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成 劉立忠
經(jīng)典作品,往往運用了最精巧的結(jié)構(gòu)、最精致的語言,反映了最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蘊藏了最豐富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并加以思考,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的寫作營養(yǎng)。借助和模仿經(jīng)典進行寫作,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最有效途徑和不二法門。
一、巧借經(jīng)典之素材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一些考生往往“無米下鍋”,素材陳舊老套。其實,學生平時閱讀的經(jīng)典作品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我們要以此來指導學生進行議論文的寫作。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要有意識地向經(jīng)典靠攏,將經(jīng)典閱讀與寫作訓練相結(jié)合,做到以讀帶寫、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
以我校高二某次作文題為例,材料如下:
詩人普希金說,那過去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畫家黃永玉說,世上常有人放著前頭的好景不看,轉(zhuǎn)過身朝向過去,只認為過去的都好。
這則材料可以提煉出兩層意思:一是強調(diào)過去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強調(diào)要注重現(xiàn)在、面向未來。
考試結(jié)束之后的二次作文,我要求得分偏低的同學必須結(jié)合本學期的經(jīng)典閱讀篇目(《老人與?!贰兑粋€人的村莊》《論語》《三國演義》),重新進行寫作,現(xiàn)列舉部分修改后的語段:
(1)太陽落下去的時候,桑迪亞哥回憶了自己與黑人掰了一天一夜手腕,最終戰(zhàn)勝對方的往事。這樣的回憶,這樣的懷戀,給了老人繼續(xù)堅持下去的信心,讓桑迪亞哥在身心瀕臨崩潰的邊緣,又找回了力量和勇氣,得以和那條大馬林魚繼續(xù)周旋下去,最終成功將它捕獲。
(2)連續(xù)84天一無所獲,面對這樣的失敗,老人憑什么能不改初衷,憑什么在第85天還能一如既往?我想,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能不被失敗的過往擊倒,轉(zhuǎn)過身去,朝著前方的好景,展望著,努力著……
(3)作家劉亮程說過,文學就是往事,他因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的出版而一炮走紅,而這部作品正是他在離開家鄉(xiāng)黃沙梁之后,把對往事的回憶和追戀訴諸筆端,寫出了那個存儲了自己幼年、童年、少年記憶的村莊。試想,缺失了曾經(jīng)的生活,一個人的村莊從何說起,《一個人的村莊》從何紅起,這或許就是往事、回憶之于文學的價值吧。
二次作文的這些語段與他們的考場作文相比,在素材的運用上,明顯上升了一個層次,文學味、文化味濃郁。
筆者所在學校高三階段的課外閱讀,強調(diào)精讀一部經(jīng)典?;谧x以致用的原則,我們設計了一些方案,督促和引導學生把所讀化為應用,提高作文的文學品位和思想水平。比如,要求學生用《紅樓夢》作為素材,為近10年的高考作文分別寫一段例證文字,然后進行課堂交流。附學生例證范例如下:
2010《綠色生活》:大觀園中的公子小姐們成立詩社,就連香菱這樣的丫頭都儼然成了詩人,他們的生活不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嗎?
2011《拒絕平庸》:似傻若狂的寶玉整天和姐姐妹妹混在一起,全不把功名放在心上,他在追求著一種與當時迂腐的讀書人完全不同的詩意的生活,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拒絕平庸呢?
2012《憂與愛》:《紅樓夢》中有一個女性其實是深深地暗戀寶玉的。她是誰?妙玉。然而,妙玉身在佛門,這種愛注定是沒有結(jié)果的。曹公筆下的妙玉,她的言行舉止多次向我們讀者透露出了這種畸形的愛意。這種“愛”的背后,又隱藏著多少深深的“憂”啊!
這樣的創(chuàng)作體驗活動很成功。很多同學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可以寫出有味道的論證段落,一下子縮小了與作文高手之間的差距。
二、巧借經(jīng)典之語言
其次,議論文的語言也要寫得生動形象,經(jīng)典作品則為議論文的語言表達提供了樣板,我們不妨以《六國論》和《寡人之于國也》為例來品味一下經(jīng)典的語言。蘇洵在論述“弊在賂秦”的觀點時,說道“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如棄草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敘述了楚韓魏三國的后代只顧眼前利益,對先祖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隨便割讓給秦國;“一夕安寢”這一夸張手法,強調(diào)了賂秦得來的太平之短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再次使用比喻,把賂秦的后果、危害揭示得入木三分,有力地論證了“弊在賂秦”的論點。
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則以“五十步笑百步”設喻,寫出梁惠王自詡對國家“盡心焉耳矣”的可笑,揭示出“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的原因。下文在描述王道之始、王道之成的過程時,孟子又不吝使用大量排比,句式整齊,氣勢磅礴,大大增強了說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不能棄讀。
議論文的寫作,歸根到底也是語言運用的問題,議論文的述例雖不同于記敘文,不需要詳細具體,但語言如能生動,恰當運用比喻、夸張、對比、排比等手法,把素材講得吸引人,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耐讀性,更能為“議論”“中心”服務。
三、巧借經(jīng)典之論證
葉圣陶、夏丏尊在《文心》一文中說議論文就是“吵架”和“抬杠”,就是用道理把對方扳倒。所以,議論文寫作,語言的精彩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說理,還要說得深刻,而學生的議論文往往不能準確、深入分析問題,要么舉幾個例子了事,要么在例子后面貼上標簽,胡亂說理。在這個方面,我們更要向經(jīng)典取經(jīng)。
《六國論》中這樣剖析六國滅亡的原因: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點1剖析事理的過程是“賂秦—力虧—破滅”,論點2的剖析過程是“賂者喪—(不賂者)失強援—(不賂者)不能獨完”。這樣采用一分為二和聯(lián)系的觀點,全面辯證地看問題,既看到它的這一面,又看到它的另一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避免了一葉障目或就事論事的毛病,逐步推進,剖析事理自然清晰透徹?!耙缘厥虑?,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等內(nèi)容,則又運用了發(fā)展的觀點,指出賂秦的后果,并且展望了六國之君勵精圖治、合力對付秦國的美好前景,以此來批評北宋朝廷賄賂契丹、西夏等國以求茍安的國策,從而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辯證論證能力是邏輯思維的核心,是議論文說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寫作水平的綜合考查。學會辯證分析,提高辯證論證能力,不僅能避免論證的片面、絕對,而且能增強議論文說理的深度和力度。
語文學習的要義之一就是要廣泛地閱讀經(jīng)典,如能以耳濡目染的經(jīng)典之作切入議論文寫作,就可讓我們?nèi)牒跗鋬?nèi),品味、探究經(jīng)典的論證藝術;出乎其外,借助、模仿經(jīng)典的寫作樣式,最終扮靚我們的考場議論文。
作者通聯(lián):彭永成,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中學;劉立忠,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