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陳玉芳
【摘要】 目的 分析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治療的有效性。方法 46例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 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及研究組, 各23例。對照組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 研究組患者行PFNA內固定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手術時間(76.9±15.1)min、住院時間(18.6±3.9)d短于對照組的(97.5±20.3)min、(25.5±4.5)d, 術中出血量(76.7±15.2)ml少于對照組的(358.8±124.6)ml, 下床時間(17.6±2.3)長于對照組的(9.1±1.5),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術前, 研究組Harris評分為(59.3±4.1)分, 對照組Harris評分為(58.8±
4.2)分;術后, 研究組Harris評分為(83.4±6.6)分, 對照組Harris評分為(72.6±6.8)分。術前,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09, P=0.685>0.05)。術后,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且研究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5.466, P=0.000<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17, P=0.218>0.05)。
結論 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行以PFNA內固定術治療效果確切, 可以促進髖關節(jié)愈合, 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 對患者術后康復有促進作用, 具有顯著臨床價值。
【關鍵詞】 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有效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42
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在臨床中比較常見, 通常出現在老年人群中, 針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來說, 手術治療效果客觀, 效果良好, 但不同手術方式取得臨床效果存在差
異[1]。本文分析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行以PFNA內固定術治療的有效性, 于2018年1月~2019年4月從本院擇取46例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進行研究, 報告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月~2019年4月從本院擇取46例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 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 各23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13例, 女10例;年齡56~80歲, 平均年齡(68.63±4.64)歲。研究組患者中, 男12例, 女11例;年齡57~81歲, 平均年齡(68.52±4.7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 選擇健側臥位, 并行全身麻醉, 從髖后外側入路做長150 mm左右切口, 之后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 將骨折部分暴露出來, 游離處理股骨頭, 之后對髖臼進行處理, 磨掉軟骨面, 擴大股骨髓腔, 選擇并置入適合的人工髖關節(jié), 之后進行沖洗處理, 將骨水泥注入, 對關節(jié)復位情況進行檢測, 確定關節(jié)活動狀態(tài)良好, 對引流管進行放置, 最后縫合切口。
1. 2. 2 研究組 患者行PFNA內固定術治療, 選擇仰臥位, 并行全身麻醉, 之后予以牽引復位處理, 利用C型臂X線機對復位效果進行觀察, 得到滿意復位效果之后, 在患側大粗隆上方作縱行切口, 切口長度為40 mm, 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切開, 從大粗隆頂點偏內側置入導針, 直至髓腔, 用C臂機對位置進行確定, 之后予以近段擴髓, 并在合適位置旋入髓內釘, 對前傾角進行確定, 之后向股骨頸中將導針打入, 確定導針位置, 之后置入螺旋刀片, 鎖定螺釘, 術后行抗感染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通過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量表評估骨折愈合質量, 滿分為100分, 評分越高則代表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研究組手術時間(76.9±
15.1)min、住院時間(18.6±3.9)d均短于對照組的(97.5±
20.3)min、(25.5±4.5)d, 術中出血量(76.7±15.2)ml少于對照組的(358.8±124.6)ml, 下床時間(17.6±2.3)長于對照組的(9.1±1.5),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Harris評分對比 術前, 研究組Harris評分為(59.3±4.1)分, 對照組Harris評分為(58.8±4.2)分;術后, 研究組Harris評分為(83.4±6.6)分, 對照組Harris評分為(72.6±
6.8)分。術前,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09, P=0.685>0.05)。術后,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5.466, P=0.000<0.05)。
2. 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發(fā)生1例壓瘡、
1例切口感染,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70%;對照組發(fā)生1例髖關節(jié)脫位、1例壓瘡、2例切口感染、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1.74%。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17, P=0.218>0.05)。
3 討論
髖部骨折屬于常見骨折類型之一, 通常是因骨質疏松導致, 近些年該疾病發(fā)生率呈現出遞增趨勢[2]。針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來說, 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不僅可以使骨折快速復位, 還可以使致殘及致死率降低, 對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有利, 可以避免因長時間臥床而導致的并發(fā)癥, 如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感染等[3]?,F階段, 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手術治療方式主要涉及到兩種:
①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②PFNA內固定術。這兩種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存在爭議, 對患者來說手術方式的選擇非常重要, 直接影響骨折愈合質量[4]。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作為非內固定髖部骨折治療方式, 通過人工關節(jié)的置換可以使患者生物力學特點得到滿足, 不僅可以使關節(jié)更加穩(wěn)定, 而且關節(jié)活動性可以得到提升, 使患者術后盡早下床。但據臨床實踐研究指出, 該術式創(chuàng)傷大, 對軟組織損傷大, 容易出現假體脫位、假體松動等現象, 這將提高術后并發(fā)癥率, 影響患者術后康復[5]。與之相比, PFNA內固定術屬于微創(chuàng)術式, 有傳統(tǒng)髓內固定的優(yōu)勢, 如力臂短、彎矩小, 可以使骨質緊密度提升, 同時有抗拔除、抗旋轉特點。相比于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 這一術式操作簡單, 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 可以使軟組織損傷減輕, 術中出血量少[6]。
本次研究中, 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行以PFNA內固定術治療, 并與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作對比, 結果顯示, 研究組手術時間(76.9±15.1)min、住院時間(18.6±3.9)d短于對照組的(97.5±20.3)min、(25.5±4.5)d, 術中出血量(76.7±
15.2)ml少于對照組的(358.8±124.6)ml, 下床時間(17.6±
2.3)長于對照組的(9.1±1.5),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 研究組Harris評分為(59.3±4.1)分, 對照組Harris評分為(58.8±4.2)分;術后, 研究組Harris評分為(83.4±6.6)分,
對照組Harris評分為(72.6±6.8)分。術前,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09, P=0.685>0.05)。術后, 兩組患者的Harris評分均較本組術前升高,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5.466, P=0.000<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17, P=0.218>0.05)。說明PFNA內固定術治療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有良好效果, 且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上有一定優(yōu)勢, 所以PFNA內固定術治療可以作為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療的一種方式。
綜上所述, 對髖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行PFNA內固定術治療效果確切, 可以促進髖關節(jié)愈合, 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 對患者術后康復有促進作用, 具有顯著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散軍成, 王帥, 羅文, 等. 綜合抗骨質疏松治療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內固定術后骨折愈合的影響.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18, 33(10):1062-1064.
[2] 鄧小龍. 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PFNA內固定術后失敗的原因分析及治療體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8, 12(1):44-45.
[3] 張葆鑫, 王興國, 郝廷. 一種新的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Evans Ⅲ~Ⅴ型骨折治療方案. 雙足與保健, 2018, 27(9):150, 152.
[4] 賈東昭, 王彥志, 穆衛(wèi)廬, 等. PFNA內固定術結合規(guī)范抗骨質疏松方案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EvansⅢ~Ⅴ型骨折療效觀察.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5(16):1802-1805.
[5] 陸根華, 牟曉峰. PFNA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 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8, 45(6):80-83.
[6] 鄭上團, 吳斗, 趙恩哲, 等. 股骨近端防旋轉髓內釘固定聯合應用唑來膦酸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 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 2016, 32(4):320-324.
[收稿日期:201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