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歷史沿革看新時代粵劇的傳承發(fā)展

      2019-12-17 11:59:21
      文化遺產 2019年6期
      關鍵詞:粵劇嶺南藝術

      余 勇

      “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32頁。清末學者王國維精準地概括出了戲劇的藝術特點——戲劇是歌、舞、劇三者的綜合,音樂性、舞蹈性、虛擬性、程式化是中國戲劇最本質的特征。2009年,在廣東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等有關方面多方聯(lián)合申報和共同努力之下,粵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廣東改革開放的格局進一步擴大,粵劇守正創(chuàng)新的步伐也不斷向前推進,面對全球多元文化的碰撞沖擊和非遺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劣勢,傳統(tǒng)粵劇如何重整旗鼓收拾舊河山,成為當下粵劇界乃至整個嶺南文化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一、粵劇的歷史活態(tài)性及其藝術特色

      19世紀俄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在研究藝術特征時直接指出:“藝術既表現(xiàn)人們的情感,也表現(xiàn)人們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現(xiàn),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xiàn)。藝術的最主要特點就在于此?!?2)曹葆華譯:《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8頁。依托先人勞動生活的智慧創(chuàng)造,嶺南并不乏優(yōu)秀的非遺藝術種類,南拳醒獅、龍舟競渡、嶺南畫派等聞名遐邇。但對廣東自身文化生態(tài)體系而言,最能代表當?shù)剡@一生動的非遺藝術形象當首推粵劇。

      (一)粵劇的歷史活態(tài)性

      廣東,地處中國沿海南端,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傳承地,為古代華南百越之南越。廣東地理位置距古中原較遠,交通往來不便,古有“南蠻之地”之稱。古來廣東原生文化自成一系,加之歷史上幾次因中原社會大動亂而遷入廣東的移民潮,帶來了潮汕民系、客家民系,與本土的廣府民系共同拉開一場長達兩千多年的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碰撞與融合的帷幕。從明中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再至鴉片戰(zhàn)爭打破閉關鎖國桎梏之后,嶺南沿海一帶的先人率先睜眼看世界,從融貫南北轉投世界大舞臺奮斗。近代歷史的滄桑巨變,形成廣東“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yè)奉獻”的精神特質。

      從非遺的內涵角度來講,粵劇是嶺南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南派藝術的集大成形態(tài)。作為廣東最大的戲曲劇種,粵劇素有“南國紅豆”之美譽,也是目前全國348個地方戲曲劇種中繼昆曲之后第二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劇種,是世代耕耘于嶺南大地上的勞動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粵劇自明清時期便生于嶺南,在“外江班”與“本地班”的持續(xù)抗衡、融合中發(fā)展,自此扎根嶺南。它的表演、唱腔、音樂以及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風俗文化均極具嶺南特色,對粵劇演員“唱、做、念、打”等方面要求極高,須文武全能,諸般“功夫”如舞水袖、舞刀弄槍、南派硬橋硬馬等??梢哉f,粵劇記錄了數(shù)千年來嶺南社會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和氣質情感等,是嶺南區(qū)域個性、區(qū)域審美習慣的活態(tài)顯現(xiàn)。特別是在近現(xiàn)代嶺南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巨變的歷史節(jié)點上,粵劇人通過塑造歷史人物的英雄氣概、江湖義士的拔刀相助,將家國情懷和反帝反封建思想廣泛傳播到城里鄉(xiāng)下的各個角落,以戲劇人的膽略和氣魄激發(fā)嶺南人的愛國思想,潛移默化并深刻影響了數(shù)代嶺南革命兒女。在這段歷史中,粵劇一反梨園戲劇曾被文人冠以“隔江猶唱后庭花”的靡稱,以“我歌且謠”之姿態(tài),唱國魂、鼓士氣、立氣骨。從本質意義上來講,粵劇凝聚了南中國特有的地域文化、道德、倫理等社會教育功能,是嶺南地區(qū)審美習慣、表達方式的綜合體現(xiàn),通過粵劇演員在舞臺輾轉間熏陶嶺南人精神氣質、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傳承民族情感與智慧。

      回溯粵劇的形成,不難發(fā)現(xiàn),粵劇最大特性在于“變革性”和“包容性”,這也是優(yōu)秀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且未被阻斷傳統(tǒng)的重要原因——與時俱進,不變不活。以粵劇的唱腔音樂為例,目前粵劇的聲腔包含有梆子、二黃、高腔、昆腔、歌謠、雜曲等,其中梆子、二黃為基本聲腔?;泟∈嵌嗦暻粍》N,最初形成于外來聲腔,最初的底子是明清時期的高腔,“其節(jié)以鼓,其調喧”。(3)黃愛平:《其節(jié)以鼓,其調喧——弋陽腔的藝術特征》,《四川戲劇》2008年第6期。其后,粵劇唱腔先后經歷了主唱梆子腔、吸收二黃向皮黃戲轉化等融合階段,并與廣東民間歌謠、雜曲等相結合。再說其演唱語言,最初是唱官話,后來逐漸改為半官話半白話,直至民國初年才完全用廣州白話方言演唱,迭經轉變,粵劇唱腔方始“定型”,這才逐步形成了目前嶺南粵劇的“梆黃”體系。同時,在外來文化傳入嶺南后,粵劇演奏也是較早使用小提琴、薩克斯,并將國外的許多耳熟能詳?shù)男扇纭短K珊娜》等,經吸收填詞后,內化為粵劇曲牌。縱觀粵劇唱腔演變史,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粵劇“音隨地改”“易調而歌”,堅持包容吸收、為我所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二是各代粵劇人廣采博納,堅持開放進取的藝術變革主張。

      在上個世紀的梨園里,薛馬爭雄,此薛馬二人,即是聯(lián)袂將粵劇藝術推上戲劇黃金殿堂的薛覺先、馬師曾等兩位粵劇藝術先驅。時年,薛覺先對戲劇改革的主張是:“融會南北戲劇之精華,綜合中西音樂而制曲”,馬師曾亦之,主張變革粵劇“一方須效他方之長,一方仍須保存粵劇之精華,從而發(fā)展之”,方能“將舞臺原有粵劇加以一度之變革”而成為“新劇派”。梨園錦繡,戲劇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繁華璀璨。而堅持本原精華,擅長吸收,融會貫通,方得今日粵劇之大成。

      (二)粵劇的藝術特色

      中華各門各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其所屬領域突出的、獨特的藝術成就,凸顯一個地方的社會特征和文化個性,所以它的動態(tài)性和活態(tài)性理應受到歷史和群眾的尊重。有詩為證,“梨園弦管各飛揚,贏得游人興若狂”。梨園文化藝術不僅在漫長的中華文化史篇中長期占據(jù)要位,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廣泛接納、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形式,備受追捧?;泟∥幕缫焉钊肴诵?,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在繁華的港口城市廣州,緊趁南北戲曲交流的大潮流,通過一代代粵劇紅船人的執(zhí)著韌性,不斷孕育、發(fā)展自身形態(tài)與戲劇內涵,奠定了粵劇在嶺南傳統(tǒng)群眾文化中的主體地位,這也保障了粵劇這一非遺藝術形態(tài)在數(shù)百年間傳承發(fā)展的社會性基礎。

      論及粵劇的藝術特色,首先在于粵劇聲腔的成熟。從結構上來講,粵劇聲腔由三種不同音樂結構的曲調組成,分別是:曲牌體的昆、弋牌子和小曲;板腔體的梆子、二黃;說唱體的木魚、南音、板眼等。三者中又以板腔體的梆子和二黃為主體。換言之,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陽腔)、東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之精華,均糅合于粵劇之中,這些腔調隨著演唱的內容和情緒的需要不斷加以變化調整。粵劇劇本中有標記曲牌的習慣,如屬“二黃”曲調則標明“二黃”,“二黃”類的著名劇目則有《五郎救弟》《羅成寫書》《月下追賢》等;但凡標出“慢板”“中板”“滾花”等,大家都知道這些是梆子曲調。如粵劇《黃飛虎反五關》第二場《班師》黃飛虎用 “霸腔慢板” 唱:“辭邊庭,穿關隘,奉旨回防。傳將令,催三軍,心如卷浪。一路上,不忍看,盈野饑荒。尸遍地,骨成山,民無生望!”該唱段盡管不長,但節(jié)奏性較強,表現(xiàn)力非常豐富,通過簡短的描繪,配合演員的功力,強有力地表現(xiàn)出黃飛虎風塵仆仆班師回朝之途目睹民生凋零慘狀的悲憐和不忍,讓黃飛虎在整部劇形象乍現(xiàn)之際便頓時立體豐富起來。

      粵劇的特色還在于粵語本身的魅力。因為粵語長期在相對于封閉的嶺南地區(qū)發(fā)展,較少受到北上中原的外部干擾,所以粵劇的發(fā)展進程相對緩慢、穩(wěn)定。目前標準粵語中有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保留了大量古漢語元素、古詞、古義,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典籍中找到來源,兼之粵語中古音調多,抑揚頓挫,可以說粵語是最接近唐代官話的語言之一,粵語方言的詩詞劇作的遣詞造句規(guī)范類似唐詩宋詞版嚴格的格律標準,粵劇唱詞也多數(shù)脫胎于古典詩詞。以粵劇《范蠡獻西施》第六場《夢會》為例(4)陳自強、黎普澤編:《范蠡獻西施》,廣州粵劇院內部資料劇本,第56頁。:

      范 蠡 漫說他生結成雙,

      廿載牽掛夢也常盼望。

      盼此一朝與卿相依傍,

      并蒂花開劫后香。

      西 施 廿載相思寄夢鄉(xiāng),

      算剩有哀思恨緒留世上,

      怕想花開并蒂好景象,

      恨海翻波惹神撒謊神傷!

      范 蠡 水云深處,笑談泛棹,

      欣欣今宵輕翻太湖浪,

      西 施 癡郎癡語,空勞盼望,

      相依相戀永成幻象!

      范 蠡 莫再哀傷怨無望,

      共到海角任流蕩。

      西 施 怕看君心癡,眷戀生奢望,

      恨我此身永居水云鄉(xiāng)!

      僅僅用普通話讀這些唱詞,已能感受男女主人公的凄惻哀婉。唱詞無閑筆,每句結尾“雙、望、傍、香、鄉(xiāng)、上、象、傷、棹、浪”等,一韻到底,韻律感極強,用普通話讀起來抑揚頓挫,有娓娓道來的哀傷之感。但其實這些字在粵語中都是短調聲字,唱起來眷戀、激烈、厚實,恰恰能夠充分表達男女主人公之至悲,更容易引起觀眾情感的共鳴和爆發(fā),也正應了故事情節(jié)和角色身份。

      二、粵劇新劇目創(chuàng)作四十年

      前文中,我們梳理了粵劇的歷史活態(tài)性與其藝術特色,足見粵劇藝術發(fā)展的包容性,在中國南方,四十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歷程,賦予了廣東四十年高速騰飛的歷史機遇。粵劇作為嶺南文化的標志性古典表演形態(tài),曾在電視電影方始盛行之際遭遇過門可羅雀的冷落,抵擋過商品經濟大潮無情奚落的尷尬,也成功憑借粵劇界抱團取暖、眾志成城“出人、出戲、出精品”收獲了時代又一次的青睞。特別是近幾年“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對戲劇尤其是粵劇的守正創(chuàng)新要求更高?;泟⊙潘坠操p,它的每一部成功作品,均強調其社會功能性,用恢弘的戲劇美學意蘊傳達嶺南精神,因此與其說時下的粵劇創(chuàng)作是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倒不如說是記錄時代風云的鏡像和嶺南文化肌理的再洗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5)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9頁。粵劇藝術歷年的創(chuàng)作不外乎如此,新編粵劇《睿王與莊妃》《花月影》《刑場上的婚禮》《碉樓》《白蛇傳·情》《初心》《十三行》《還金記》等一大批作品立足嶺南、著力詮釋嶺南風土人情、英杰傳奇與小人物的平凡故事,題材廣泛緊密圍繞嶺南兩千年發(fā)展歷史,表現(xiàn)豐富采用各類聲光電手法全面提升粵劇舞臺,思想深刻以文化創(chuàng)造的主體意識承擔起育民揚德的社會責任,是粵劇在新時代中澆灌締結的藝術新碩果。

      以新編粵劇《南越宮詞》為例,該劇講述秦末漢初,秦王朝派遣趙佗南下征戰(zhàn)百越。趙佗追悔自己的殺戮行為,轉而為民折劍,罷戰(zhàn)求和,最終融合漢越民族,成為南越王,為南越營造了一段和諧發(fā)展的光輝歷史。這部作品有張力、有激情、聚焦人性與家國情懷,2009年面世之際,在廣州人民中引起輿論轟動與熱烈追捧,甚至吸引了眾多港澳粵劇愛好者專程來穗觀看,此后《南越宮詞》經過多番打磨和提升,將南越王趙佗的粵劇舞臺形象成功傳播到了祖國大江南北?!赌显綄m詞》之所以成功,其情與景、虛與實、演員的表演功夫等因素自不必多說,劇目以粵劇舞臺的方式形象再現(xiàn)兩千二百多年前南越深邃宏闊的爭霸場面,圍繞南越國創(chuàng)建者趙佗“求和共生”這一民本思想層層鋪進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古中國奴隸制度土崩瓦解、封建體制始建藩籬之際,趙佗“求和共生”之思、之措,難能可貴!可以說,整部劇目思想有深度,契合了中國人自古以來中和位育的思想追求,南越各族各部求和共生,天地位焉,方得培育后世嶺南生態(tài)。而《南越宮詞》落幕之際的唱詞更是精妙,由男女聲合唱:“我心飛離地宮闕,馳騁銀河空闊。釀酒珠江, 斟酌北斗,群星皆朋客。醉酣相問,華夏幾度磋砣?”劇有盡而意無窮,此般“南越王”,已超越家國之思和兒女情懷,將戲劇藝術、古典意境、觀眾情緒巧妙融合統(tǒng)一,使整部劇在帶給觀眾深沉思考后,又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具有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意蘊。

      再如2017年根據(jù)同名木魚書改編創(chuàng)作的粵劇《花箋記》,木魚書也稱木魚歌,是流行于南方粵語地區(qū)的民間說唱文學,在抒情、敘事、寫景、述意方面無所不能且又“并皆佳妙”,有“藝術化石”之稱。木魚書《花箋記》亦即明代刻印的《靜凈齋第八才子花箋記》,是一部與《西廂記》齊名的古典文學名著。著名文學評論家鄭振鐸評論說:“曲本有《西廂》、歌本有《花箋》,以予觀之,真可稱是合璧,蓋其文筆聲調皆一樣絕世”。(6)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12章),北京:作家出版社1953年,第382頁。由此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價值非同一般?;泟 痘ü{記》是首次將該作品搬上粵劇舞臺,該劇講述才子梁亦滄和佳人楊瑤仙的悲歡離合故事,舞臺人物純真可愛,情節(jié)委婉曲折,情感細膩懇摯,唱詞優(yōu)雅自然、打動人心。因木魚書《花箋記》是一本“風月之書”,“以風月起,以風月結,而中間點綴,亦處處不脫‘風月’二字”,是以粵劇《花箋記》全劇亦在滿足粵劇特有的藝術形式、舞臺風味的基礎上,盡量保留原木魚書的精致雋永,全劇分為《棋邊初會》《拜訪和詩》《閨閣達情》《拜月盟誓》《嚴父說親》《兩地相思》《復往長洲》《翰苑重逢》《奉旨迎親》等近十場,場場如詩。如:開場《棋邊初會》梁亦倉贊姚府花園風景:“散步花阡,桃紅柳嫩,微風低唱若喚春歸燕,團簇錦,舞花團,偶爾風過花滿天,春風溫潤春光暖,優(yōu)游忘困倦,來到雅亭前?!迸_下觀眾聽之,借助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感之悟之,花園牡丹亭邊美景已是“千人千景”。第四場《拜月盟誓》(7)陳中秋編:《花箋記》,廣州粵劇院內部資料劇本,第25-26頁。:

      瑤 仙 為君多垂愛,

      花間誓盟念。

      發(fā)誓同偕老,

      此世伴君前。

      亦 滄 嫦娥月宮為憑證,

      不敢忘情將嬌騙。

      袖中取出花箋紙,

      紙上誓約金石言。

      【亦滄寫誓文。

      瑤 仙 (念) 男若負盟刀下死,永墮豐都不輪轉。

      【瑤仙寫誓文。

      亦 滄 (念) 女若背誓江中喪,愿受斧鉞魄難存。

      【幕后合唱:啊——

      亦 滄 我似磐石不可轉,

      瑤 仙 我作蒲絲把石纏。

      合 唱 纏纏綿綿,

      萬世流傳!

      亦 滄 良辰今宵成美愿,

      巫山共赴結鳳鸞。

      瑤 仙 拜月誓盟心已獻,

      好夢留待洞房圓。

      在古代,兒女姻緣聽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終身極為傷風敗俗,人人得而誅之,甚至影響本家其余兄弟姐妹的嫁娶聲譽。然則在粵劇《花箋記》中,男女主角一見傾情,多番接觸、反復相思后進而拜月盟誓,所吟所唱十分雅馴,古典韻味悠長,以“嫦娥月宮”為媒證,許下磐石蒲絲的金石誓約,舞臺呈現(xiàn)文學味濃郁,形象地表現(xiàn)了男女主人公追求自由,對情愛的忠貞與堅守,劇中女主人公楊瑤仙對情的“癡”,男主人公梁亦滄對情的的“狂”,真實動人為之感嘆。

      三、新時代粵劇的發(fā)展方向

      (一)發(fā)揮粵劇發(fā)展中領軍人物的帶頭作用

      時移勢遷,隨著近兩百年來西方文化的潮涌和現(xiàn)代文明的深入發(fā)展,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為續(xù)、無人傳承,最后只能以傳統(tǒng)象征者的身份“躺進”博物館內,這給梨園戲劇敲響了沉重的警鐘。一個劇種的延續(xù),特別是要在當今全球文化多樣性、整合性空前復雜生存語境下,除了要在作品上再現(xiàn)經典、打磨原創(chuàng)、傳承流派之外,關鍵還要在戲劇源頭上注入活水、培育新才,實現(xiàn)長江后浪推前浪,不斷萌芽抽枝醞新芬。戲劇的領軍人物、大藝術家是各個劇種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秘書長崔偉指出,劇種的發(fā)展壯大,除了劇種歷史、藝術魅力和時代承托外,最重要的還是優(yōu)秀表演藝術家的藝術實力和表演魅力足以征服觀眾,流傳不息,并帶動劇種的繁榮興盛。中國戲劇史證明,戲劇的繁榮和高峰,從來表現(xiàn)在人和戲上,戲靠人演活,也靠人傳承,因此戲劇的關鍵在于人,在于其藝術品位關乎劇種審美高度、可以帶動劇種向前邁進、在各自的時代里賦予劇種新的生命力與延續(xù)性的大藝術家。

      明清時期是粵劇起源、形成和發(fā)展階段,由于史料缺乏且前人較少涉及,除卻太平天國時期出身粵劇世家的“戲子王”、后成為廣東天地會起義主要領袖的李文茂等之外,此時期的粵劇伶人大多已難以科學考究。而粵劇從地方劇種以虎嘯龍吟之勢迅速躍升為中國戲劇百花園標志性藝術這一上升階段,大致是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其關鍵在于粵劇人才爭涌。 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廖俠懷、任劍輝、白雪仙等粵劇先驅在流派切磋中共同將粵劇藝術帶向精致、推向高位發(fā)展,其中薛覺先、馬師曾兩人代表粵劇,更是與彼時以梅蘭芳、程硯秋為代表的京劇,在戲劇梨園中呈南北相競之勢,世稱“南有薛馬爭雄,北有梅程爭輝”,是中國戲劇史上少有的盛景,一直為后來人所敬仰。

      在粵劇歷史往后發(fā)展的半個世紀里,紅線女大師無疑是粵劇集藝術大成之宗師和代表性人物。在彼思潮紛涌、新舊交雜的時代,紅線女投身粵劇、刻苦磨練,尊古而不拘泥,創(chuàng)新而不失宗,她創(chuàng)立的紅腔和紅派表演藝術代表著當代粵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成就,獨領風騷,并且在八十高齡之際仍為粵劇卡通片《刁蠻公主憨駙馬》獻聲配音,為粵劇申請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時代粵劇的領軍人如著名粵劇藝術家倪惠英,在近五十年的從藝生涯中,為粵劇創(chuàng)添了一部部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如《范蠡獻西施》《花月影》等,近年來又致力于將粵劇推向校園、推向世界,目前由她負責編撰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將收錄粵劇300多套程式、700多個表演詞條,囊括粵劇表演藝術的方方面面,面世后將成為粵劇研究的又一典范。在剛剛結束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倪惠英代表嶺南粵劇現(xiàn)身于群眾游行“中華文化”方陣中,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這是粵劇人的驕傲。

      也如師承紅線女、現(xiàn)任廣州粵劇院藝術總監(jiān)的歐凱明,當年歐凱明能被大浪淘沙,由紅線女大師一見惜才并親自奔赴廣西將其人事關系調度來穗,足以見得歐凱明資質和藝術氣質甚佳,他是舞臺上天生的演員。在歐凱明的身上,我看到了“馬紅”流派精髓的集成和傳承,也看到了粵劇在現(xiàn)代性塑造上的審美品格的提升,更看到了作為粵劇文武兼?zhèn)渌囆g大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秀雅與雄渾,他謙虛向學,擅長融會貫通百家戲劇長處,為粵劇開辟了一種新的文武生美學境界和別樣風貌,其飾演的趙佗、黃飛虎、吳漢、楚霸王、周文雍、謝寶、孫中山、葉挺等眾多形象,莫不入木三分,更是憑借《刑場上的婚禮》一舉奪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成為目前廣東戲劇界在崗隊伍中“二度梅”唯一人。在《粵伶心曲》中,歐凱明對自己從藝四十多年的總結回顧是“笙簫宮商似夢鄉(xiāng),依稀當年少兒郎。演出悲歡離合,人間世事滄桑。情難舍身在梨園中,紅豆相思淚千行。熱血存粵韻心馳神往,明月清風里紅船飄蕩”。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秘書長崔偉先生說,歐凱明在粵劇方面幾十年的藝術求索是非常具有成功價值和啟示意義的。初心不改,捍守舞臺上出將入相兩扇大門。在可見的未來,我們仍堅信,歐凱明仍將是推動粵劇藝術傳承發(fā)展的旗幟性存在。

      粵劇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為了粵劇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感和審美理想不被淡化和稀釋,為了進一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廣大粵劇繼承者、革新者紛爭融入時代的潮流中,趁勢而上,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步伐,潛心創(chuàng)作、積極演出,努力向藝術高峰攀登,驚綻了一朵朵芬芳怡人的“梅花”“白玉蘭”,近年在連續(xù)四屆的梅花獎競賽中,歐凱明以及黎駿聲、蔣文端、崔玉梅、麥玉清、吳非凡、曾小敏、蘇春梅等,共計8人摘得8朵梅花。同時,粵劇行業(yè)內后起之秀展露頭角,彭慶華、文汝清、陳鎮(zhèn)江、李偉聰、李嘉宜、陳健超等優(yōu)秀青年演員與粵劇界演奏、唱腔設計、舞美設計、造型設計等專業(yè)人才緊跟發(fā)力、堪當大任,同時粵劇界挖掘、搶救和整理了一大批粵劇文獻,出版了多種粵劇書籍,拓展了粵劇演出市場,以粵劇人自信的號角聲響應時代對粵劇藝術“出人、出戲、出精品”的呼喚。由此可見,新時代粵劇的傳承與發(fā)展與領軍人物的帶頭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二)“內兼外達”: 新時代粵劇發(fā)展的路徑

      戲劇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支傳統(tǒng)力量,梨園數(shù)百軍,參差不齊。有的劇種面臨人才斷層難以維續(xù),有的劇種疏于管制艱難生存,也有的順時而謀再煥生機??梢哉f,這是個艱難的時代,戲劇失去了歷史書中關于一茶一酒滿客棚的國民千年風靡;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社會文化逐步向傳統(tǒng)主流回歸。在我看來,戲劇在謀得生機之際如何永葆青春,關鍵在于各個劇種在其文化生態(tài)中“內兼外達”,當?shù)靡源荷珴M園?;泟∫膊煌夂跞绱恕?/p>

      “內兼”有二。其一為人才?;泟∈且婚T系統(tǒng)的非遺文化體系,與其它非遺藝術種類一樣,發(fā)展粵劇要重點關注它的活態(tài)傳承。歸根究底,人才是嶺南粵劇傳承和弘揚的本體,特別是頂端粵劇人才的藝術素養(yǎng)、傳統(tǒng)功底、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粵劇藝術在長達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內的命運走向和迄及高度。“戲曲藝術就是角兒的藝術”,如紅線女大師便是粵劇的一個徽章式代表人物。振興粵劇,首要得發(fā)展人才,通過源源不斷的粵劇“角兒”的魅力不斷吸納觀眾。遺憾的是,目前粵劇專業(yè)教育院校稀缺,人才供養(yǎng)后勁不足、流失嚴重。以廣州粵劇院為例,2009年轉企改制后撤銷人員事業(yè)編制身份,廣州粵劇院失去了爭奪優(yōu)質人才的優(yōu)勢,也因行業(yè)待遇差,令原有的優(yōu)秀人才流失嚴重;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遭遇粵劇新人招聘難的困境,加劇了劇團發(fā)展難度。因此,振興粵劇,首先需要進一步關注粵劇教育,不斷擴大、提升粵劇院校教育的陣地,不斷支持對青年人才的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指導,同時在全社會引領形成尊重粵劇的風氣,提高粵劇從藝者的行業(yè)歸屬感和社會榮耀感,解決粵劇持續(xù)發(fā)展、再造百年繁榮的根本性問題。其二是創(chuàng)作問題?;泟∷囆g水準最直觀的傳達即為作品的展演,涉及到劇本創(chuàng)作、音樂唱腔設計、演員技藝表現(xiàn)、舞美設計等方方面面。廣東是改革開放前沿地,文化精英薈萃、國際影響力大,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這些沃土資源,保障粵劇精品創(chuàng)作經費、嚴抓粵劇精品工程、打造粵劇精品力作,同時緊密跟上社會步伐,大膽將5G技術、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技等引入粵劇舞臺,同時加快粵劇電影規(guī)?;霓D型創(chuàng)新步伐,讓粵劇不斷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時代相適應,提升市場競爭力,是突破廣東文藝創(chuàng)作“有高原無高峰”現(xiàn)狀的重要解決途徑。

      “外達”有三。首先表現(xiàn)在政策的傾斜和引導?;泟∈菐X南的文化身份識別,粵劇的發(fā)展從來不僅僅是粵劇界自個的事,需要依靠全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文化語境特別是政府積極有利的引導不容缺失。春風細雨化甘露,在珠三角地區(qū),國家、省、市三級關于粵劇保護政策法規(guī)相繼落地實施并逐步加大力度,包括國務院和中共中央發(fā)布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fā)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嶺南地區(qū)出臺的《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guī)定》《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yè)總體工作方案》,為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建成中國粵劇文化中心蓄力醞勢。特別是針對粵劇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簡陋問題和填補廣東無粵劇專業(yè)博物館的空白,廣州斥資興建粵劇藝術博物館和廣州粵劇院新址;粵劇藝術博物館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集“展示、體驗、互動”為一體的粵劇文化空間,廣州粵劇院新址則選取珠江新城繁華之處進行建設,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已于2018年9月奠基開工,計劃2021年完成整體建設。其次反映在資金扶持方面。粵劇藝術承載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相較其他藝術門類,粵劇與生俱來便具有強烈且明顯的社會公益性。然而遺憾的是,以廣州粵劇院為代表的文藝院團在轉企改制后面臨經營發(fā)展多重困難,不得不長途跋涉于市場經濟中,兢兢業(yè)業(yè)未敢休,一定程度上影響嶺南粵劇行穩(wěn)致遠的步伐。最后是粵劇的社會普及教育?;泟”旧砭哂泻芨叩奈幕瘍r值,諸如家國情懷、理想奮斗、和諧共生等理念均可在粵劇的展演程式中得以傳達和弘揚,因此傳承粵劇、培根鑄魂要從學生抓起,重點面向廣大青少年群體,通過潛移默化的粵劇教育,筑牢粵劇傳承的社會基礎。

      結 語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專程走進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fā)揚好。習總書記對粵劇傳承發(fā)展的殷殷期盼,對廣大粵劇工作者甚至全國戲劇界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提振和鼓舞?;泟∷囆g是嶺南歷史的非遺烙印,連接著嶺南兒女的本土情節(jié),也寄托了全球一億多粵語華人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愁、鄉(xiāng)情,“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已上升為巍巍華夏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輩粵劇同仁、文化志士,須眾志成城肩負起傳承粵劇的歷史使命,不負習總書記關于把粵劇“傳承好、發(fā)展好”的深切囑咐,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歷史進程中遂風遏云,弘揚粵劇、激鳴嶺南之聲!

      猜你喜歡
      粵劇嶺南藝術
      憶嶺南
      黃河之聲(2022年14期)2022-11-16 10:58:50
      SINGING THE CHANGES
      漢語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4
      雨嶺南
      心聲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4
      不辭長作嶺南人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48
      紙的藝術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52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戲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42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芒康县| 合阳县| 德州市| 灵山县| 集贤县| 张家口市| 汉寿县| 阳谷县| 宜州市| 白城市| 台江县| 包头市| 彭州市| 青龙| 乌审旗| 宁波市| 水城县| 宁蒗| 望都县| 牡丹江市| 新宁县| 宁晋县| 通化县| 鹰潭市| 昆明市| 房产| 崇州市| 东台市| 嘉兴市| 井冈山市| 鹿邑县| 沁源县| 互助| 乐亭县| 嘉义市| 天峨县| 大竹县| 广昌县| 手游| 玉门市|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