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原
都說日本社會人情淡薄,鄰里互不往來,但近年來日本開始流行“共同住宅”,讓原本互不相關的人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
共同住宅的好處,一是房租便宜,二是能夠與旁人多些交流的機會。這種共同住宅不僅受日本老人的歡迎,年輕人也很喜歡。
在東京多摩地區(qū)的大栗川岸邊,有一棟兩層住宅,這里住著20多戶人家,年齡從30歲到70多歲不等。這個住宅的特點是客廳、廚房、庭院為住戶們共有,住戶們兩天吃一次大鍋飯,各戶輪流做飯。
住戶中有一位老太太來自大阪,十年前老伴兒去世后,在東京工作的兒子讓她來東京,但兒子家太狹小,于是老人就找到這個共同住宅,并且一下子就喜歡上住在共同住宅里了。
搬進共同住宅前,老人吃飯一直是自己買點便當將就著吃點,現(xiàn)在卻盼著自己當班做飯。之前她覺得老人只會給人添麻煩,現(xiàn)在卻感覺自己還能為他人做奉獻。
共同住宅里每個月召開一次住民會議,商量舉辦各種活動,如“大家一起練瑜伽”“多跟共同住宅周邊的住戶打招呼”等。老人們還結伴到當?shù)匦W開展志愿者活動,給小學生們講傳統(tǒng)文化。
東京練馬區(qū)的一個共同住宅則完全是年輕人的家,經(jīng)營這個住宅的會社提出“尋找另一個家庭成員”的理念。這里住著20名年輕男女,其中有從各地來東京找工作的年輕人,或是從東京的大學畢業(yè),一時還沒找到工作的年輕人。在共同住宅里,大家可以交流工作信息和心得。
共同住宅也讓年輕人獲得新生。
近年來,日本的“宅族”越來越多,他們窩在家里,不工作,無法融入社會。有個名為“good”(譯為好)的NPO(非營利組織)法人團體為幫助“宅族”走向社會,向他們提供特殊的共同住宅,可以共用客廳和廚房,讓“宅族”時刻學會與人相處。
這類共同住宅里不單收留“宅族”,還住著包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外國人。外國人向這些“宅族”請教日語和漫畫知識,“宅族”了解外國人對日本的新鮮感受,進而增強走向社會的信心。共同住宅因此也成為日本年輕人融入國際化潮流的一個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