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軍
有問題,不怕。怕也沒用!如果相應的問題繞不過去,就要勇敢理性地去面對。事實上,沒有問題,也就沒有了生活、沒有了生命。根本的是要想出辦法去解決問題。面對挑戰(zhàn),有時會聽到“方法總比問題多”的樂觀聲音。果真如此,那么選什么樣的方法更好一些?這本身當然也是個問題。通常,無論是直接應用已有方法,還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礎上集成出相應的綜合方法,甚或是提出全新的方法,都需要有針對性,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否則,所選用的方法,其有效性就會成為新的問題。
人們常說的要“對癥下藥”就是這個含義,實踐中,“有的放矢”的原則被具有理性的人與機構普遍遵循著,這是社會進步與文明發(fā)展的體現(xiàn)。盡管如此,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以及在一個問題解決了的同時又造成了新問題的所謂“治一經(jīng),損一經(jīng)”的現(xiàn)象還是反復出現(xiàn)。讓人們無法擺脫這種困惑的影響因素很多、很復雜。其中,關于“針對性”具有不同層次特征的認識不充分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皩ΠY下藥”當然是對的,是第一步,是對“針對性”的表層認識,向前再邁一步,“對因治療”才能進一步反映出對“針對性”的深層次的理解。這里不是在咬文嚼字,而是在試著做如何才能做到由表及里的邏輯分析。
以醫(yī)生看病為例,總有醫(yī)術高低、醫(yī)效好壞的區(qū)別?!邦^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往往是對庸醫(yī),甚至是延伸到各個行業(yè),對負有一定責任、擁有一定權力而能力差水平低的人的一種挖苦和鞭笞。這當然不是對“對癥下藥”的否定,而是表達著一種觀點,要想成為一個好醫(yī)生,單純的“對癥下藥”是不夠的,還要再下大的氣力,充分分析癥狀和癥候背后的深層原因系統(tǒng)施治,做到“對因治療”。道理上講,由“對癥下藥”到“對因治療”是明顯具有價值的追求,然而在實踐中要想真正做到位,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即便是一個好的理念,包括“對因治療”,也要經(jīng)常講、反復講。只有這樣,理念才能被普遍理解、自覺接受,真正成為指導人們實踐的指南,真正有助于實現(xiàn)從“對癥下藥”走向“對因治療”的提升。
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產(chǎn)品、新行業(yè)、新業(yè)態(tài)模式的涌現(xiàn)必然會伴隨產(chǎn)生出大量的(新)問題。為了有效應對新老問題的挑戰(zhàn),提高人的“對因治療”的能力和綜合素質更加顯得異常必要和重要。前不久,一個投資機構的高管發(fā)給我關于一個項目的簡要描述,征詢有否進行投資的價值?我想這個機構一定是在有一搭無一搭地向我咨詢,否則,這種方式無助于他們的投資決策。輸入給我的信息如此之少,不但我發(fā)表不了“對因治療”的建議,甚至也很難說出“對癥下藥”的看法。于我來說,根本提不出什么有深度的建議來,除非是不負責任。于這個投資機構來說,做這類無用功,多少讓人驚訝,難以理解。
辦任何事情,解決任何難題,提倡“對癥下藥”肯定比“漫無目標”要好,但更高的層次是“對因治療”。這個理念和認識應當是會得到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當事人和主體準備親自披掛上陣的,自己一定要有能力;如果自己能力不佳或精力不濟,而事情又必須辦時,可以找人,但需要找能人、找明白人。從國足差強人意的表現(xiàn)可以感悟出許多:里皮肯定是足球(訓練)能人,但他可能還不是個明白人,至少近8年的時間他也沒能對中國足球環(huán)境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我們作為普通“觀眾”絕非嫌事不夠大,也絕非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是時候開始“由‘對癥下藥走向‘對因治療”的范圍廣泛的反思了。決策者、球員、足球管理和訓練機構,甚至熱心的觀眾都應參與這場反思。
凡大事的解決,總需要有周期有投入,需要整合多方資源。做到“對因治療”,當事主體最為關鍵,對于什么是“癥”,什么是“因”必須有足夠的認識,當然,這也不夠,還要在實踐中理性施治,但認識是起點,沒有好的起點,后續(xù)的事更難處置。
由“對癥下藥”走向“對因治療”或許是變化節(jié)奏快速的社會應普遍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