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慶偉
在我們尋常所吃家常菜餐館菜單上鮮見的“敲糕”,是以糯米制成的既算小吃亦算點心的溫州風味甜食。
對甜食一般持可有可無態(tài)度的武漢人而言,倘對“敲糕”不知道,不了解亦很正常,因為它的祖籍遠在千里之外浙江省最南端的蒼南縣,在武漢餐飲市場露面的機會寥寥,與熱干面、米粉、面窩等這些在武漢大街小巷小吃店、過早攤上隨處可見的本地大眾化小吃相比,祖籍在外埠的“敲糕”實在為極少數(shù)的存在,所以把它歸在武漢極為小眾吃食的范疇一點也不冤枉。
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告訴我們,在華夏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的任何一方水土,總是會孕育出當?shù)鬲氂械娘L味吃食,反過來,地方風味吃食又會滋養(yǎng)出本地生活群體獨有的飲食習俗,進而讓大多數(shù)的當?shù)厝俗孕【托纬瑟氂械奈队X記憶。這種終生相伴的味覺記憶一旦形成于無形,不管他們長大成人后是在當?shù)厣?,還是將居住地遷往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乃至于遠走海外身為異客,那種自小熟悉的食物味道,會永久地存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甚至變成憶念家鄉(xiāng)的一種鄉(xiāng)愁情愫。
各地不同風味美食的豐富與興盛,其實正是中華飲食文化異彩紛呈氣象萬千的肇因,也是中華飲食文化永葆生命鮮活的成因。
發(fā)端于溫州蒼南的“敲糕”,對離鄉(xiāng)背井闖蕩江湖的溫州人尤其是蒼南人而言,那種香甜可口,綿酥兼有的糯潤滋味,凝結(jié)了他們太多的家鄉(xiāng)情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有二三十萬溫州人陸續(xù)匯聚武漢并在此定居。這些居住于武漢的溫州人對記憶中的家鄉(xiāng)味道總有揮之不去的思念。然而,遠離了故土,能夠嘗到原汁原味的家鄉(xiāng)味道又談何容易?因此,對久居武漢的溫州人而言,若想嘗到家鄉(xiāng)“敲糕”甜綿悠長的味道,懂行的就會去漢口萬松園路上的溫州君豪海鮮酒樓得償所愿。
以我有限的視野看去,迄今為止,在偌大的武漢餐飲市場,“敲糕”尚為此家酒樓所僅見,而且,“敲糕”在這家酒樓是既當點心也當菜品上桌的,甚至成為該店點擊率最高的招牌出品。
因我去溫州君豪海鮮酒樓用餐次數(shù)不在少數(shù),且對甜食素有偏好,吃過“敲糕”不下十次,并有能進廚房親眼得見蒼南籍廚師曾文體制作“敲糕”全過程的便利,所以對這款吃食亦算頗為熟悉的了。
蒼南縣位于中國浙江省的最南端,東與東南瀕臨東海;西南毗連福建省以出老白茶聞名的福鼎市;西鄰泰順縣,北與平陽、文成兩縣接壤。因地處玉蒼山之南,取縣名為蒼南。蒼南是個多民族居住的縣份,在全國56個民族中,該縣有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8個民族分布居住。近120萬人口的蒼南,其主流的飲食習俗,與整個溫州地區(qū)喜歡食用近海海鮮魚與江河小水產(chǎn)類食材的飲食習俗一脈相通。在烹飪技法上,擅長于鮮炒、清湯、涼拌、鹵味,“敲”或“捶”的技法使用較為普遍。由于多民族居住的特殊性使然,蒼南的飲食習俗雖以漢民族為主,但同時亦受各個民族的交互影響,因此,蒼南飲食文化具有變化多端、豐富多彩的特點。
從本源上說,“敲糕”是蒼南各民族飲食習俗交匯交融的結(jié)晶,具體而言是蒼南漢族、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各族居民之間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
“敲糕”與我們非常熟悉的年糕有許多相似之處,主要原材料是糯米。蒼南的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與漢族一樣,都有在過年過節(jié)時做年糕的習俗??傮w來講,蒼南少數(shù)民族制作年糕的方法與漢族大同小異,但“敲糕”卻是在畬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shù)民族制作年糕基礎上的升級版,它包括了年糕制作的全部要義,在淘米、磨粉,吊漿等制作糯米粉的程序上與制作年糕的方法完全相同。年糕與“敲糕”的不同之處在于,年糕是糯米粉蒸熟的結(jié)果,制作“敲糕”則使用了溫州地區(qū)擅長用木槌敲擊食材,使其改變食材纖維結(jié)構(gòu)的烹飪方法(比如,溫州名菜“三絲敲魚”、“三片敲蝦”等都是用木槌敲制而成),在熱油中讓年糕變身為“敲糕”。
“敲糕”的制作流程不算復雜:將糯米粉與溫水混合,攪拌揉捏至均勻適中的粉團后就已完成了一半的工序。但接下來的步驟就有技術(shù)含量了:將粉團放入油鍋中敲打,火候的掌控和敲打的節(jié)奏是最考驗制作者功力的,也是“敲糕”能否制作成功的關鍵?!扒谩钡膭右柚貜瓦M行,而且要翻來翻去,要不然鍋里的粉團就會焦糊?;鸷虻恼莆找彩莻€難點,大小要合適,太大了不好,太小了勺子和糯米粉會粘起來。等糯米粉團在油鍋中被“敲”成皮脆、色澤微黃的大圓餅狀后,“敲糕”就可以起鍋了。然后將大圓餅鋪平,撒上一層花生、黑芝麻、溫州紅糖等原料磨成的粉料,再將其卷合,切塊,裝盤,甜食“敲糕”就大功告成了。
我初嘗“敲糕”,是受其“白富美”的品相吸引伸箸的:白瓷盤中盛著切成一圈一圈的微黃色“敲糕”,黑、白芝麻、老紅糖、花生碎點點撒在淺黃的“敲糕”上面,一朵葉綠花紫的康乃馨花擺裝在盤中,與“敲糕”交相輝映,讓一盤吃食色相超群,勾人食欲。挾起一卷“敲糕”進口,糕的外皮是脆的、酥的,油香撲鼻。糕的里皮則糯潤綿軟。如果用“脆糯相和,香甜可口”來形容“敲糕”的口感,應是非常貼切之語。軟糯酥脆兼具的“敲糕”尤受嗜好甜食的老人和孩子的喜愛,老人和孩子儼然成了消費“敲糕”的主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近兩天又去溫州君豪鮮酒店樓吃了一次“敲糕”,飯畢走出這家店子,我想,在武漢生活的溫州人有二三十萬之多,能嘗到故鄉(xiāng)“敲糕”美食味道的少之又少,武漢本地人更是很少有人能享受到“敲糕”的美妙?!扒酶狻钡某霎a(chǎn)數(shù)量太少,像一個養(yǎng)在深閨中的妙齡女子,人們難見真身,當下僅是獨家經(jīng)營,別無分店。這種現(xiàn)象應該改變。我站在春意盎然的街頭,看著萬松園美食一條街上閃爍著的霓虹燈,我許“敲糕”一個甜美的未來:我會盡綿薄之力,鼓勵那些熱愛餐飲事業(yè)的年輕后學,將“敲糕”作為單品開成“小而美”的商圈店,顧客呢,除了接待浙江籍老鄉(xiāng)以慰藉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本地客人,對不起,則只接待濃情蜜意的神仙眷侶,果真如此,才不枉美食“敲糕”蘊含著的柔情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