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夫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伴隨著國慶70周年盛典佳節(jié),已在全國乃至全球唱響。這是一首傾情贊美祖國的歌,它抒情、柔美,詞曲完美一體,天衣無縫,唱出了億萬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深深的愛。
它的歌詞作者是張黎。過去張黎這個名字鮮為人知,這是因為他早年一直被邊緣化的緣故,出名后他也少有應(yīng)酬,很少在社交場所現(xiàn)身。他的作品卻一直被人們傳唱,也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他曾寫過《籬笆墻的影子》《苦樂年華》《亞洲雄風(fēng)》(徐沛東曲)、《鼓浪嶼之波》(鐘立民曲)、《奧林匹克風(fēng)》(肖白曲)等,而最為風(fēng)行的就是這首《我和我的祖國》(秦詠誠曲)了。
張黎是一個率真的人,心里有話總是直言不諱,正因為這種率真的性情和坦誠的心胸,在20世紀(jì)五十年代的一場政治風(fēng)暴中歷經(jīng)磨難,十多年在“北大荒”勞動改造,承受了一般人無法想象的酸苦人生。這位1932年出生的遼寧大連人,終于憑著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在疾風(fēng)驟雨中挺過來了,他被調(diào)入吉林省文化廳,1978年又從省文化廳調(diào)入中央民族樂團,開始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從此,他馳騁詞壇,如魚得水,寫出一首又一首充滿藝術(shù)魅力的優(yōu)秀詞作,引起了音樂界的矚目和驚喜。
張黎創(chuàng)作起步于1952年,那年他20歲,但上蒼沒有給他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和機會,不久他被打入另冊,直到50多歲才再次執(zhí)筆,并初獲成功,用作品顯示自己的藝術(shù)才華。邁入人生暮年時,他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切身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了一批足以傳世的光輝詩篇。
《我和我的祖國》是一首填詞歌曲,也就是先有曲后有詞的歌曲,旋律來自于也是遼寧人的作曲家秦詠誠。秦詠誠早年寫過《我為祖國獻石油》,由歌唱家劉秉義演唱而轟動全國。后來他又寫了不少聲樂作品和器樂曲,其中小提琴協(xié)奏曲《海濱音詩》,深受詞作家張黎的喜愛。
1985年秋,秦詠誠去北京學(xué)習(xí),與張黎見了面。張黎對秦詠誠說,他想嘗試把《海濱音詩》改編成一首聲樂作品,請秦詠誠把樂曲的主旋律寫給他。但是,張黎拿到秦詠誠寫有主旋律的紙片后,他又不知如何下筆。
半年以后,張黎去廣西桂林出差,他見到眼前秀麗的美景,一股愛國之情如潮水般澎湃于胸,他一氣呵成,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國》的歌詞。這是一個版本。另一個版本是,張黎應(yīng)中國音協(xié)之邀,赴湖南張家界采風(fēng),見到神奇的天門山,金黃的稻田、裊裊的炊煙、潺潺的溪流,于是靈光乍現(xiàn),一鼓作氣,順利地填寫了樂曲的歌詞。我以為,不管哪一個版本,他寫作時,一定是想起那次鼓浪嶼之旅,高山、大海、浪花、笑聲,歌詞中處處有鼓浪嶼的印痕啊。
我是1993年認(rèn)識張黎的。那時,我是中國音樂文學(xué)學(xué)會理事,每逢年會我和張黎總會見上一面。黃山會議上我們第一次見面。他是一個見過風(fēng)雨的老人(那時他已經(jīng)60歲了),平時話不多,也從未在大會發(fā)過言,見人總是客客氣氣,一點沒有大作家的架子。閑暇時,他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年輕的詞作者,年輕人問這問那,他也樂于回答。一天,我們集體游太平湖,在游船上,我們相談甚歡,他的一句話,我牢記于心。他說,一首歌詞的成功,在于歌詞語言的個性化和藝術(shù)化。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心得,是他的肺腑之言。
走筆至此,我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比缃?,張黎先生離開我們已有三年多了,我十分懷念這位才華橫溢又平生坎坷的老朋友,愿他的《我和我的祖國》也能在廣袤無際的天堂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