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古人最常帶的干糧,就是“糗”。
古文對(duì)“糗”有解釋──《說文》指:“熬米麥也,又乾飯屑也,又糧也”;《疏》指:“糗,搗熬谷也。謂熬米麥?zhǔn)故欤謸v之以為粉”。糗是粟米炒熟之后,搗碎加水,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食品。當(dāng)時(shí)不光能用麥面加工,還可以用大米、豆類及其他糧食來加工。加工的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先擱鍋里炒熟,再擱石臼里搗碎,再加水和勻,揉搓成塊,最后曬干即成。
干糧中不光有糗,有的還備有脯脩。脯與脩,都是肉干。古人脯脩的加工方法,史書有記載,就是將鮮肉割條形,肉上抹鹽,再擱鍋里蒸,蒸熟之后,掛起來晾干,再用荷葉包起來,用繩子扎緊。出遠(yuǎn)門時(shí),由仆人挑著,或放到馬匹、牛車上隨行。
丁強(qiáng)摘自《天津日?qǐng)?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