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是平靜的:榕樹的濃蔭
覆蓋公路。偶有汽車開過
帶來轉(zhuǎn)瞬即逝的幻想
從西河到四橋,有段廢棄已久的江面
夜里,船只屈指可數(shù)
仿佛正熨著一件發(fā)皺的紀(jì)念品
是的,禮物有時(shí)替我們說出
難以啟齒的感情。一件布偶、一塊石頭
或一只鐵罐,都是來自身上的器官
那年十月,三角梅凋謝
城中小小的房屋,窗戶向北
沒有可供發(fā)愁的明天
你站在巷口簡短告別
巷子里有家雜貨鋪
女店主靠生火挨過寒冬
小火爐上火焰在跳舞
我也想有這樣的妻子
她愛這個(gè)家愛得噼啪作響
[盧輝賞讀] 應(yīng)該說,年微漾所“漾”出的詩品與很多80后詩人相比,更顯生存語境的私密與可解。我常常覺得,他的瘦弱身軀為何能存儲(chǔ)那么多仿若隔世又近在眼前的世故與世態(tài),這與他的身軀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效應(yīng)。就拿《小城故事》來說,不是滄桑歷練的人,要說上“滄?!钡脑?,這不是幾處修辭錘煉或私密養(yǎng)成就能達(dá)到的生存語境:“是的,禮物有時(shí)替我們說出/難以啟齒的感情。一件布偶、一塊石頭/或一只鐵罐,都是來自身上的器官”;這還不夠,詩人的私密制造卻是那么“中國制造”:“小火爐上火焰在跳舞/我也想有這樣的妻子/她愛這個(gè)家愛得噼啪作響”。在這里,先不說生存語境,單就詩歌的生成、可解的風(fēng)情、既往的回返,足以讓讀者看出一個(gè)80后詩人的純真與老成是如此零距離地疊加在一起,這也成了讀者窺探年微漾詩歌的生存語境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