俗文化等8個資源庫,與杭州當地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為公眾提供了大量歷史文化信息。杭州圖書館還在摩崖石刻與石窟造像、楹聯(lián)、詩詞、人物、典故、建筑文化、坊巷、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等方面制作完成了靈隱、吳山、中山路三個專題數據庫,保存了重要的歷史遺產[2]。

      2 智慧城市建設助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IBM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其典型特征為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lián)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并很快被世界各國作為推進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yè)升級和振興經濟的重大戰(zhàn)略。

      近年來,“掌上博物館”“智慧博物館”“智慧文?!钡雀拍铌懤m(xù)提出。這些概念與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有著密切聯(lián)系。首先,在技術需求方面,智慧城市主要涉及RFID(無線射頻識別)、傳感、條形碼、3S(RS/GIS/GPS)一體化、無線通信、自組織通信、IPv6、物聯(lián)網、云計算、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其次,在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方面,智慧城市建設則需要管理機制、管理信息資源與管理方法的體系化,以及以需求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多渠道一體化服務轉向與開放性服務供給體系建設等理念的創(chuàng)新。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狄輝、靳亞男、彭黎明[3]較早對文博信息化發(fā)展提出了包括文博互通、文博星城、智能文博等計劃在內的文化遺產泛在計劃,涉及內容資源庫、實體導覽系統(tǒng)、智能博物館、智能遺址、智能文物等技術性建設,還就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文化遺產單位、電信運營商、軟件與內容提供商、終端廠商等產業(yè)鏈主體的管理與服務定位提出要求。張永春[4]研究的掌上博物館項目是以成熟的二維識別碼技術和定位技術為基礎,以不斷普及和推廣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無線網絡為依托,針對博物館展覽而開發(fā)的數字博物館系統(tǒng)。系統(tǒng)除了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外,還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智慧博物館的探討上,早期有張遇,王超[5]的有關智慧博物館是一個依托于現(xiàn)代科技的、以用戶“我”的需求為中心的、服務于博物館的智能應用系統(tǒng)的論述。陳剛[6]進一步提出,智慧博物館是以數字博物館為基礎,充分利用物聯(lián)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的以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lián)、智能融合的應用為特征的新型博物館形態(tài)。2014年至今,智慧博物館的相關研究日益增多,充分體現(xiàn)了智慧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之間的密切關系,明確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的智慧化趨勢。

      3 浙江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的智慧化探索

      浙江是互聯(lián)網普及程度和信息技術應用領先的省份,也是全國較早探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省份,省政府下發(fā)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務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項目管理辦法》等多個文件,設立了一系列專業(yè)機構。2017年,杭州市緊跟國家新型智慧城市發(fā)展導向,出臺了旨在全面提升杭州綜合管理服務實力的《“數字杭州”(“新型智慧杭州”一期)發(fā)展規(guī)劃》,為打造“創(chuàng)新活力之城、生活品質之城”奠定堅實基礎[7],也為相關文化遺產的智慧化提供了政策、技術、平臺與產業(yè)基礎。

      3.1 浙江省博物館的“掌上博物館”[4]建設

      “掌上博物館”項目是以成熟的二維識別碼技術和定位技術為基礎,以不斷普及和推廣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無線網絡為依托,針對博物館展覽而開發(fā)的數字博物館系統(tǒng),是展覽展示和引導兼?zhèn)涞牟┪镳^展覽創(chuàng)新手段。浙博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服務器端構建具有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等信息的博物館展覽數據庫平臺與開放性的博物館手持設備專用服務網站。另一方面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客戶端進行技術處理,一是對含有文物展品信息的二維碼識別和解碼,二是在客戶端進行文物展品多媒體信息的展示,三是觀眾在客戶端進行信息共享。

      3.2 天一閣博物館打造智慧文化景區(qū)

      首先搭建智慧文化導覽平臺,初步呈現(xiàn)博物館“智慧游”。游客只需掃描二維碼導視標牌,即可實現(xiàn)自助導游,同時,天一閣內的文化資源、旅游者行為、工作人員行跡、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也能被平臺全面、及時地感知,初步實現(xiàn)了可視化管理、智能化運營和博物館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功能。其次,利用AR、VR、MR技術助力博物館“智慧展”。如率先在展覽中引入4K高清VR設備,供觀眾免費體驗,還結合AR與MR技術,打造出更科技的書香文化展,展現(xiàn)博物館文化的多層次內涵。再次,建立運維監(jiān)測體系,探索博物館“智慧管”。建成數字監(jiān)控系統(tǒng)、安防綜合管控系統(tǒng)、基于GIS定位的智能化巡更管理系統(tǒng)以及智能配電系統(tǒng)、智能化設備運維系統(tǒng)等,將人臉識別技術等安防新技術應用于核心區(qū)域的安防管控。最后,依托云桌面系統(tǒng),探索建設藏品數據“智慧庫”。實現(xiàn)館內外工作人員資料共享遠程接入功能,既解決了古籍數據共享和資料保護的基本需求,還利用了云計算的動態(tài)資源分配特點,為館內節(jié)約了電腦終端設備升級換代的成本,同時為建設館藏藏品大數據庫打下良好基礎。

      3.3 建立寧波浙海關舊址博物館的智慧導覽系統(tǒng):“智慧浙海關”

      寧波浙海關舊址博物館的智慧導覽系統(tǒng)主要包括圖文介紹、音頻導游、全景導覽、視頻導覽及導覽宣傳冊。圖文介紹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將傳統(tǒng)文化通過具有傳播價值的圖文模式表達,文字簡潔具有趣味性,且以圖片說明為主,例如動漫、三維等各種圖片設計模式,注重視覺設計,從而提高觀眾的閱讀效率和轉播率。音頻導游將景區(qū)和展品介紹聲情并茂展現(xiàn)出來,使文化延伸更加生動,觀眾可以邊看邊聽,汲取知識,了解內涵,享受文化。全景導覽使用全景拍攝硬件拍攝出浙海關720度的全景圖片,結合全景制作技術,開發(fā)構建全景導航功能,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瀏覽查看浙海關內的實景風貌,并且在全景地圖上顯示重要展品標注,點擊即可觀看該展品的詳細介紹,收聽該展品的詳細音視頻介紹,通過視頻導覽則可以觀看浙海關舊址博物館的整體介紹。

      4 智慧文遺框架下浙江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的交互體驗策略

      智慧文遺,即智慧文化遺產,是基于智慧博物館、智慧文博等概念,從文化遺產數字化整體發(fā)展角度所提出的一個以高“瞻”深“謀”、張“網”布“云”以及接“人氣”為主要內容的框架性概念,體現(xiàn)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新理念,服務于智慧城市下的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8]?;谥腔畚倪z的框架性概念,結合浙江省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智慧城市建設實際,為在新時代深入推進浙江省智慧文遺發(fā)展,提出以下若干策略。

      4.1 強化大數據思維,構建智慧交互的神經網絡

      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標準化的技術規(guī)范,進一步強化大數據思維,重視文化遺產各類數據信息的獲取、管理、分析與完善,從而以數據為基礎,奠定文化遺產智慧交互的神經網絡。

      4.1.1 大數據資源的獲取與管理

      從基礎數據資源管理、歷史文化資源管理、文物信息資源管理、遺產地管理、用戶信息管理等多方面構建分布式的大數據存儲和管理平臺,特別是要完善基礎數據整理制度,采用通用的數據格式,對數據進行持續(xù)的格式化、標準化處理。要全面、持續(xù)推動數據標準化工作,按照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標準與國家級文化遺產管理系統(tǒng)對接,對不同標準的元數據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建立統(tǒng)一的數據規(guī)則與有效的關聯(lián)數據模型,并支持非結構化數據格式,以便存儲用戶自主上傳的遺產信息通用格式數據、自定義屬性項的屬性數據,實現(xiàn)標準化的數據類型轉換和屬性數據的動態(tài)添加,促進數據結構優(yōu)化。要在建設大數據平臺基礎上,盡快實現(xiàn)數據平臺整體架構向云服務模式的轉變,兼容多機構系統(tǒng)框架及服務需求,實現(xiàn)計算云與存儲云的有機結合,強化可拓展性和交互性,支持更高效的數據存儲、共享與服務,為用戶更便捷、更智能地獲取、分享云端數字內容,最大化地實現(xiàn)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價值奠定基礎。

      4.1.2 大數據資源的分析與完善

      針對所擁有的各類大數據資源,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與系統(tǒng)化方法,分析某個年代或某個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流變,或者藝術作品題材、創(chuàng)作手法方面的特征,拓展與文化遺產對象相關的知識系統(tǒng),并通過科學方法提煉、規(guī)范這些分析獲得的新數據,豐富完善原有數據資源。在用戶數據方面,利用線上銷售門票、線下問卷調查、機構公眾號、二維碼掃描、智能設備感應等方式,獲取并分析用戶深度反饋信息,從而為豐富用戶數據、改善用戶體驗、促進用戶與文化遺產對象深度交互提供大數據基礎。

      4.2 著眼情境化敘事,營造智慧交互的體驗場所

      當前,大部分文化遺產數字化、智能化保護傳播方式仍處于技術大于內容階段,技術語言的強勢介入可能會削弱內容的精準,內容被放大、壓縮,甚至錯誤呈現(xiàn),過度的互動或高科技呈現(xiàn)也會削弱人們的想象空間,使原本具有審美高度的藝術作品流于市俗化和庸俗化。

      遺產保護傳播主體要從對遺產對象——“物”的呈現(xiàn)轉向對其受眾——“人”的深度感知,變“智能交互”為“智慧交互”,在利用先進智能技術的同時,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及以用戶為核心的設計更好地提煉文化遺產的精髓,真正體現(xiàn)遺產從屬于人、服務于人,“既智且慧”的內在本質。一方面基于不同文化遺產特質,從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環(huán)境等多個視角全面分析文化遺產的緣起、變化過程及其相互影響,真實地還原、展示歷史文化原貌,多方位開展情境化敘事,建構媒介情境與故事情境互動式的體驗場所。另一方面從認知負荷理論出發(fā),首先在文物信息展示的專業(yè)性與趣味性之間取得平衡,對信息進行重新解讀與編排,合理控制難度與信息量,降低受眾的內在認知負荷,其次,合理把握遺產對象的接受節(jié)奏與信息展示方式,在清晰的界面層次與良好的交互方式設計基礎上,為不同遺產對象設計不同的信息傳播方式,形成多層次、立體化、連貫性的受眾體驗氛圍。

      4.3 實施差異化策略,建立智慧交互的服務模式

      近年來,故宮引入“互聯(lián)網+”思維,調整自身服務角色和觀眾參與角色,針對服務體驗質量、參與性和開放性問題重新定義公眾與博物館服務“人、物、信息”鏈接,逐漸提升了故宮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寬度和觀眾體驗深度。

      在智慧城市飛速發(fā)展背景下,針對文化遺產受眾日益增長的差異化服務需求,各文化遺產機構應積極采取措施,特別是充分利用服務設計理念,從利益相關方、服務流程、服務觸點等方面進行整體審視,破解用戶服務痛點,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應突破以往參觀受眾群體的單一用戶桎梏,有針對性地將遺產受眾劃分為三類用戶群體:普通公眾用戶、專業(yè)機構用戶、產業(yè)用戶。針對普通公眾用戶,以數字資源智慧展示傳播與智慧社交為核心服務理念,革新服務流程,優(yōu)化服務接觸點。如在參觀前的售票、入場等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手機等移動端智能產品與相關軟件產品,做好資訊傳遞、觀眾分流等準備工作;在參觀中,以深度游覽、有效認知為原則,利用APP等智能工具產品、射頻識別等智能識別設備、VR/AR等智能展示與體驗設備等方式,促進用戶對遺產信息的深度解讀、沉浸體驗與個性化傳播;在參觀結束后,采用APP產品信息推送等方式建立觀眾分享交流通道,形成線上線下“微服務”的智慧社交模式。針對專業(yè)機構用戶和產業(yè)用戶,深入分析相互之間的資源優(yōu)勢,探尋合作開發(fā)、服務共享的交互機制,促進各自服務資源的優(yōu)化與服務質量的提升,形成各利益相關方深度融合的創(chuàng)新型服務模式。

      4.4 推動產業(yè)化融合,拓展智慧交互的應用范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應當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應當健全現(xiàn)代文化產業(yè)體系和市場體系,創(chuàng)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由此可知,文物不等于老古董,應當將封存在歷史檔案中的文物價值激活起來,充分結合當代產業(yè)化發(fā)展思路和優(yōu)勢資源,通過培育產業(yè)創(chuàng)新機制,實現(xiàn)文物及歷史文化的活化演繹與價值再造。

      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數據資源,特別是綜合類信息平臺、服務平臺與旅游產業(yè)、文化產業(yè)、教育產業(yè)等相關產業(yè)平臺的互聯(lián)互通,共享大數據資源。一方面積極促進文化遺產類平臺為其他相關產業(yè)平臺提供合理的內容支持。另一方面利用各產業(yè)平臺的商業(yè)化優(yōu)勢,就文化遺產數字化內容,有目的性地從有助于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xiàn),以及有助于用戶理解和感受文化遺產的功能、形態(tài)、空間、氛圍效果乃至文化內涵、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適度的產業(yè)化開發(fā)與運營,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有效地進行文化遺產的信息傳播,形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模式,同時實現(xiàn)活態(tài)保護,持續(xù)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長足發(fā)展。

      5 結語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一個整體性、歷時性、發(fā)展性的概念,它不僅包括遺產的數字化保存、記錄,而且需要在新的時期、新的環(huán)境下進行合理的展示與傳播,以使其不僅活在過去,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乃至活在未來,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保護。在這個過程中,勢必要與時代、與社會發(fā)展特征密切聯(lián)系,在手段上利用好先進技術,在方法上注重用戶體驗。智慧文遺同時關注技術、機制與人文,積極建構面向公眾、面向用戶的新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新模式,擴展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展示與傳播視野。浙江是文化遺產資源大省,應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播的智慧化程度、智慧化水平等方面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特別是依托智慧城市、數字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在文化遺產大數據資源建設與利用,文化遺產信息的移動化、智能化、場景化,以及基于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差異化服務和產業(yè)化開發(fā)運營等方面形成浙江特色、浙江模式,為全省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強大支撐,也為浙江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博物館數字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家紡業(yè)亟待數字化賦能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字化制勝
      露天博物館
      文化遺產保護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古蔺县| 福州市| 玉田县| 台安县| 浦北县| 绩溪县| 昌黎县| 开封县| 天柱县| 民权县| 同江市| 湛江市| 晋城| 个旧市| 海安县| 阿克苏市| 乐业县| 江永县| 文登市| 永清县| 景东| 确山县| 阜宁县| 抚顺市| 改则县| 江西省| 宽甸| 广宁县| 阿合奇县| 长顺县| 镇巴县| 高州市| 大荔县| 都兰县| 沁水县| 巩留县| 永德县| 韩城市| 云浮市| 闵行区|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