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苗連貴
回顧建國70周年,倘問過去的生活中什么最使人難忘?那就是票證,特別是糧票,刻骨銘心地難忘!
票證的使用,肇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最先是糧票,此后舉凡衣食日用,無所不包。票證的廣泛使用,自然是物質(zhì)匱乏的結(jié)果,但也反映了當(dāng)時共和國當(dāng)家人的“人人有飯吃、有衣穿”的良苦用心。各種票證及其所代表的物品,不論尊卑貧富,人均一份,誰也不得多占毫厘。此后,中國人便長期生活在票證的艱難歲月里!
用糧票買的糧食是金貴的。我們家的盛米壇子是個裝過榨菜的陶瓷壇子,母親每天用小搪瓷杯平平地舀3杯米,這就是全家一天的口糧。舀米時杯口要抹平,不能冒尖,否則不到月尾壇子就見底了。我們家買的是糙米,糙米粗劣,母親淘米頗費工夫,邊淘邊要把米中的雜質(zhì)揀出來,稗子易找,砂子就難了。雖然母親細細地淘過數(shù)遍,但吃飯時仍有砂子硌牙,一不小心,“嘣”一聲,幾乎把牙崩碎。糙米便宜,8分1厘1斤,而它最大的好處是“出飯”。
母親再節(jié)省,我們家的糧食總是緊巴巴。我們常用肉票與人換糧票,不是不知肉味鮮美,而是果腹更緊要。
在最饑饉的1960年,有糧票也只能買一些摻了麩皮的粗糧。粗糧不經(jīng)餓,我與哥隨著一些大人們?nèi)ヒ昂谂?。早上一人吃了一大碗油鹽炒飯,步行20里,下到湖中還沒挖幾鍬,身上就發(fā)軟了,接著腹中開始鳴空炮。我們竭盡力氣挖了十幾斤斷肢殘臂的小藕枝回家,累得次日一整天不能起床。當(dāng)時有人冒險深入湖心,陷進淤泥,再也沒有起來……
60年代是各種票證集大成的時期,食品不用說了,連極普通的肥皂、火柴都要票,直至80年代初,情況才有所改觀。
80年代末,票證由鼎盛趨于式微。堅挺到最后的糧票,在90年代初被宣布為廢紙,中國人終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實際上,共和國的當(dāng)家人在票征使用之初就為取消它而奮斗,殫精竭慮40多年,到底迎來了這一天!
糧食可以自由買賣了,開先河的是集貿(mào)市場。那天我去買米,對方只收錢,不收糧票,我竟有些不習(xí)慣,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如此輕松、灑脫地買糧食,撩起一捧“粒粒如玉珰”的精白大米,一時竟恍如隔世……
到了本世紀,票證又重新風(fēng)光起來,不過它已成為收藏品。前些日子,在家中翻檢舊物,無意中竟然找到幾張沒有用過的糧票。我將之珍藏起來,它們是歷史,不應(yīng)該被忘記——小小票證,方寸之中,凝結(jié)著多少歲月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