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薪掛角
漢朝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這是朱買臣“負薪讀書”的故事。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這是李密“牛角掛書”的故事。
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進行學習。程顥死后,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tài)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要把握眼前良好的學習機會啊。
以荻畫地
歐陽修四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貧寒,他的母親沒有錢供他讀書,便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他認字、寫字,還教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由于家里沒有書讀,歐陽修便到附近的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還將借來的書抄寫下來。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讀書。正是因為大量閱讀,歐陽修小時候寫的詩、賦,就有成人那樣的水平了。這是歐陽修“以荻畫地”的故事。
圓木警枕
司馬光小時候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他自覺記憶力比較差,便想辦法克服這個弱點。每當教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接一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輕輕地關上門窗,集中注意力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流暢且不錯一字地背誦下來,才肯休息。
司馬光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后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張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么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司馬光讀書太困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枕著圓木枕頭,司馬光只要稍微動一下,圓木枕頭就滾走了,那樣他的頭便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就驚醒了,然后又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