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添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重慶 401120
馬里旦對稟賦知識的定義是:“一種產生于理智,但又不是通過概念性聯(lián)系和證明而得到的知識?!雹僖簿褪钦f,馬里旦認為“稟賦知識”雖然產生于理性和人們的理智反思,但是其真正的得到卻不是靠著理性。他認為稟賦是世間一切存在都固有的一項資質,這一項資質蘊含于每一個事物的本性中,并與其相呼應。通過稟賦而得到的知識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項本能,它是天生就有的獲取知識的天賦。馬里旦認為稟賦知識或者與其相似的觀念很早之前就一直存在于人們的思想史中。他認為自然法的獲得也是通過本能而非理性,稟賦知識也包含在神秘體驗、詩性知識、道德體驗之中。
本體論要素為自然法的第一性要素。世間所有存在都有一個自然法則,即根據(jù)其不同的目的和屬性,萬物要實現(xiàn)其目的所應遵循的活動方式。就如同鋼琴一樣,它們的目的都是發(fā)出聲音,如果它們無法達到這種目的,我們就應當將其修理或廢棄。②而人是不同于鋼琴的,人是具有能動性的,他們能夠決定自己的目的,因此也就伴隨著本性要與目的性統(tǒng)一的義務。
認識論要素為自然法的第二性要素。馬里旦認為自然法的性質是一種不成文的法,人們去認識到自然法的存在是十分困難的。自然法同時也是不斷變化的,它隨著人們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增加其內涵,是人類良善的一種反應。由于自然法的過于抽象性難以把握,因此,我們無法通過理論的方式或者智力和理性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他,我們所能唯一依靠的認識方式就是人類的本性。
“尋找對人權的論述,考察人權的問題,就必須先認識自然法。”③首先,馬里旦認為人權是自然法賦予人類的權利。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物,人類也是由上帝所創(chuàng)造。自然法是上帝永恒法的反映,人類也要受其約束。人們能夠通過稟賦知識,了解到自己的人權,而這項權利,是上帝永恒法作為永恒的正義所賦予給人們。其次,馬里旦認為人權是不可以被剝奪的。人權以人為基礎,其專屬于人,只要有人的存在,人權作為一種天賦權利就不應該被剝奪。
馬里旦自然法理論的積極意義在于:
馬里旦所處的時代并不是一個自然法學蓬勃發(fā)展的時代,自然法的相關理論處于一種微弱的地位。經過兩次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于上帝的信仰開始產生了懷疑和動搖。而馬里旦在結合時代背景后,對自然法賦予了其新的內涵,他用稟賦知識的方法,重新解釋其自然法的理論,追溯到托馬斯·阿奎那那個他認為純粹的時代,豐富發(fā)展了近現(xiàn)代社會下的自然法理論。
馬里旦認為自然法約束著人的行為和欲望,自然法賦予了人們相應的權利,同時人們也應當調整自己使其與人的目的相一致。也就是說,馬里旦在論述自然法是并沒有單純的認為人的本性可以決定一切權利,人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也承擔著相應的義務。雖然他由于思想的局限,并沒有詳細的論述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但是他也注意到了權利與義務的相一致性,并不是主張一種單一的權力觀。
馬里旦所論述的人權不可剝奪以及對人權的分類對世界人權法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在闡述其人權的觀點時,對人權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區(qū)分,采用了一種比較實用的態(tài)度。他以人的精神為內核,注重通過人的本性和自由去感受自然法,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他為人權的享有找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上帝。這至少在理論上使不同派別的學者對人權的存在形成了一種近乎統(tǒng)一的態(tài)度。
同時,馬里旦的自然法思想也存在著一些謬誤。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的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他的思想?yún)s始終停留在上帝至上的觀點,這種依賴于虛無縹緲的上帝權威的思想體現(xiàn)了他思想當中的滯后性。同時,這也局限了他思想的傳播,在現(xiàn)代社會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信奉上帝的存在,而且即使是天主教國家,人們對上帝的信仰也在減弱。而這種以上帝為核心的自然法觀念自然也無法在現(xiàn)代國家和社會中廣泛傳播。其次,他的思想也無法解決諸如自殺之類的社會現(xiàn)象。他認為生存是人的目的,人們要不斷調整自己以符合生存的目的,所以禁止剝奪他人生命成為了一個自然法觀念。那既然生存是目的,死亡難道不是人的最終歸宿嗎?人們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生存的自由嗎?因此,他的思想在當今看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
[ 注 釋 ]
①馬里旦.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M].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6:1.
②馬里旦.自然法-理論與實踐的反思[M].鞠成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6:17.
③Jacques Maritain:the Rights of man and natural law[M].New York,19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