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友 龐偉偉 劉忠炫
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教授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在距離民法典審議通過僅有半年時間的背景下,舉辦中歐民法典研討會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為在中國進行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間,從來都不拒絕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智慧和經驗。本次會議的重點是討論民法典的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這是民法典中特別重要的兩編,它們既對域外的經驗進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借鑒,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展現了中國法學家們基于中國國情的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見。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李永軍指出,債法總則的缺少會對司法實踐、法學教育和債的闡釋帶來一定問題,應進一步厘清債和責任的關系,同時考慮為民商合一制度下非典型之債和商法特別之債提供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基礎。就目前的民法典分則結構來看,最后一編是侵權編,把侵權責任當成一種權利保護的手段放在了最后,不符合債法的體系要求。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學副教授馬爾塔·英梵蒂諾(Marta Infantino )認為,中國民法典侵權編草擬中,關于受害人的故意或過失,或受害人自身特殊體質可導致行為人責任免除或減輕的規(guī)定值得思考;從歐洲的經驗來看,對于受害人遭受人身傷害或死亡的情況下,此種責任減免效果應當受到限制。她肯定了中國民法典草案中對因果關系的關注,她建議增加受害人特殊體質的具體規(guī)定,指出應關注受害人的行為意圖,厘清多數人侵權各條款之間的原則與例外關系。她強調,民法典在中國的頒布將有助于中國法治的進步;在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中國不應該依靠或簡單重復歐洲的路徑,而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具備中國特色的中國民法典。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巡視員曹守曄認為,應擴大懲罰性賠償范圍,納入未經許可出賣他人信息數據的行為,另外在承擔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中增加網絡平臺,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的個人信息,拒不刪除的,應當承擔刪除、修改、賠禮道歉、賠償損害等民事責任,應增加無人駕駛的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
德國奧格斯堡大學教授沃爾夫岡·沃姆內斯特(Wolfgang Wurmnest)指出,在民法典中細化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方式有助于法院的法律適用,因此,中國民法典應該對精神損害的評估原則和因素做出規(guī)定,而不宜完全交由司法解釋;他結合歐洲法的經驗認為中國立法應軟化關于“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的相關規(guī)定進而允許受害人的親屬進行繼承;他建議民法典增加驚嚇損害、喪親痛苦的賠償方面的規(guī)定。沃姆內斯特教授認為現有草案沿襲了《侵權責任法》的立法規(guī)定,保證了法律的連續(xù)性,值得肯定。
浙江大學周江洪教授表示,侵權責任編與侵權法相比有許多重大修改并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從體系角度看仍有完善余地。他建議刪除侵權責任編關于調整對象的規(guī)定,應處理好侵權責任編和其他各編的關系,規(guī)范用語體系,考量條文順序,注重其他非財產性損害。周教授還指出應將草案監(jiān)護人責任修改為監(jiān)督義務人責任,回歸監(jiān)護制度的本質,同時應為權益的區(qū)分盡可能提供解釋論的基礎。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洪亮認為,英梵蒂諾教授從廣義因果關系理解侵權責任相關問題對我們有重要啟發(fā),現有草案關于自助制度的規(guī)定在體系和概念準確度上存在問題,自助行為不應過于寬泛同時應增強自助行為的排除事由。他表示我國關于精神損害賠償計算的立法分散問題值得關注。就監(jiān)護責任而言,在保護未成年人時,應將責任限定在義務違反上。
討論階段,就民法典是否需要設立債法總則的問題,瑞士日內瓦大學克里斯汀·夏碧玉(Christine Chappuis)教授認為,從瑞士債法典的經驗看,債法總則并非必需,這主要由法院或者法學研究去解決。沃爾夫岡·沃姆內斯特教授認為,德國民法典設立了債法總則,但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今天最新的立法都沒有采納債法總則,因此,中國民法典沒有債法總則,也不是問題。
瑞士弗萊堡大學教授帕斯卡·畢肖納(Pascal Pichonnaz)表示,人工智能是否必須適用嚴格責任,嚴格責任和其他特定責任疊加會產生何種效果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畢肖納教授認為基于注意義務和因果關系的證明問題,人工智能適用嚴格責任具有合理性,同時應根據人工智能的使用階段確定其責任。他建議設置民法典靈活的責任條款,對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加以規(guī)范。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立新教授認為,《侵權責任法》第87條是一個限于當前社會道德水平,旨在救濟受害人的折中條款?,F行法關于高空拋物的規(guī)定在實踐中存在爭議較大、判決難以執(zhí)行和法律適用錯誤的問題。未來立法應明確禁止高空拋物,同時引入公安部門的偵查機制、責任主體的安全保障義務以及適當增加社會救濟基金,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巖認為,我國侵權法當中無過錯責任體系的不足在于,雖然規(guī)定了無過錯責任,但是沒有指明具體規(guī)則、事由或者其他構成要件,導致該規(guī)定僅有一種宣示性效力。
意大利馬切那塔大學教授弗蘭西斯科·甘比諾(Francesco Gambino)認為,全球風險加劇,環(huán)境治理勢在必行,以協(xié)調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平衡。環(huán)境的定義和責任具有重要性,環(huán)境損害既包括針對集體的生態(tài)損害,也包含針對個人的損害,因而損害概念具有雙重性,損害賠償責任也呈現出一種開放性特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李昊表示,環(huán)境損害包括私益侵害,但是更多的是對環(huán)境自身要素的破壞,此種損害是否以及如何納入侵權法規(guī)制的范疇存在問題。李昊副教授指出環(huán)境侵權的內涵尚未達成共識。他認為應借鑒歐洲法律的解決思路,增加損害擬制條款,將環(huán)境要素的侵害視為和私益侵害等同的權益侵害,以實現公法和私法的對接。
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教授弗蘭西斯科·龍尚·德·貝烈(Franciszek Longchamps de Berier)介紹了波蘭關于環(huán)境治理的經驗和歷程,指出環(huán)境權是一種憲法性權利,針對環(huán)境損害法律的目的在于消除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因而行政救濟優(yōu)于民事救濟。針對我國民法典草案,他就法院依職權責令侵權人提供相關信息、增加訴訟主體資格規(guī)定和形成綜合性的環(huán)境治理與救濟體系提出了建議。針對懲罰性賠償,他認為所獲得有關賠償應該進入專門的基金,其用途尤其可用于環(huán)境保護的研究基金。
武漢大學教授張善斌表示,畢肖納教授關于通過保險解決人工智能損害的思路值得借鑒,現有草案對人工智能問題缺少回應值得思考。他認為關于高空拋物侵權的責任基礎、歸責原則和舉證分配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學教授馬烏洛·布薩尼(Mauro Bussani)從宏觀的西方法律體制出發(fā),指出侵權法的目標是侵權法的核心議題。一部新民法在建立之初,歷史和共識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應當注重司法前后的動態(tài)情況。受害人個體的差異可能導致不一樣的結果。他同時指出,推動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是兩大法系所有法律制度共同的考慮目標,而這一點在現有的侵權責任編三審稿似乎體現得不夠;把社會和諧作為侵權法的最主要目標,要求司法機構在行動方面特別透明,并且要為其裁決提供足夠的依據。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成就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區(qū)別進行一般性討論,他指出侵權法主要保護既存利益,也就是固有利益,而合同法主要保護將來利益,也就是履行利益。醫(yī)療合同具有特殊性,醫(yī)療合同中絕大多數義務都是手段性義務,而不是結果性義務,屬于過錯責任而不是嚴格責任。遵循上述思路,醫(yī)療損害賠償規(guī)定在侵權編而非合同編,符合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一般區(qū)分規(guī)律,具有合理性。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教授菲德里克·佐勒(Fryderyk Zoll)認為,由于實際語境的差異,在比較法中單純的法律條文即使在形式上相似,實際的法律運作差異較大。他從比較法視角介紹了波蘭關于一般條款的規(guī)定,波蘭的侵權法受法國傳統(tǒng)的影響較大,同時佐勒教授就侵權法與合同法的競合問題、過錯、違法行為和因果關系等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他指出,不法性要件實際上是在過錯之內所包含的,不法性是過錯的一部分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姚輝就網絡環(huán)境下電商平臺治理中的自治和法治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傳統(tǒng)民法當中的公法和私法的截然劃分,公權力和私權利的涇渭分明,難以適應現代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主體的需求。立法在擴張平臺責任的同時,應相應地賦予平臺一定的權利,甚至包括政府可考慮讓渡一部分監(jiān)管的權利給平臺,賦予其準司法職能。
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教授艾斯特·阿羅伊歐·阿梅耶拉斯(Esther Arroyo Amayuelas)指出,網絡經營者責任不是取決于網絡平臺是否促成了使用者的行為,而是因為其自身違反了注意義務。中國現有民法典草案關于網絡侵權責任的抽象性規(guī)定給法院留下了巨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造成不同的責任模式。另外,如果法律對網絡平臺施加過于嚴格的審查義務,會增加企業(yè)負擔,尤其會對中小供網絡企業(yè)產生負面影響。
武漢大學教授張素華回顧了民法典起草過程中網約車條款的立法進程以及我國學者關于網約車的規(guī)范路徑的學術探討,并對已有網約車規(guī)范模式進行了反思。張素華教授指出,未來民法典應設置網約車條款,其價值取向應當偏重于平衡網約車平臺的風險和司機的勞動保障,保護網約車行業(yè)的發(fā)展與消費者的消費安全,以是否構成雇傭關系確定歸責原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就“網絡侵權責任問題”發(fā)表了意見。王利明教授表示,侵權編草案對現行立法做了修改,但是否成功值得討論。王利明教授認為最終裁判權交由法院是正確的處理思路。需要探討的問題是網絡平臺除了“通知-反通知”義務,是否仍有審查義務,特別是針對顯而易見的侵權行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石佳友指出,中國立法者忽視了一般條款模式與責任競合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國法引入了法國法的一般條款模式,但是在責任競合問題上,1999年合同法第112條及2017年民法總則第186條卻采取了允許競合立場,這造成了邏輯上的不一致。法國法采取禁止競合的立場,因為如果在侵權責任一般條款模式下如允許競合,會導致侵權法吞并合同法,因此,應該防止當事人規(guī)避本來應該適用的合同法規(guī)則,挫敗當事人事先設定的合同預期。中國2009年侵權責任法在產品責任、道路交通事故、醫(yī)療損害等發(fā)生競合的情況下都直接規(guī)定適用侵權法,而不允許當事人選擇;在加害給付的情況下,也是采取侵權法模式。允許競合已經成為具文,沒有實際意義;因此,民法典應刪除前述允許競合的條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謝鴻飛研究員從《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二款出發(fā),結合具體案例,對比《刑法》條文,深入淺出地揭示了中國侵權法中的完全賠償原則可能遇到的理論難題。他指出,在故意侵權這種情況下是不是要普遍性地賦予一般性的懲罰性賠償,這個問題值得思考;我們強調侵權法的制裁功能,故意侵權的獨特價值應該在中國侵權法中間有所體現。
復旦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劉士國教授指出,設立人格權編不僅回應了人民對于法治的期待,而且有利于拓展民事主體享有人格權的范圍,同時還能夠彰顯中國民法典的人民性,堪稱民事立法的創(chuàng)新。此外,劉士國教授認為,本編立法目的方面可以規(guī)定為了維護人格尊嚴制定本編;另外,人格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恐怕不妥。
但是,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喬治亞·雷斯塔(Giorgio Resta)教授則認為,中國現有民法典草案中人格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是合理的;人格權訴訟是一種私法救濟手段,因為很多時候,人格權侵害由于政治因素,沒有辦法在當時起訴,而允許受害人在日后根據民事侵權進行起訴。譬如,意大利法院曾受理這樣的案件,二戰(zhàn)時期德國軍隊大規(guī)模侵犯受害人的人格權,法院允許受害人在多年以后以民事侵權進行起訴,而突破訴訟時效的限制。
瑞士日內瓦大學的克里斯汀·夏碧玉(Christine Chappuis)教授重點談論了關于人格權法是否應當獨立成編的問題,她認為這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正確的決定。她表示,如果要強調某一個主題,就應單獨設置,這使得法規(guī)檢索和案例搜集由此也會變得容易;尤其是考慮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每一個人都淪為滄海一粟,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格權法獨立成編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極具說服力。她還建議,對于草案中現有的獲利剝奪規(guī)則,應明確其適用范圍是否僅限于人格權侵害還是可以擴張至其他權利侵害的情形,也要協(xié)調好與不當得利之間的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法學》總編輯張新寶教授介紹了他對人格權編草案第811條到第813條的修改意見。第一,增加第811條之一,第一款規(guī)定隱私權為支配性權利;第二款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為分享和許可行為的特別規(guī)定。第二,增加第811條之二,分為兩款,第一款規(guī)定隱私權法基本原理,明確隱私保護止于公共利益;第二款規(guī)定公眾人物的隱私權保護受到的限制高于普通民眾。第三,增加第811條之三,規(guī)定權利沖突與利益衡量。第四,增加第812條之一,第一款規(guī)定自然人私人生活安寧受法律保護;第二款規(guī)定自然人基于隱私權對私人生活安寧保護而配置的防衛(wèi)性權利。第五,增加第812條之二,第一款規(guī)定自然人對其私人空間享有的控制、排他權利,以及不受窺視、竊聽、監(jiān)控、攝像等非法收集私人活動信息的權利;第二款規(guī)定自然人基于隱私權對私人空間保護而配置的防衛(wèi)性權利。第六,細化第813條,增加第三款,解決私密信息既受隱私權保護又作為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
清華大學法學院程嘯教授指出,盡管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反映了立法者選擇了公私法并重的模式,但由于中國現有相關立法更多的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摻雜有行業(yè)利益尤其是大網絡公司的利益,這對自然人權利的保護非常不利。此外,程嘯教授還談了個人信息是否應作為權利問題及侵害個人信息的歸責原則問題、證明責任問題和責任承擔問題。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波蘭雅蓋隆大學教授菲德里克·佐勒(Fryderyk Zoll)之初,人格權的過度保護可能會被用來達到其他的目的,比如說限制某些自由,有可能被濫用,可能是會對自由帶來威脅;譬如,可能妨礙表達或者言論自由,可能會帶來所謂的寒蟬效應;因此,在司法適用的具體過程中,在判定是否成立人格權侵權的的時候,是否需要考慮違法性等其他要件,這也是涉及到法治原則的重大問題。
意大利都靈大學米歇爾·格拉齊雅德(Michele Graziadei)教授指出,在所有國家,法律條文都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法學家、法律工作者在應用法律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人格權的問題?,F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具有重大突破和創(chuàng)新,因為設置了一個獨立的人格權編;這是值得積極支持的,因為其他民法典對人格權的闡釋有限且零散,而且基本都散見于司法判例。中國專門設立人權編來探討人格權的保護,這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有效克服過去立法比較分散的情況,能夠以更為系統(tǒng)和更現代的方式去保護人格權。就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流通自由之間,他認為中國的草案是希望在歐美兩種模式之間取一個折中,他還不確定這樣是否會有效。當然,如果完全選擇歐洲做法的話,可能有些企業(yè)會不太樂意;但是,美國現在也一樣限制大企業(yè)廣泛使用個人信息,就是說,今天的美國也禁止自由和完全商業(yè)化的個人信息使用行為。因此,如果中國完全采納美國的自由模式,很可能到最后會出現不良的后果。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溫世揚教授認為,人格權編草案一般規(guī)定部分應明確人格權的基本屬性,明確人格權是基本權利還是民事權利、是自然人專屬的權利還是各類民事主體普遍享有的權利、是消極的防御性權利還是積極的權利抑或是具有雙重屬性的權利,要處理好人格權編草案第一章一般規(guī)定與《民法總則》、侵權責任編及后邊各章的關系。
華東政法大學張禮洪教授認為,中國移植了大量西方法律術語,這些術語在中國傳統(tǒng)語境中如何理解將會對中國法律產生重大影響。張禮洪教授首先向與會專家詳細介紹了“侵權行為”“責任”“行為人”等常用術語在不同語言中的含義,然后又指出了現有草案管制色彩過重、重復表達和無意義表達過多、代詞使用不規(guī)范、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石佳友教授認為,在人格權獨立成編已經確定的情況下,考慮到精神損害賠償基本上針對侵害人身利益的實際特點,宜將其移至人格權編,從而使得人格權法成為邏輯上自足、獨立于侵權責任法的民法部門;由于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過分強調嚴重侵害在客觀上放縱了侵權人,應當取消這一要件;在國家賠償已包括精神損害的背景下,改變無法對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提起民事訴訟的情況恰逢其時;考慮到域外立法已逐步放開法人精神損害賠償的現實,民法典草案應該對法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預留余地,而不必局限于自然人;另外,應將人格權的概念擴張至部分動物,特別是承載有主人的精神利益的寵物,針對其死亡或嚴重傷殘應允許主人主張有限的精神損害賠償。
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喬治亞·雷斯塔(Giorgio Resta)教授認為,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中國民法典中設立人格權編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另外,人格權的法典化是政治中立的,與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制度沒有關系。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是當代民法典的共同特點。他建議,可借鑒法國民法典的規(guī)定,將無罪推定作為一項人格權,因為這不僅涉及被告人和追訴機關之間的縱向關系,也涉及被告人和媒體之間的橫向關系,后者在最終的有罪判決作出前,對被告人的報告如果暗含其有罪推定,就侵害了其人格權。此外,可借鑒歐盟GDPR,對完全由計算機自動化計算出的自動處理結果,禁止其作為決定信息主體重大利益的依據。
中央財經大學朱曉峰副教授指出,人格權編的三次審議稿都把一般人格權和具體人格權并列規(guī)定,盡管值得肯定但仍存在商榷余地。首先,一般人格權的價值基礎應不應明確規(guī)定,也不應做封閉性列舉;其次,把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并列作為民法上人格權編的價值基礎似不嚴謹;再則,在《民法總則》明確規(guī)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侵權責任法》乃至未來侵權責任編的一般侵權條款已為其他人格利益提供保護的背景下,在人格權編中引入與之類似的一般人格權條款似缺乏正當性依據;草案第774條使用“其他人格權益”這一概念似有不當。
民法典編纂專班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朱虎副教授指出,即使在德國也存在所謂的憲法人格權和民法人格權的區(qū)分,其中民法人格權通過《德國民法典》第823條展開,而憲法很多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都是政治中立的規(guī)定;具體的規(guī)則應由特別法規(guī)定,而特別法的法律基礎則應由民法典提供;法律要明確要受保護的人格權種類,但也應避免過于封閉的問題;人格權是一種框架性權利,利益權衡可借助動態(tài)體系實現;對于商業(yè)機構和國家機關獲得的個人數據的保護應采用不同的思路。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吳至誠助理教授指出,由于中國采用了民商合一的體系,并沒有單獨的商法典,所以很多未解決的商法問題也應放到民法典中;對于人格權侵犯問題的處理,盡管人格權編草案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有進步空間;受中國法學界對不當得利認識的影響,返還將會成為一種首選的救濟方式而非一種替補工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熊丙萬副教授結合生動翔實的案例向與會專家詳細闡述了其對姓名決定權限度問題的看法。熊丙萬副教授認為,在應對有爭議的姓名時,不應只關注僵硬的法條,而應以更靈活的方式分析這些姓名對個人和公眾產生的影響。
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孟強認為,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完全沒有對如何積極利用死者人格利益作出規(guī)定,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國內學者批評比較多的問題;不少學者都認為,立法應該對人格權的商業(yè)化利用作出更加詳細的規(guī)定,正面規(guī)定人格權利用也是民法典人格權編和侵權責任編之意,但是立法機關始終未能朝前邁進一步,尤其對于死者人格利益,只規(guī)定消極保護,沒有規(guī)定積極利用。由此,當死者是明星、藝術家、攝影師等具有豐富人格內容的人時,應如何積極地利用死者遺留下的遺產就會成為障礙。
就人格權編草案中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條款,中國人民大學石佳友教授認為,草案第777條在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期限問題上,采取“近親屬”的概念來嘗試限制保護的期限,但也有很大的問題。如果死者是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公眾人物,但沒有近親屬,在其死后別人立即將其肖像、姓名注冊商標;但由于沒有近親屬,法律則不予保護,這樣顯然不妥當。第777條把保護的條件完全取決于死者有沒有近親屬,顯然不妥;建議采取像著作權的模式,不管有無近親屬,一律為死后50年,這樣既簡便易于操作,富有可預見性,而且也符合平等原則。
德國明斯特大學Reiner Schulze教授認為,中國民法典設立獨立的人格權編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將讓我們能夠將這些具體的做法、特定具體的內容跟一般性的規(guī)則聯系起來;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在法典的編纂過程中考慮到整個私法的一些的新發(fā)展。民法典不僅要以過去的發(fā)展為基礎,它還要有前瞻性,考慮到未來的發(fā)展,在一般性規(guī)則的設計上需要“瞻前顧后”。另外,現在不僅要考慮法典化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它的應用,中國民法典明年就完成編纂,但接下來的應用過程會是幾十年或上百年。另外,他還認為,完全在法律當中納入科學技術對于人格權的影響,目前可能時機還沒有成熟。包含獨立的人格權編的中國民法典的誕生是一個全新的里程碑,是人格權立法領域的里程碑,當然這不是終點,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外學者們需要攜手共進。
在閉幕總結階段,意大利都靈大學Michele Graziadei教授在總結中指出,身為一名歐洲法學家,通過此次會議,他感到中國有很多經驗是可以帶回歐洲去的,尤其是用以解決歐洲私法所面臨的一些挑戰(zhàn)。首先,中國現在是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民事立法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非常了不起。其次,在歐洲一直討論財產方面的權利,但是,這次看到中國所做的這些嚴肅的努力,我覺得也許歐洲學者應當從人格權這樣的問題入手,歐洲也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如果說歐洲學者進行這樣討論的話,桌面上應當擺一本中國的新民法典。他還指出,本次研討會的研討有三個焦點問題:第一,民法典當中如何納入相關的價值觀;第二,民法典應發(fā)揮社會風險的管控職能,譬如,侵權責任法應當管理現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日常風險;第三,民法典應妥善地處理好相關利益之間的平衡。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姚輝教授指出,本次研討會所帶來的國際視野,對中國民法典草案的完善大有裨益。會議主辦方未來將組織翻譯歐洲學者們所撰寫的高水平論文,爭取盡快在中國法學界發(fā)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