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原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我不知道如果沒有西藏,還會不會有小說家馬原。1982年的西藏,多了一位愛寫詩的中文系畢業(yè)生,而中國文學界也迎來了先鋒小說井噴的黃金時代。
這是一片注定誕生故事的土地。幾乎遍布每一個省份的溫泉,到了藏地小說中,卻給了主人公神秘莫測的體驗?!澳前咨臍庵坪跎辖拥叫强?,裊裊騰騰地向上浮動,這是一條通向藍色天幕的路,是連接著星星的通道”。
《岡底斯的誘惑》就在氤氳繚繞的霧氣中展開。還沒來得及接近就死去的美人,始終都沒看成的天葬,從獵人眼中溜走的喜馬拉雅野人,在一次次徒勞無功的尋覓中,藏民族的面貌在霧氣中隱藏得更深。
馬原真是一個善于營造氣氛的好手。如果單看每個故事,沒有一則是離奇曲折的,甚至平凡到從開頭就能猜中結(jié)局??稍谒毺氐臄⑹陆Y(jié)構(gòu)中,這些故事就像霧中的風景,被一種藏地特有的原始氣息所覆蓋。
關(guān)于馬原天馬行空的敘事手法,討論已經(jīng)太多。他混淆一二三人稱敘述,多組時空并行不悖,在當時傷痕文學占主流的文壇可謂石破天驚。
我大膽準測,如果沒有藏民族自帶的魔幻氣質(zhì),就不會有馬原的敘事方式。藏民族的生活植根于傳承千年的神話,跟現(xiàn)代文明的運轉(zhuǎn)邏輯截然相反。
馬原敏銳地抓住了這種特質(zhì):“神話不是他們生活的點綴,而是他們的生活自身,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和基礎(chǔ),他們因此是藏族而不是別的什么?!?/p>
他在小說中模仿藏民族的思考方式:一個從來沒有學習過文字的藏族牧民,一覺醒來突然變成能吟唱史詩《格薩爾王》的說唱藝人。這樣的故事只有發(fā)生在藏地,才不令人覺得有問題。
這或許就是藏地對馬原的誘惑:崇尚理性的現(xiàn)代邏輯對神秘力量的臣服。他想要在神和人之間找到通道,打破理眭和感性的結(jié)界。
有人把這種小說風格稱之為“魔幻現(xiàn)實主義”,可馬原卻不置可否,因為他感興趣的并非當下發(fā)生的現(xiàn)實,而是更加遙遠的世界。比如: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生和死的關(guān)系。
這在他另一篇小說《西海的無帆船》中體現(xiàn)得更明顯:幾位內(nèi)地來的美協(xié)畫家去古格王朝尋找壁畫,卻不料因陷車而被圍困在只有一戶藏民居住的冰河畔。語言不通,沒有車輛經(jīng)過,與外界失聯(lián)。只有狼嚎和冰河相伴。他們遭遇了團體內(nèi)部的誤解、被野牦牛襲擊、闌尾炎和心臟病突發(fā)等困境,和藏族婦女們產(chǎn)生若有似無的情緣,最后卻被一位藏族獸醫(yī)所解救。
這個故事里沒有反派人物,最大的沖突來自人和自然之間。在嚴酷環(huán)境中,語言不通的兩個民族如何發(fā)生奇妙的緣分,左右故事走向的不是邏輯,而是一種看不見道不明的神秘力量。
馬原在故事起始,就開宗明義:小時候我們讀過的傳奇中,神仙總是生活在山上,這里的海拔六干多米,名副其實的山上。
他所構(gòu)造的藏地傳奇,就像高寒之地上的星群,明明真實,卻好像一場幻夢。幾乎是從他開始,大部分的藏地文學、電影,都在盡力塑造西藏的魔幻氣質(zhì),在漢語世界的文本中,藏區(qū)就這樣迷失在真實和虛幻交錯的空白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