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麗霞,李艷,范錚
(滄州師范學院文學院,河北滄州 061001)
家訓經典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精神資源,它以繼承性、獨特性、持久性傳遞著一個家庭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飽含著社會共同尊崇的價值基礎。家訓經典中蘊含的文化基因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既是家族子弟立身處世的基本法則,也是形成傳統(tǒng)家風的精神基礎,在家庭、社會、國家建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應看到,在新的社會體制和文化生態(tài)下,在新的價值觀念中,傳統(tǒng)家風面臨巨大挑戰(zhàn)。當前,如何認識家訓文化傳承基因的重要意義和現代價值,現代家風又如何進一步吸收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傳統(tǒng)家訓文化,使之與時俱進,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是該研究的重點。
“文化基因”的概念脫胎于生物學的遺傳基因。1976年,英國的生物學者查理·道金斯認為文化中也存在可以復制、遺傳的基因,于是創(chuàng)造了Meme(一般譯為“謎米”或“模因”)一詞,用以指稱人類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1]20世紀80年代以后,“文化基因”在我國受到廣泛關注,影響較大的是畢文波先生的觀點。他認為“內在于各種文化現象中,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變現形式的基本風格,叫作文化基因?!盵2]
在家庭教育中,文化基因以家規(guī)家訓的形式體現出來,內化為維系家族認同和規(guī)范個人行為的家風文化,傳承至今。與內容具體、有形可視的家規(guī)家訓不同,家風是一種家庭的風氣,集中體現了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和文化。享譽久遠的顏氏家族“世以儒雅為業(yè)”[3],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讀書做人,孝親報國”的家風傳統(tǒng)。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多次盛贊自己的家風:“吾家風教,素為縝密。 ”(《序致》)[3]“吾家世文章,甚為典正,不從流俗?!保ā段恼隆罚3]“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yè),藜羹缊褐,我自欲之。 ”(《勉學》)[3]在南北朝動蕩不安、玄學盛行的時代背景下,時人普遍崇尚自然無為、貴生避世,但顏家始終秉承儒學傳統(tǒng),以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鼓勵后輩子弟求學進取?!胺蚴ベt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行,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保ā缎蛑隆罚└嬲]家族子弟不要因貪圖個人私欲、構陷他人而無辜喪命;而應該行忠孝仁義、保全家人性命、為國家利益而捐軀。顏氏后人亦能恪守祖訓,繼業(yè)傳家,在教育、文學、藝術界才俊輩出,人才濟濟。
總之,文化基因與家風傳承相依相伴。文化基因是決定家風形成、延續(xù)、發(fā)展的內在要素,對于維持家庭關系、傳承家族文化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風傳承背后依托的是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它內容抽象、無形可具,要經歷長時間的磨礪積淀才能形成,但一旦定型,便烙印在家庭成員的內心深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家族的精神氣質和價值追求。
人們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家規(guī)家訓構成了中國獨特的“家文化”的一部分,也以“條文”的形式體現了家風的傳承。在我國,產生于不同時期的《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曾國藩家訓》,在倫理觀、教育觀、價值觀上傳承了中華民族重血緣人倫、知行合一、修己報國的文化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三種家訓經典體現出的人倫之美、家教之清、修身之正是傳統(tǒng)家風的精神財富,對現代家風建設具有啟發(fā)意義。
依托家庭成員之間的血緣親情關系,在家庭、家族中建立起充滿溫情的孝悌人倫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家風的核心理念之一。
從家風培育的角度來說,夫婦、父子、兄弟是家庭中三種基本的人倫關系?!额伿霞矣枴诽岢?,“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親焉,故于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兄弟》)[3]指出,夫妻和睦、相敬如賓,父子和順、父慈子孝,兄弟有愛、兄友弟恭,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整個家庭就如一個縱橫交錯的親情網,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家庭矛盾?!额伿霞矣枴钒研值堋坝雁弊鳛樽优逃闹匾獌热?,認為“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 ”(《兄弟》)[3]兄弟是具有血緣親情的一母同胞,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同氣連聲。
家庭是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所以親人間要互相寬容,互相體諒?!对鲜婪丁分赋觯骸盀槿烁刚撸芤运酥恍ぷ佑骷鹤?,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肖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愈慈”(《父子貴慈孝》)[4]。父母兄弟之愛源于血緣親情,父母無私地關愛子女,子女也要體察這份親情,報之以孝悌之道。故曾國藩提出,治家之道“貴兄弟和睦”,“貴體孝道”(《致諸弟》)[5]。
中國傳統(tǒng)家風認為基于血緣親情的孝悌倫理能反映出人性善良的本質,有了慈愛和孝順之心,便會形成父慈和子孝,有了寬容和尊敬之心,便會形成兄友和弟恭。傳統(tǒng)家風將親情和孝悌置于家風建設的核心地位,道理就在于此。
傳統(tǒng)家訓認為,家風不是空洞的規(guī)矩和教條,更不能止于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或刻板說教,而是在于家族世代以身示教的家風熏染。
《顏氏家訓》提出,教育感化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后影響的?!胺蝻L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保ā吨渭摇罚3]所以,父母關愛子女,子女才會孝順;兄長厚愛弟妹,弟妹才會尊敬兄長;丈夫對妻子情深義重,妻子才會對丈夫體貼照顧?!对鲜婪丁诽岢?,“欲吾之諸子和同,須以吾之處兄弟者示之”。(《和兄弟教子善》)[4]認為,長輩是子弟的榜樣,長輩之間的兄弟關系直接關系到后輩的兄弟感情。曾國藩提出長輩正身率下,不偏不倚才能上行下效、家庭和睦。他向兄弟提出:“吾與諸弟惟思以身垂范而教子侄,不在誨言之諄諄也。”(《致諸弟》)[5]向夫人提出“吾夫婦居心行事,各房子孫皆依以為榜樣,不可不辛勞,不可不謹慎?!薄吨路蛉恕穂5]在家風的傳承過程中,德行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躬行是美德形成的唯一途徑?!额伿霞矣枴肥穷佒埔簧潞3粮〉纳羁炭偨Y。曾國藩一生治學、理事有恒而專,“八本”[5]之教源于他的切身感悟。
傳統(tǒng)家訓中身教與躬行的理念與“知行合一”的傳統(tǒng)一脈相承。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知行合一是一種境界,它根植于日常行為又高于日常行為。因此家風建設鮮活地存在于言傳身教和躬行實踐中,代代相傳,影響著家庭成員的為人處世和德行修養(yǎng)。
與西方追求個性獨立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每個人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的關系中尋求價值認同。因此注重人格修養(yǎng)、家國一體、以天下為己任,成為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實現的主要內容。
《顏氏家訓》談到,教子要兼具修己明理和傳道濟世。修己明理是自身素養(yǎng)的提高,而傳道濟世則是一種家國情懷?!坝兄鞠蛘撸炷苣サZ,以就素業(yè);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保ā睹銓W》)[3]顏之推勸勉子弟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对鲜婪丁凡粌H為家族子弟提供家教規(guī)范,還飽含著以家庭教育實現社會教化、改變社會風俗、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社會責任感?!笆看蠓蚓蛹夷芩季庸僦畷r,則不至于請把持而撓時政,居官能思居家之時,則不至狠愎暴恣而貽人怨。”(《居官居家本一理》)[4]真正的教育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取謀生的手段。曾國藩教導子弟讀書并不是為了個人和家庭,而應有更高的志向和追求?!熬又⒅疽玻忻癜锱c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致諸弟》)[5]凡此種種,我們不僅看到了傳統(tǒng)士大夫對家族子弟的殷切期望,還看到了他們期望通過“家齊”維護社會穩(wěn)定,最終實現“國治”的家國情懷。
在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中,家是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重要連接點,家庭教育凝聚著個人修身的要義,更成為國家建設的發(fā)展根基。因此,講求齊家之道既來源于修身之道的要求,也通向治國和平天下之道。
傳統(tǒng)家風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對家庭、社會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tǒng)家風面臨宗法社會消解、個人主義盛行、道德意識式微、西方價值觀沖擊等現代挑戰(zhàn)。因此當前的家風建設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著眼于現代國情,在人性滋養(yǎng)、道德浸潤、家國情懷的培育等方面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
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建立在長期的農業(yè)社會中,家庭經營、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tài),重農利農的思想理念,聚族而居的農業(yè)文明,是中國宗法社會形成的主要基礎。宗族倫理、血緣親情,作為宗法社會的重要內容,對社會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近代以來,農業(yè)經濟轉向工商經濟,大批人口離開農村走進城市,宗法社會逐漸消融。當今社會,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時代成為家庭結構的主流。相較宗法社會的大家族,家族觀念雖已淡薄,但父母撫養(yǎng)孩子、孩子贍養(yǎng)父母、夫妻之間互相幫扶的家庭關系依然沒有改變。
現代社會,孝親敬老是每個人耳濡目染的課程,家庭教育是最早接觸的教育形式,父母自然也成為最早的老師。夫妻相敬如賓,父母關愛幼小,子女明禮敬上,簡單的日常生活無處不點綴著仁愛溫情的人性滋養(yǎng)?,F實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難免會有沖突,但是在沖突的時候,每個人看到家庭的價值與意義,擺正自己的姿態(tài),用開闊的心胸包容友愛,就沒有什么事情不好處理。因此,一個和諧的家庭必定建立在家庭成員融洽的關系之上,其中愛、敬、孝、忠、和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僅如此,從更為寬泛的角度來看,家庭的人性滋養(yǎng)還能讓我們跳出小家庭的認識格局,置身于時代的進步當中。當每個人都能用仁愛溫情去看待身邊人,處理身邊事的時候,社會的人際關系將更加融洽,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良好風尚也會自然形成。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在化解家庭矛盾時,家風和法制采取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但二者并不沖突。家風希望通過道德和親情來緩解家庭矛盾,維護家庭關系。法制則較為強硬,當家庭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法制的介入,可以保護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基本權益。因此,如果家風開展得好,家庭成員可以通過自我約束實現家庭內部關系的自我調節(jié),法制的運用就可以降到最小范圍。反之,如果家風不能解決矛盾,法治則可以維護公平和正義。家風和法制實施后的實際效果也有所差別,家風既可以不傷及親情又能維護家庭和睦,法制則有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的徹底崩塌。可見,家風不僅不會妨礙法制的實施,還對法制社會建設具有輔助作用。
道德浸潤是形成優(yōu)良家風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決定了邁向社會的每個個體的綜合素質。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如果不能給予孩子正面引導,不能讓他們成為一個知書明理、遵紀守法的人,最終將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反觀現代,許多家庭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只教謀生,不教根本。功利性的教育理念,致使道德教育嚴重缺失。為此,現代家庭應該切實承擔起對孩子的教導責任,父母要以身作則,重視家庭道德教育,并將其上升到對社會的責任心和公德心的培養(yǎng)。事實證明,只有從根本上完善孩子的人格素養(yǎng),讓他們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他們才能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傳統(tǒng)家風建立在“家天下”的政治基礎之上,認為“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國家與家庭、社會和個人緊密聯系。這種認識強調國家與集體利益、強調責任和擔當,有助于培育人們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現代社會,國家元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而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嚴苛的家長制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相對平等的地位和權利。雖然制度發(fā)生了改變,但家國情懷依然要大力提倡。
“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傳統(tǒng)家風中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現代社會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孝”從個人延伸到家庭再擴大到社會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愛自己、孝父母是愛家庭的前提和基礎,愛家庭是愛社會的根源和動力。因此,現代孝道,要從家庭延伸到整個社會,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懷去關愛老人,服務社會。[6]“忠”也不同于古代社會的“忠君”,而指的是忠于國家和人民。當每個人把自己和家庭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意識到國家強盛才有人格尊嚴,民族崛起才有人民幸福時,個人才能與國家共同成長,國家才能成為歸屬之地、幸福之源。在家風建設中,要讓孩子懂得愛國、責任、奉獻和擔當,要激勵他們以修身齊家為開端,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和個人抱負、家國情懷和人生追求融為一體。唯且如此,才能矯正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個人主義、利欲熏心、道德敗壞、私欲膨脹等不良影響。
文化基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烙印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底層,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內涵和氣質。在家風傳承中,文化基因是連接傳統(tǒng)和現代橋梁和紐帶,在不同時代都發(fā)揮出了積極的作用和價值。所以,現代家風建設必須善待傳統(tǒng)家風中固有的文化基因,既要吸收借鑒,又要結合社會現實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此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社會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