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君
不知不覺又到了藝考季,相較于往年藝考音樂、舞蹈、美術類專業(yè)熱的情況不同,近兩年新興的書法藝考持續(xù)升溫,越來越受到藝考生及家長的關注,正成為藝考生步入理想大學的新選擇。
近年來,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視。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增加了包括書法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在中、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并將書法課成績納入中、高考考核系統(tǒng)。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目前全國已有上百所院校開設了書法專業(yè),書法藝考熱趨勢一路走高。
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書法藝考的世界,答疑解惑的同時,幫助你揭開書法藝考的神秘面紗。
藝考陣線
書法藝考考什么
書法藝考主要考查考生對傳統(tǒng)書法學習的基本潛能,即考生對五種書體的臨摹功底,或用兩種書體的基本創(chuàng)作能力。書法藝考的評分標準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結構準確、見筆法有筆意,此外還要求考生熟悉書法史。一般來說,??家筝^為簡單,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應重點培養(yǎng)硬功訓練、控筆能力、觀帖能力和摹仿能力。
書法臨摹
書法臨摹包括臨和摹,原本是兩個意思:臨是對著寫,摹是蒙著描,也就是說臨是把練習的紙張放在字帖旁邊,根據字帖中字的外形和筆勢慢慢對照在練習紙上進行書寫;摹是拿一張很薄的、近乎半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根據字形的大小和筆畫的粗細進行填墨,而不是根據筆法書寫。
藝考過程中,通常會給出幾個歷代優(yōu)秀名作,考生可選擇一幅自己擅長或喜歡的作品進行臨摹,字數一般不超過40字。
書法創(chuàng)作
書法作品一般由正文和款識構成。正文有三種外觀形式,分別是縱有行,橫有列;縱有列,橫無行,或縱無列,橫有行;縱無行,橫無列??钭R中,字體不應大于正文字體,書體可與正文保持一致或有區(qū)別,風格與正文協(xié)調。
書法創(chuàng)作并非只關乎性靈,但性靈是其命脈。書法創(chuàng)作不能因循守舊,照搬傳統(tǒng)而不敢創(chuàng)新,有創(chuàng)新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因此,書法創(chuàng)作是書法藝考的必考內容,也是最主要的考查部分??荚嚂r,通常會給出規(guī)定的內容,以古詩居多,要求考生用自己擅長或喜歡的字體進行創(chuàng)作。
理論知識考查
除了以上兩個必考內容外,部分院校還會加試一些理論知識,考查內容多是書法史和書法技法相關知識,且基本上都是記憶性知識,只要在平時多注意相關知識的學習積累,在考試時不會對考生造成太大困擾,而且這部分內容所占的分數一般不大。
國畫創(chuàng)作
在書法藝考中考查國畫的幾率非常低,目前只有寥寥幾所院校會考查這部分內容。所以,考生在決定參加書法藝考后,要先對自己將要報考的院校做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查清該院校的考試范圍、考試方式等等,這樣能夠幫助考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使之后的學習更有效率。
那么,書法藝考具體的評分標準是什么呢?以下我們就書法臨摹和書法創(chuàng)作兩個必考科目具體分析下,僅供大家參考,如有與各省及院??荚噧热荨⒃u分標準不一致的情況,請以實際情況為準。
書法臨摹
1)用筆處理得宜,線條質量佳,嫻熟流暢(40%);
2)結構準確(30%);
3)整體章法統(tǒng)一(15%);
4)能表達原帖韻味(15%)。
書法創(chuàng)作
1)用筆處理得宜,線條質量佳,嫻熟流暢(40%);
2)處理好漢字筆畫之間的空間安排關系。(30%);
3)整體章法統(tǒng)一(15%);
4)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10%);
5)創(chuàng)作時不用繁體字,或書寫時出現錯字、別字、漏字酌情扣分(5%)。
高中生如果決定走書法藝考這條路,最遲要在高一或高二階段開始接觸書法,在文化課學習之余進行書法的初步學習,進入高三之后,還需在專業(yè)培訓機構進行半年的封閉集中強化培訓,主要學習代表性法帖的準確臨摹和楷、隸、行各書體的初步創(chuàng)作。只有經過刻苦的學習和訓練,才能有望順利通過各院校的專業(yè)考試。
36
藝考陣線
書寫部分
?三大創(chuàng)作原則
1. 線條堅而渾——激情源自線條的熟練。線是力和勢的組合,行筆要沉著痛快,做到穩(wěn)健輕便,重筆勢(趨向),根據字形大小、排字走向,線條斜勢,整體縱向走勢。
2. 結體奇而穩(wěn)——注意重心,重視欹側、擒縱、疏密、高低。
3. 章法變而貫——竹節(jié)式(幾個字一節(jié),節(jié)數間有空隙);貫珠式(中心線);蛇行式(左右擺動);疏影式(疏疏朗朗)。
?十個書寫關鍵
1. 八面出鋒。借助八面出鋒,自然顯出墨色濃淡,濕中有干,干中有濕,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變化萬千,使作品富有節(jié)奏感。
2. 剛柔相濟。剛力——鐵畫銀鉤(粗);柔力——行云流水(細)。
3. 惜墨如金。楷書要求蘸一次墨寫一個字甚至數字;行草一筆寫三至五個字,每筆結束筆毛復原,要求紙上調鋒。
4. 豁然開朗。留白處有寬有窄,寬處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感。
5. 中側并用。中鋒得法立骨,側鋒得勢求變。中鋒是理性的要求,是書法審美的核心所在;側鋒是情性的化身,是書法通神的手段。
6. 深思熟慮。創(chuàng)作前要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 一氣呵成。書法是情感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現。要在身體與心情俱佳的狀態(tài)下書寫,書寫時隨意揮灑,一氣呵成。
8. 錯落有致。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行距要寬、字距要緊,字忌并列,要錯開,節(jié)數間有空隙,排列組合要有節(jié)奏,大小字參差,突出中間書眼。
9. 筆情墨趣。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形的舞蹈。求變化中有呼應,使整體和諧,有強烈的節(jié)奏和視覺沖擊力。用好拙筆,用筆略慢,動中有靜,寫出墨趣。
10.重視貫氣。書法的氣是指點畫與不同字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趨向,貫氣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靈魂。
?十二條用筆細節(jié)
1. 草書不見橫畫。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縱向感,可用虛、細線替代。
2. 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 墨淡無神。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
4. 忌單字中的“眼(重點筆畫)”,防止“眼”太多。
5. 中間一行是作品之重。一幅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又叫“書眼”。
6. 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
7. 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輕重要有過渡,忌團狀。
8. 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既要有鐵畫銀鉤的粗筆,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細筆。
9. 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10. 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
11. 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
12. 中鋒側鋒并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鋒,厚處用側鋒。
理論部分
?書體類知識點
1. 殷商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2. 殷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因為這種文字在鐘和鼎上出現較多,且樂器以鐘居多,禮器以鼎為尊,故又稱“鐘鼎文”。
3.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前的所有文字統(tǒng)稱為“大篆”。
4. 秦始皇令丞相李斯在秦國大篆的基礎上結合六國文字統(tǒng)一為官體標準文字——秦篆,后人又稱秦篆為“小篆”。
5. 漢代流行的書體是隸書。
6. 漢隸的代表作品是《張遷碑》。
7. 章草是隸書快寫的結果,字與字之間多不相連。
8. 今草產生于章草的快寫之中,打破了章草字字獨立的形式,使上下字之間氣勢相連。
9.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
10.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在前人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其筆畫瘦勁似鐵,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名家類知識點
1. 鐘繇是三國時期魏初的大書法家,是文獻記載中第一位以擅長正書聞名于世的書法家,后世將其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為書法的最高典范。
2. 張芝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書法家,他變章草字字區(qū)分為一筆書,氣脈通暢,傳世作品有《八月帖》《冠軍帖》等,與鐘繇并稱“鐘張”。
3. 索靖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書學張芝,擅草書,尤精章草,傳世作品有《月儀帖》《出師頌》《急就章》等,其書法雄勁剛勇,其章草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
4. 衛(wèi)鑠是晉代女書法家,世稱“衛(wèi)夫人”,她是王羲之少年時代的書法老師,傳說《筆陣圖》為其所書,是鐘繇筆法向王羲之傳承的重要橋梁。
5.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故后世稱其為“王右軍”。少學衛(wèi)夫人,后改從叔父王庚學習,20歲后崇尚鐘繇的正書、行書,草書效法張芝,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被尊為“書圣”,對后世影響極大,傳世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行書《蘭亭集序》《喪亂帖》《奉橘帖》《平安帖》《二謝帖》、草書《十七帖》《初月帖》等。
6.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書法,并能自成新貌,成就斐然。后人將其與其父并稱為“二王”,傳世作品有楷書《洛神賦》、行書《廿九日帖》《十二月帖》、行草《中秋帖》《鴨頭丸帖》等。
7.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俗稱“永禪師”,擅長楷、行、草諸體,曾居于永欣寺閣上,發(fā)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居樓長達40年,所書《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東諸寺,至今尚有墨跡流傳世間。智永是王氏書法的嫡系傳人,他既能嚴守家法,全盤繼承王羲之的形質,又能繼往開來,下傳虞世南等人,開唐代楷書新風。
8. “初唐四大家”指的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9. 歐陽詢是初唐著名的書法家,他博通經史,其楷書被稱為“歐體”,傳世作品有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碑》、行書《夢奠帖》《張翰帖》等。
10.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的書法家,他書學智永,得“二王”精髓,代表作品有楷書《孔子廟堂碑》、行草書《汝南公主墓志銘》。
11. 褚遂良是初唐著名的書法家,少學虞世南,后學王羲之,《雁塔圣教序》是其晚年的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代表作品還有楷書《孟法師碑》《倪寬贊》《大字陰符經》、行書《枯樹賦》等。
12. 孫過庭是唐代著名的草書家,其書法深得“二王”筆法,有草書作品《書譜》流傳于世。
13. 張旭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以草書聞名,因其往往醉后呼走狂嘯,揮毫于壁,故有“張顛”之稱,傳世的大草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14.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其楷書、行書成就極高,是繼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劃時代的書法家,其楷書世稱“顏體”,影響深遠。顏真卿的楷書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各具特點,40歲左右的作品為早期作品,如《多寶塔碑》;60歲左右的作品為中期作品,如《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70歲左右的作品為晚期作品,如《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隨著顏真卿的崛起,唐楷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風貌,也成為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其行書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爭座位稿》,被稱為“魯公三稿”。
15. 懷素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自幼出家為僧,生性狂放,其書受顏真卿指點。懷素書法以草書著稱,與張旭并稱“顛張狂素”,他是繼張旭之后將狂草用筆技巧轉化為具有個人特色的又一位唐代書法家,傳世作品有小草《小草千字文》《論書帖》、大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等。
16. 柳公權是晚唐著名的書法家,幼承家學,后受“初唐四大家”及顏真卿影響,遂生新意,自成一家,以楷書聞名,世稱“柳體”,其楷書與顏真卿有很大差別,有“顏筋柳骨”之稱?!邦伣盍恰笔菍︻佌媲浜土珯鄷L格特征的一種評價,意思是說顏真卿的書法肉豐骨少,以筋取勝;柳公權的書法骨多肉少,以骨取勝。其傳世作品有楷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行書《蒙詔帖》等。
17. “楷書四大家”指的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
18. 楊凝式是五代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因曾任太子少師,人稱“楊少師”,又因佯狂自放,亦稱“楊瘋子”,其書師法歐陽詢、顏真卿及“二王”,楷法精絕,尤工行草,為晚唐書風的重要傳承者,傳世作品有楷書《韭花帖》等。
19. “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時期先后出現的四位著名書法家,他們是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書法風格各有特色,蔡襄重法度,蘇軾尚情趣,黃庭堅尚意韻,米芾重姿態(tài),四人皆以行書著稱于世。
20.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用筆點畫豐富,形體豐滿趨扁,黃庭堅戲稱其書法“石壓蛤蟆”,代表作品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等。
21.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代表作品有行書《松風閣詩帖》等。
22.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以“二王”為楷模,以王獻之筆意為精髓,用唐人之所長,自稱“筆法八面出鋒,體勢多欹側,章法疏密相間”,代表作品有行書《蜀素帖》《苕溪帖》《珊瑚帖》《多景樓詩冊》等。
23. 元代著名的書法家有趙孟頫、康里巎巎、鮮于樞、倪瓚等。
24. 趙孟頫是元初著名的書法家,是一位真、草、篆、隸、行各體兼善的大家,其楷書被后人列入“歐顏柳趙四大楷書”之一,稱其為“趙體”,代表作品有小楷《汲黯傳》《道德經》《洛神賦》、楷書《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仇鍔墓碑銘》、行草《蘭亭十三跋》《歸去來辭卷》《赤壁賦》、草書《致鮮于樞尺牘》、章草《急就章》等。
25. 董其昌是明代晚期書法成就卓越的一代大家,書法初學顏真卿,后改學虞世南,又轉學鐘繇、“二王”,對米芾用功勤而自成一家,其書法對當時及后世影響深遠。
26. 傅山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真率質樸,看似狂放怪誕,實則深通古法,用筆淋漓,體勢連綿。
27. “揚州八怪”指的是清代中期活躍于揚州地區(qū)的書畫家群體,一般指的是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
28. 清代擅長篆書的書法家有鄧石如、吳熙載、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等。
目前,全國開設書法專業(yè)的本科院校共有128所,其中藝術類院校21所,包括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廣西藝術學院等;綜合類院校49所,包括浙江大學、暨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鄭州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四川大學、西安工業(yè)大學、河北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師范類院校58所,包括陜西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江蘇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海南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