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收集與評估相關數據及其上下文,來降低不確定性水平并支持決策與改進。
2.衡量指標:關鍵成功因素(CSF)和關鍵績效指標(KPI)。
3.以報告或儀表板的形式呈現,發(fā)現:離目標有多遠,有哪些瓶頸阻礙。
由于ITIL本身的涉及面較廣,因此在該實踐環(huán)節(jié)自然需要從其他的實踐中,通過數據的挖掘和分類,來量化各個方面的表現狀況。上述要點中所提到的CSF,我們可以理解為需要采集數據的關鍵點;而KPI則是這些關鍵點所表現出的狀況與期望值之間的差距。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先指定戰(zhàn)略層面上的CSF,再根據不同的戰(zhàn)術去收集與評估KPI。
我們經常提及和用到的KPI,在業(yè)界通常有FAST(Function Analysis System Technique)和PAST(Process Analysis System Technique)兩種分解方法。我的理解是:
1.FAST主要是主觀地對應人員或部門。
2.PAST主要是客觀地對應流程與服務。
那么在不同場景下,我們一般可以從時間、數量、成本和反饋,這四個維度來提取相應的既定指標。就收集的頻率而言,可以按天計、甚至按小時來算。而評估的周期則一般按照每月為單位進行考核。不過,本著“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雖然各種FAST的指標主要源于個人,但是我們一般并不用來苛求個人的表現。這是與銷售領域截然不同的地方。我們更趨向于通過比較與分析這些數據,來發(fā)現問題,進而達到解決與改進的主要目的。而PAST則更是我們進行問題排查和性能調優(yōu)的有力支持。
另外,隨著企業(yè)對于云服務的使用和對于業(yè)務連續(xù)性的重視,IT部門應當花更多的時間從RTO和RPO出發(fā),去評估包括基礎網絡帶寬、高可用性、并發(fā)數、響應時間、存儲頻率和備份深度等指標。進而體現在與云服務商等第三方服務實體的服務級別約定(SLA)中。顯然,這對于我們合理地分配與保障服務資源,彈性地提高系統(tǒng)的服務水平與魯棒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舉例而言,我們在企業(yè)里用到的FAST包括如下方面:
針對用戶本地的技術支持和電話服務臺的KPI,所涉及到的定義有:
1.受理服務請求的數量。
2.直接解決的數量。
3.超出SLA的事件數量。
4.升級給后臺二線支持的事件數量。
5.完成請求的平均時間。
6.客戶滿意度合格率。
而對于服務外包人員,我們會注重考核方面:
7.到場服務的時間。
8.服務的用時。
9.完成任務的質量。
10.現場表現及甲方滿意度。
作為PAST的實踐案例,定義的變更管理KPI有:
第一,受理變更請求的數量。
第二,變更方案的制定,以及測試的完成度。
第三,成功完成的變更占總體請求數的比例。
第四,雖然失敗,但能成功回退的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