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永鳳
【摘要】 目的 探究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治療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 60例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兩組均給予穴位按摩治療,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面部刮痧中醫(yī)特色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unnybrook (多倫多) 面部神經功能評分量表、社會生活功能(FDIS)評定量表以及軀體功能(FDIP)評定量表評分。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unnybrook、FDIS、FDIP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Sunnybrook、FDIS評分分別為(2.78±0.66)、(11.21±1.87)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4.11±0.87)、(15.03±2.55)分, FDIP評分為(17.99±3.15)分, 高于對照組的(14.98±3.13)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接受穴位按摩治療的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行面部刮痧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 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經功能以及面部殘疾指數,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面部刮痧;穴位按摩;恢復期周圍性面癱;面部神經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100
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是指嘴角歪斜部分有好轉, 額紋有一定恢復, 眼睛閉合得以恢復, 各臨床表現均有恢復趨勢[1]。為促進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改善, 在治療的基礎上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2]。為探究中醫(yī)特色護理應用于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特選取2016年12月~2019年5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資料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9年5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60例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其中, 對照組患者男16例, 女14例;年齡14~74歲, 平均年齡(45.98±11.04)歲。觀察組患者男17例, 女13例;年齡15~75歲, 平均年齡(46.03±11.1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3]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現代中醫(yī)臨床診斷學》中恢復期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神經病學》(第6版)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 且處于發(fā)病 7 d~1 個月的恢復期階段。
1. 3 納入標準[4] ①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發(fā)病后7 d~1個月內;③單側面肌麻痹, 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
1. 4 排除標準[5] ①未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正在參與其他臨床試驗;③合并精神障礙或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④腫瘤、外傷等疾病繼發(fā)中樞性面癱及周圍性面癱。
1. 5 方法
1. 5. 1 穴位按摩方法 兩組均接受穴位按摩治療, 1次/d, 即交替雙手拇指, 對印堂穴進行輕柔按、點約30 s。對兩側的太陽穴、絲竹空穴、魚腰穴以及攢竹穴分別進行按壓30 s后行抹法, 以攢竹穴為開始穴, 依次到太陽穴, 每個穴位10次。
順著印堂往上直至前正中發(fā)跡處用雙手交替行抹法20次。順著兩側的眉弓處至發(fā)跡行抹法, 動作應輕柔。再對前額部應用搓法至皮膚輕微泛紅。對頰車穴、地倉穴、迎香穴、四白穴、承泣穴、睛明穴自上兒下點按15 s, 再用搓法順著鼻唇溝的迎香穴至倉行穴搓10次。再用較重的力量, 順著口角歪斜的方向, 行搓法對地倉穴、夾承漿、承漿穴至側口角進行10次搓揉。再反復3次應用大魚際揉法順著太陽穴、顴部、面頰至頦部進行按揉, 再給予抹法續(xù)行。點按翳風穴、牽正穴、聽會穴、聽宮穴、耳門穴各10 s, 對耳垂向后、向下揉捏各5次, 對百會穴、上星穴、神庭穴、頭維穴進行點按30 s。再用總收法自翳風至頭頂結束治療。連續(xù)治療2周。
1. 5. 2 護理方法
1. 5. 2. 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 即將該疾病的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 包括囑托患者做好面部保暖, 以防面部受到冷風直吹。外出可佩戴口罩以防受涼, 避免被雨水淋濕, 以防感冒發(fā)生。注意日常休息, 不要過度勞累, 洗漱時應用溫水, 降低對面部的刺激感。強化營養(yǎng), 食物應富含維生素B以及鈣元素。通過強化鍛煉, 使自身抵抗力提高。對于無法將眼瞼閉合者可在睡時佩戴眼罩, 降低因角膜外露誘發(fā)的干燥不適情況。
1. 5.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面部刮痧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將患者調整為仰臥位體位。將按摩乳涂于患處面頰處。順著攢竹穴至陽白穴進行點按, 并將刮痧板提拉, 在發(fā)際處停留。再依次順著大迎穴至顴髎穴、水溝穴至迎香穴、承漿穴至顴髎穴、地倉穴至下關穴、顴髎穴至迎香穴、下關穴至太陽穴、四白穴至太陽穴、絲竹空穴-陽白穴-發(fā)際處以及魚腰穴-陽白穴-發(fā)際處進行刮痧, 每個穴位點壓2次, 每個部位多次往返, 直至面部出現微紅潤感, 1次/2 d, 連續(xù)進行10次后休息10 d, 再給予10次護理。
1. 6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根據Sunnybrook(多倫多)面部神經功能評分量表以及面部殘疾指數(FDI)量表對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以及面部殘疾情況進行評定, 其中, Sunnybrook量表包括口、頰、做過眼瞼整形手術以及眼4個部分, 每部分與健側進行比較, 分值與功能損傷程度成正比, 滿分9分。FDI量表包括FDIS及FDIP評定兩部分。其中FDIS包括夜間睡眠醒來情況、面部功能對社交能力影響情況、對周圍人發(fā)脾氣時間等5項內容, 滿分30分, 分值與社會生活功能成反比。FDIP包括刷牙漱口的困難程度、特殊發(fā)音困難程度以及飲食困難程度等5項內容, 滿分25分, 分值與軀體功能成正比。
1. 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unnybrook、FDIS、FDIP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Sunnybrook、FDIS評分分別為(2.78±0.66)、(11.21±1.87)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4.11±0.87)、(15.03±2.55)分, FDIP評分為(17.99±3.15)分, 高于對照組的(14.98±3.13)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周圍性面癱屬于臨床高發(fā)的神經性疾病, 主要臨床表現為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向一側歪斜, 臨床又將之稱為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心理以及外貌均有較大影響[6]?;疾? d~1 個月時, 如患者臨床癥狀有好轉, 即恢復期[7]。對于恢復期, 需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面部功能恢復, 為探究何種護理方法效果顯著, 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Sunnybrook、FDIS、FDIP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Sunnybrook、FDIS評分分別為(2.78±0.66)、(11.21±1.87)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4.11±0.87)、(15.03±2.55)分, FDIP評分為(17.99±3.15)分, 高于對照組的(14.98±
3.13)分,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 中醫(yī)認為該疾病多由筋肌縱緩不收、經筋失養(yǎng)、氣血運行遲澀、經氣阻滯、少陽脈絡、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脈絡空虛以及衛(wèi)陽不固而發(fā)病[8]。穴位按摩治療是通過大魚際揉法、搓揉法、點按法等多種科學手法對肌肉以及局部穴位進行按壓, 使面部血液循環(huán)得以改善, 進而緩解面部的僵硬麻木感。多種穴位相配后, 起到祛風清熱、散寒通絡以及調和氣血的功效, 使局部癥狀得以改善, 并有預防病邪內侵、扶正補虛祛邪的作用。而面部刮痧是近年來新興的特色中醫(yī)護理方法, 對面部相應穴位進行刮痧, 可起到通暢氣血、疏通經絡、擴張毛細血管、松解粘連的功效, 使面部肌肉得到有效濡養(yǎng), 使面部肌肉的供養(yǎng)量以及血流量顯著增加[9]。故在常規(guī)的治療、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 起到協(xié)同促進的作用, 可有效縮短面部癥狀改善時間, 促進面部功能恢復, 降低面部殘疾指數[10-15]。且整體操作取材方便, 適用于基層醫(yī)院開展。
綜上所述, 給予恢復期周圍性面癱患者行面部刮痧配合穴位按摩治療可有效促進面部功能改善, 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小琴. 談護理因素對周圍性面癱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 心理醫(yī)生, 2016, 22(20):135-136.
[2] 葛少斌. 丹紅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臨床研究進展.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3, 21(7):56-57.
[3] 邱旭芳. 神經內科護士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護理認知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 齊魯護理雜志, 2018, 24(9):91-93.
[4] 李燕. 神經內科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方法及療效.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5, 15(68):222-223.
[5] 金詠羚, 馬越. 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 60 例臨床護理. 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17):97-98.
[6] 袁漪.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護理體會.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6, 2(2):69-71.
[7] 程永紅. 分期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與護理.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18):1713-1714.
[8] 劉嵬, 趙志恒. 護理在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中的應用概況.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6, 32(10):213-216.
[9] 劉偉麗, 葛永紅. 針灸與拔罐相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 20 例臨床護理.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3, 32(36):146.
[10] 徐楊. 針灸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及護理. 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7, 36(11):52.
[11] 易媛媛, 雷麗芳.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應用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研究.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7, 15(16):39-40.
[12] 倪麗紅. 早期康復護理對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的影響.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12):175-176.
[13] 冼雪英. 早期康復護理應用于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中的效果探究. 數理醫(yī)藥學雜志, 2017, 30(3):451-452.
[14] 熊中慧, 李茜, 賀宏. 溫針灸為主治療周圍性面癱36例臨床觀察.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4, 30(12):78-79.
[15] 葉婷欣, 劉農虞. 針灸綜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文獻研究. 中國針灸, 2015, 35(S1):111-119.
[收稿日期: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