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陣 趙曉娟
摘? 要:李煜詞作經久不衰,與其高超的藝術成就密不可分。本文從李煜詞作的內容入手,就情景交融,渾然天成;巧用辭格,虛實相生;愁苦意象,余味深長等視角著筆,試析李煜詞作的審美意蘊特征。
關鍵詞:李煜;詞;審美意蘊
作者簡介:陳陣(1992-),四川崇州人,碩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助教;趙曉娟(1991-),四川宣漢人,四川省通江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3-0-02
欣賞詞作的關鍵一環(huán)是要緊抓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事物經過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藝術形象,即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的融合?!耙饩场眲t是一系列意象的組合形成的心靈化了的特定場景。“意蘊”,則是作品中所傳達的某種體驗,思緒及情感。而要真正領會詞作的意蘊,需要在讀懂“意象”的基礎上,從意境層面發(fā)掘其主要內涵。下面,本文將從意象出發(fā),進而就意境特征的三個層面,探微李煜詞作的審美意蘊特征。
一、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先看《子夜歌》: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 ? 何妨頻笑粲,禁宛春歸晚。同醉與閑評,詩隨羯鼓成。
全詞主要敘寫后主李煜春日之時在宮中的閑適生活。詞人以“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起筆,直指主題,明白如畫。有了春的訊息,便要做好尋春賞春的準備,有了花開的號角,還是早些安排賞花之事來得妙。詞人在勾勒春景圖的同時,無不透露出對春光易逝的感慨。全句不見可以雕飾的痕跡,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描摹飲酒時,詞人勾勒出一幅美輪美奐的捧壺勸酒圖?!翱~色玉柔擎,醅壺盞面清?!鼻鞍刖涿黠@繪出的是美人捧壺勸酒的場景??~色,即青白色,這兒代指青瓷酒壺,而玉柔,顯而易見,代指美人之手,而前半句明顯是倒裝,正常語序是玉柔擎縹色?!磅?,指未濾過的酒,唐代杜甫曾云:“樽酒家貧只舊醅?!盵《客至》] 而”醅浮盞面清”,可謂美人將壺中舊醅倒入酒杯,泡沫渣滓沉淀在底,青青然的酒現(xiàn)于杯面的最佳描繪。美酒佳人,宜人春景,好不愜意。
下闋以“何妨頻笑粲,禁苑春歸晚”起筆,“頻笑燦”,既可理解為如錦的名花,恰似美人攝人心房的笑靨,也可解作如花的美人千姿百態(tài)的笑貌,惹得詞人興盡宮苑。在這里,詞人帶著一顆敏銳的心,將自身的情感巧妙地融注入春光美景,情態(tài)畢現(xiàn),宛自天成。此句同李白的“名花國兩相傾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尾一句,描繪出三重雅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吟詩。這其中暗合唐玄宗羯鼓吹春的傳聞,表現(xiàn)出想讓春光常駐的迫切期許。縱觀全詩,詞人在對大好春景的感悟下,及時捕捉春的美景,感受春的氣息,將文人雅事同春景融為一體,可謂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再看《長相思》:
云一渦,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此詞寫夢醒之后的懷想。且看下片:詞人在借秋風秋雨摹繪美人幽苦無奈的心境的同時,美人孤苦無奈之情也自然地投注到秋雨中。一個“多”字,“和”字,傳神貼切,將美人此刻的煩躁心境隱隱透過。秋風秋雨在美人眼中實在沒個盡頭,甚至連那秋風雨帶雨打在芭蕉葉上的滴答聲,也令她埋怨三兩株的芭蕉太過多余,只因她內心的孤苦無處述說。幽怨的美人并未道出”清顰”的真實緣由,而將其傾注于秋天的自然景觀上,景隨情生,情景并交融,宛若天成。
二、巧用辭格,虛實相生
譬如《喜遷鶯》:
曉月墜,宿云微,無語枕邊倚。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 啼鶯散,余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
詞的上片以“曉云墜,宿云微,無語枕凴期”,一個“曉”字,點明這是天將亮,夢初醒的迷蒙時光,簡潔凝練。接著的一個“宿”字,便暗示出昨夜的云“微”,以見逐漸散開的景象。只剩自己,倚靠著枕頭,無人可以交流,只好將心事藏在心扉,反側輾轉。接著詞人以夢回起筆,“芳草”通??醋鲗偾楹陀颜x的贊美,有離別之味隱在期間。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對夢中人的深深懷想,“芳草思依依”,實是“依依思芳草”的倒裝。依依,在古典詞作中常喻離情別意,這里用來形容“思”,正取此意。詞中雖未點明夢中之人,但對她的深切眷戀可見一斑。接著是“人遠雁聲稀”,雁聲,傳遞音信的代稱,而這稀疏的雁聲,怎樣才能把我們緊緊連在一起?
下片以啼鶯入筆,接著是余花,再是畫堂庭院的闊大,環(huán)境已由內室轉換到戶外。余花,化用了謝眺的“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只惜,鶯散花亂,余花連闊大的畫堂庭院,也只消得顧影自憐。這時,詞人內心的孤獨冷寂很明顯的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與杜子美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暮春的淤花,已是亂紅一片,進入詞人幽閉的心田,進而更加留戀夢中的美滿溫馨。偶然間,心生一念“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舞人,實則點出詞人念想的對象。如是想法,凄婉而又甜蜜,一來斷腸紅花,永別佳人,人花共運;二則夢醒之時還可入夢,舞人還可歸來。
再如《菩薩蠻》:
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 ? 雨云深繡戶,來便諧衷素。宴罷又成空,魂迷春夢中。
全詞繪寫男女戀情,可能是李煜前期的作品。起句采用起興的手法,筵席之上一位吹笙女子悅耳笛聲,撩動了男子的心窗。男子將目光移注到那按動笛弦的纖纖玉指上……這可謂實景。于是,再進一步,便有了詞人“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的勾人心魄,漸漸地,男子不知身在何方,所聽何物,獨自陷入綺思春夢中,浮想聯(lián)翩到去歡會的艷景,去藏嬌,去獨對,這可謂虛景。還好男子并未長久地停留在虛境的美夢中,“未便”如此。而此時,筵席已空,美人散去,一種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于是更覺春夢的甜美完美來。全詞沒有男女之間的故事,也沒有客觀的行動,先是起興,從一個小側面引出男子對吹笛美人的鐘情念想,接著采用借代,用典等藝術手法,虛景同實景珠輝玉映,稔熟地抒寫出一位男子一波三折的心路歷程及其流露出單相思出現(xiàn)后一種失落和悵惘,藝術感染力佳。
三、愁苦意象,余味深長
譬如李煜后期的《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該詞是李煜入宋后詞作中的名篇,通過對春去花謝的描繪,表達詞人的無限惆悵。下面我們不妨來具體看看:上片從“林花謝了春紅”入筆,“謝了”是完成狀態(tài),“了”顯然是起加重語氣的作用,再聯(lián)系作者當時凄涼的處境,不難看出是他從天堂跌落的比擬。且看下句便有太匆匆的無奈感慨和“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凄苦?!按杭t”象征著美好的昨天,“朝來”和“晚來”,疊字相銜,描繪輪番無情的風雨,蠶食著自己,“無奈”可以說是作者此刻對無可挽回的命運的一種真情表露。下闋自“胭脂淚”起,形象地比喻出經風著雨的春花楚楚可憐的模樣,“相留醉”,即遺留下沉醉,仇恨與哀思,有想不開,放不下之意。而后發(fā)出幾時重逢的感慨,表現(xiàn)出對花返故地,人歸故里的內在渴求。結句詞人拋開花事自我,升華為對歷史,自然及人生的喟嘆,于是發(fā)出“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千古哀音。詞人將抽象的離恨巧妙地比作具象的東逝之水,而長恨和長東,又一組疊字相連,凝重有力,妙筆天成,余味無窮。
譬如《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此詞相傳為后主的絕筆。詞一開頭便采用倒序手法,從簾外的潺潺春雨入筆,“春意闌珊”,敘寫夢醒之后的所聞所想,情之悵惘,更覺春意衰殘,寓情于景,凄婉動人,比之其“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更顯高明。“羅衾不耐五更寒”,化用馮延巳《清平樂》中的“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以羅衾指代人物特征,“寒”字既是身體之寒,更是心靈之寒。接著詞人才點出夢的內容:暫時忘卻此刻囚居汴京囚徒般的生活,只可惜連這夢境也不過是片刻的歡愉,“一晌貪歡”,國仇家恨,溢于心間,余味綿綿。
在詞的下片,詞人“獨自莫憑欄”,感嘆“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澳弊郑袃煞N理解,一說認為是指傍晚時分,因為“莫”曾是“暮”的古字,詞人傍晚時分憑欄而望,便憶到那寥廓的國土,而今卻無可復歸,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如是也;另一種則理解為表示否定,無限江山,在心中別是一般滋味,詞人不由喟嘆到:不要獨自憑欄而觀,徒增傷悲爾。無限,自然是有夸張的意味,但想想詞人此刻囚居汴京,深處狹小庭院,自由歡樂的故土帶“無限”的味道更明晰地顯現(xiàn)出來。結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堪稱全詞的點睛之筆,流水讓我們想到“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般的痛楚,落花則有“林花謝了春紅”的再版,“春去也”可謂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答復。詞人選取的這三個意象,是對之前作品中經典詞句的高度概括,而“天上人間”簡短普通的四個字,則可謂是全詞最高峰,視野開闊,氣象閎大,不僅唱出了后主對悲喜交結人生的作別,還傾注了滿腔的包含國仇家恨在內的復雜情感。遂有王國維也道:“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允侨松L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1]
四、結語
總體觀之,李煜前期詞作的審美意蘊綺麗柔靡,卻不失情真意切,清麗雅致的一面,可謂獨樹一幟;后期詞作呈現(xiàn)出雄奇哀怨,內蘊深沉的特質,真正突破了前期詞作的局限,對后世詞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1]況周頤,王國維.蕙風詞話·人間詞話[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197.
參考文獻:
[1]樊維綱,徐楓.李煜詞藝術魅力探微[J].文學遺產,1989(02).
[2]沈雄.古今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唐圭璋.唐宋詞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王小溪.論李煜詞的象外之意[J].語文建設,2013(12).
[5]王兆鵬,田松青.李煜詞注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趙治中.李煜詞作藝術魅力探微[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