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東梅
在女科學家不多見的民國時代,沈驪英“是一位埋頭苦干、努力精研、孜孜不倦、奮斗終生的最優(yōu)秀的女科學家”(鄧穎超語)。她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試驗,為發(fā)展我國農業(yè)生產作出了貢獻。
沈驪英,浙江桐鄉(xiāng)人,生于1897年。她的祖父是上海制造局的數理教授,父親是法國巴黎大學的理學士及法學博士,對數理科學有精湛的研究。父祖作為西方自然科學傳入中國后較早的啟蒙科學家,對沈驪英的影響很大。沈驪英自幼居住在上海,求學于神州女學,1921年畢業(yè)后執(zhí)教于蘇州振華女學。1924年春天,意外的機遇改變了沈驪英的生活道路。當時,有位來自美國的女教育家想選拔一名中國的女學生,由她資助入美國麻省威爾斯萊女子大學讀書。沈驪英聽此消息后,興奮不已,夜不能寐。能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的自然科學,以備日后建設之需,這是她多年的愿望?!罢l謂女子不能揚眉吐氣,為我祖國光耶!”她欣然前去應試,由于基礎扎實,聰慧機敏,膺了首選。
就在這年的秋天,沈驪英告別家人,只身北上至燕京大學補習功課。翌年夏天,赴美進威爾斯萊女子大學學習。沈驪英選修的是植物學專業(yè)。這一學科在國內雖然比其他學科起步較早,但直至民國初年方有人涉足其間,一些大學講授生物學課程,還是“唯日本植物學是賴”。直到1921年以后,我國研究植物學的人才一年年多起來。沈驪英決心開婦女研究植物學之風氣,蓄志以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改良中國落后的農業(yè)。她學習刻苦,進步很快,不久就在班上名列前茅。她的抱負,她的鉆研精神,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當年跟沈驪英過從甚密的同學謝婉瑩女士(冰心)所回憶,“威大氣景,是全美有名的。我們常常忙中偷閑,在湖上泛舟野餐縱談。年輕時代,總喜歡談抱負。她(指沈驪英)常常說到她一定要在科學界為女子爭一個地位,用功業(yè)來表現女子的能力?!庇幸淮?,一位教授在課堂上例舉了遺傳學、生理學等學術界著名的專家與學者。在例舉的國家中,即使是瑞士那樣不大的國家,在科學上都有重要的貢獻,而地大物博,以四大發(fā)明著稱于世的中國,近代卻默默無聞,這使得沈驪英慚愧萬分。從此,她更加堅定要走科學救國之路,更加發(fā)奮讀書。
1928年,而立之年的沈驪英以令人羨慕的高分成績畢業(yè)了。她的畢業(yè)論文得到了教授們的贊譽,因而被破格選為Atopa 科學學會會員。沈驪英并沒有被成績和榮譽所陶醉,她還有一個心愿未了,即遵循父親遺囑,學農,研究糧食增產?;貒鬄閺V大辛劬之農民服務。她于是選擇了世界著名學府——康奈爾大學農學院,跟當時國際農學界知名專家洛夫教授研究作物育種學。在學習和研究中,沈驪英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除了認真融會貫通作物育種原理,詳細了解康奈爾作物育種方法外,還就小麥早熟遺傳作專題研究,反復思考康奈爾方法能否在中國運用。終于得窺遺傳育種與推廣之底蘊,學有所成。1929年秋,沈驪英取道歐洲回國。
此時國內科研機構寥若晨星的情況已有改觀。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機構相繼成立。1931年,農林部所屬中央農業(yè)實驗所正式成立。沈驪英擔任了農藝系技正,管理農藝試驗、大田作物的栽培和育種。這是她一生成功的轉折點,也是她一展宏圖的好機會,小麥育種,就在這時候開始。或許是農業(yè)實在落后,連年歉收,國民政府企望提高糧食產量,特撥經費,在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內設立了全國稻麥改進所,專門從事稻麥改良推廣工作。這就為沈驪英的育種試驗提供了一定條件。
沈驪英是個務實的人。正如她的摯友馮玉祥夫人李德全所說:“她獻身科學事業(yè)以后,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干者。她不同于一般只知道戴禮帽穿西服的博士們,而是一位不怕風吹、日曬、雨淋的播種者?!彼S時隨地觀察記錄田間實況,并力求精確。她認為,田間工作容易了解土質肥瘠與產量多少的關系,育種須得投入全部精力。由于觀察細致、試驗精密,沈驪英發(fā)現了小麥銹病在南方潮濕地帶極易傳播。許多麥苗的葉面,發(fā)生褐色、黑色斑點,這是受銹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老農告訴她說是麥瘟病,若大面積發(fā)生,輕則影響產量,重則一無所獲。根據計算,小麥因此損失的產量在20%以上。抗戰(zhàn)以前的七年中,平均每年全國小麥的總產量為169160 千市擔(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中農所檔案),損失20%,就是33000 千市擔,這個數字十分驚人。沈驪英打算從育種著手,選育能抵抗銹病、散黑穗病及線蟲病病害的良種,繁殖并加以推廣。不久,她發(fā)現了一種編號為20V 155 的美國小麥,葉面青翠沒有斑點,最能抵抗銹病。但其也有缺點,即成熟遲而產量低,遠不及中國江南小麥產量高品質好。根據遺傳育種的原理,動植物所具有的性狀,是遺傳因子的聯合表現。利用原有品種中的自然變異,或是應用雜交、人工誘變等方法創(chuàng)造新類型,再通過選擇、繁殖、比較試驗,就能選育出符合生產需要的新品種。在理論的指導下,沈驪英以抗病品種20V 155 作父本,早熟品種“中大江東門”作母本,進行雜交試驗。一季又一季,一年復一年,整整經過了八年漫長時間的試驗。其間先在蘇皖兩省試驗,后在川、黔、湘、桂試驗,終于將兩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聯合一體。新的良種產生了!只見那秀實繁滋的顆粒,縱使在呆板的枯黃色底下,還是顯得那樣的挺勁!沈驪英手捧麥穗,眼睛濕潤了。八年間“勤劬如老農,跋涉于泯田”董必武挽沈驪英詩句),心血沒有白費啊。她精心選出九種品系,分在各省試驗推廣,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九品系產量平均每畝較當地高出40 至100 斤;成熟期提早5 至10 天,不妨礙水稻的種植;適應區(qū)域廣泛,最能有效地抵抗銹病、散黑穗病及線蟲病。沈驪英的這一成就,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發(fā)展。
沈驪英成名了,以她命名的小麥“驪英”一號至七號在各省推廣。但她不滿足,仍在科學實驗的道路上攀登。1939年12月,又一小麥良種“中農廿八”問世了,這是沈驪英對我國農業(yè)科學所作的又一項貢獻。追溯到1934年春,當時,中農所從英國買回了世界各國的1700 多種小麥品種,交由沈驪英在南京孝陵衛(wèi)農場開始試驗。時值麥熟,忽降暴風雨,倒屋折樹,農民田中之小麥,均都倒伏。試驗田的小麥亦被吹打得東倒西伏,一片狼藉。沈驪英踩著泥濘在試驗田考察,放眼望去,欲哭無淚。突然,晨曦中只見有幾株麥子仍在狂風中堅強挺立?!凹壁吳凹氂^之,則知為潘氏世界小麥內之25H123 也,……二十三年秋(1934年)升作二行試驗?!?沈驪英遺著《中農廿八小麥之改良經過》)經過五年的反復試驗,“中農廿八”育成。它產量高,麥稈堅挺不倒伏,抗病力強實為不可多得的良種。后在四川成都平原推廣種植,每畝增產12%,極受農民歡迎。1941- 1942年,西南各省推廣沈驪英改良麥種169 萬多畝。1941年12月21日的《新華日報》,贊揚了沈驪英雜交小麥之研究對解決抗戰(zhàn)期間民食問題及發(fā)展我國糧食生產的貢獻。不久,沈驪英所著《中農廿八小麥之改良經過》出版,斐聲農學界。
沈驪英的成功,固然離不開其丈夫,作物育種專家沈宗瀚博士的支持與幫助。沈博士自美國康奈爾大學取得學位回國后,先在金陵大學任教,繼而供職于中農所,歷任總技師、副所長、所長。農學造詣深,為國際農學界知名人士。當年人們評價二沈夫婦志同道合,事業(yè)上攜手并肩猶如法國居里夫婦。雖然沈驪英曾說過:“我以助夫事業(yè)為第一,教育子女成人為第二,自己事業(yè)之成功為第三?!钡恰T谑聵I(yè)上她從未放棄過艱難的探索與奮斗。認識沈驪英的人都記得,她常年工作在田間、在實驗室。哪怕是分娩前后,仍在田里忙著育種記錄,在實驗室中忙著分析統計。她的驚人毅力,實干精神被人稱道。1937年秋,南京淪陷之前,農林部裁撤所有的女職員,唯沈驪英一人堅決不走。她懇切要求留部,不要薪水,只要工作。她說:“為了事業(yè)而工作,不是為了錢而工作。……抱有遠大志愿而欲為國效忠者,實大有人在。惜每為環(huán)境所限,茍非望洋興嘆,即被逼而半途中輟,良可嘆焉!”當時,在南京的各研究所陸續(xù)西遷。中農所由南京輾轉至長沙、貴陽、四川榮昌等地。在奔波的旅途中,每逢車輛發(fā)生故障,或遇高山峻嶺,就得徒步,苦不堪言。這時沈驪英首先想到的總是笨重的記錄箱及試驗材料,跑前跑后地照料著,安排保護措施及搬運事宜。中農所定點榮昌后,環(huán)境艱苦,條件差,每人每月只領得一點混雜糠殼、沙子的糙米。但沈驪英卻安之若素,甘之若飴,從來沒有中斷過小麥育種試驗。她認為,沿海富庶地區(qū)相繼淪落,后方落后的農業(yè)經濟狀況不能適應抗戰(zhàn)對糧棉等農產品的巨大需求,搞好育種試驗,方能支持長期抗戰(zhàn)?!爸修r廿八”的后期試驗工作就是在動蕩中,在艱窘的環(huán)境下完成的。
1941年春,農林部部長陳伯南專程至榮昌視察沈驪英雜交小麥,“欣賞不已,對女士工作與意志極為嘉佩”。撥款10 萬元作為雜交小麥品種在各省推行示范之經費。沈驪英全然不顧自己早已積勞成疾。10月7日,沈驪英在辦公桌前突發(fā)腦溢血而逝世。直到臨終,她還完成了對新工作的編制計劃,預算分配表和向各省指示試驗方法的函件。沈驪英短暫的一生,確實實現了她的愿望,在科學界為婦女爭得了一個地位,遺有農業(yè)科學著作22 種。
是年11月21日,中共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出版悼念沈驪英的特刊。董必武、李德全、張申府等人寫了悼念文章或詩詞。新華日報社敬挽道:“遠學重洋,落落壯懷驚女界;專培小麥,菁菁偉績燦田疇?!编嚪f超為《新華日報》寫了代論,題為《中國婦女光輝的旗幟——沈驪英女士》。號召全國同胞,海外人士“努力學習她,合各方的力量來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女專家、女科學家,以支持長期抗戰(zhàn),爭取最后的勝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