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銘(1772—1832),字新之,山東嶧縣郭里集(今山東棗莊市市中區(qū)西王莊)人,貢生出身,捐納入內(nèi)閣為中書,道光九年(1829)秋授湖南新田縣知縣。
王鼎銘年近六旬才得一縣令之職,就任地為當時條件較為惡劣的湖南新田縣。據(jù)當?shù)亓鱾鞯拿裰{稱,“ 新田苦,苦新田,人畜用水貴如鹽;旱死蛤蟆餓死鼠,有女莫嫁到新田”。這種窮山惡水的地方都是當官的避之不及之地,而王鼎銘卻憑著青年時代立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志,千里迢迢走馬上任。
進入新田縣境入縣衙之前,王鼎銘夜宿城隍廟,對神發(fā)誓:“爾理陰,我理陽,自今以往,仗爾靈,啟我心,令有不職,神其殛之。”意思是說:我一定做一個清正、廉潔、愛民的好官,否則請神靈降罪于我。
在新田,王鼎銘做到了每遇案件,必親自審理。為使辦案準確、公正,遇到疑難問題則微服私訪,待查清事實后才肯罷休。他也因此贏得了當?shù)匕傩盏姆Q頌,被人們稱為“王青天”。
就在王鼎銘上任的第二年,新田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地里的禾苗多被旱死。身為知縣的王鼎銘心急如焚,天天到城隍廟求雨,可老天就好像同他開玩笑一樣,他越求,天上的火球燒得越厲害。情急之下,王鼎銘竟然戴上了只有罪人才披戴的枷鎖,跪在炎炎烈日之下,祈禱求雨。他認為老天爺不下雨是對新田縣民的懲罰,他作為本地的父母官,必須代替百姓向天請罪。
百姓看到他的行為深受感動,都不約而同地跪在他的身邊祈求上天賜雨??汕傻氖?,到了傍晚,晴朗的天空突然烏云密布,下起了瓢潑大雨,新田百姓也趕緊將疲憊不堪的王鼎銘抬進縣衙。
雨是自然現(xiàn)象,不應說是王鼎銘的行動感動了上天,但他的誠心卻感動了新田的百姓,他“披枷求雨”的故事也一直在新田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