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典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紙張,但隨著電子化的普及,紙張的重要性有時卻被我們忽視了。紙張并不是理所當然地存在于世的,它和電腦、手機等發(fā)明一樣來之不易,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紙張的歷史
東漢有一名宦官,名為蔡倫,負責制造宮里用的刀劍和各類器械。由于職位的便利,他經常和工匠一起改進各類器具。在他改進造紙術之前,已經有“紙”出現(xiàn),但不適宜寫字,人們仍舊使用竹簡、木牘、絲帛記載文字。竹簡和木牘體積較大,不便于攜帶;絲帛成本太高,普通百姓用不起。蔡倫經過不斷地實驗后,最終改進了造紙術,這也是我國古代在化學方面的杰出貢獻之一。
蔡倫命令工匠把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切碎,再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后將原料撈出。此時,原料中含有的主要是反應活性低、水溶性較差的纖維素、木質素和多糖(半纖維素),而造紙主要利用纖維素。接下來,蔡倫用了弱堿性草木灰水對原料進行浸透、蒸煮,除去其他雜質。這是因為在燒堿和高溫蒸煮下,木質素會發(fā)生降解,溶于蒸煮液中,所以最后能得到較純的纖維素。之后用清水漂洗后舂搗,將其搗成漿狀物,撈出紙漿在磨具上鋪平。等紙漿脫水、干燥之后,就成為紙張了。
這樣做不僅降低了成本,也加大了產量。這也是現(xiàn)代造紙工業(yè)堿法化學制漿的原型。蔡倫將造紙術和紙張獻給漢和帝后,皇上龍心大悅,推廣于天下,“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造紙術隨著商貿往來傳播到全球各地,不僅推動了中國的文化發(fā)展,也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西方文藝復興的一大外因便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播。
紙張的今生
18世紀后,西方逐漸從人工造紙過渡至機器造紙,改善了工藝,進一步提高了紙張的質量和產量,開啟了機器造紙的時代?,F(xiàn)在紙張的種類可謂是五花八門:課本、練習冊、紙巾、衛(wèi)生紙、發(fā)票……光是紙巾就能分出廚房用紙巾、手帕紙、面巾紙、竹纖維紙……不同的紙張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功效和特征,比如:衛(wèi)生紙是由棉漿、木漿、草漿、蔗漿等天然的原料制造,衛(wèi)生無菌;報紙,即新聞紙,以甘蔗渣漿、竹漿為主要原料,紙質松軟,彈性好,易吸墨;宣紙,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面潔白,防蛀防腐,潤墨性極強;再生紙,學校里使用的試卷紙和草稿紙就是再生紙,以廢紙為原料,低消耗,輕污染,非常環(huán)?!@些都只是紙張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種類的紙張,大家在生活里多多觀察,一定會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
小知識:我們常用的濕巾紙并不是濕掉的“紙”哦!它的原料其實是無紡布,濕巾紙上的水是藥液和經過特殊處理的水混合而成的。
紙張的未來
紙張的歷史源遠流長,往大里說,它既是科技進步的推動者,也是科技進步的體現(xiàn),更是文化傳播的媒介與載體;往小里說,生活里隨時隨地都需要它,擦手、寫字、閱讀……都離不開紙。如今紙張的快速消耗導致了樹木被過度砍伐,也許未來有一天我們會面臨無紙可用的尷尬境地,節(jié)約用紙、綠色生活,才能讓紙張的魅力代代相傳。
節(jié)約紙張的小建議:
打印時使用雙面打印;不浪費紙張的空白處;盡量使用再生紙;學會使用毛巾和手帕,減少紙巾的用量;過期的掛歷紙或廢棄的本子可以用作草稿紙;減少使用一次性制品。
垃圾分類·紙張篇
回收的紙張如何制造成新的紙張呢?
簡單來說就是,將廢紙在打漿機中與水混合,形成紙漿,再注入空氣,讓紙漿中的墨水附著于氣泡漂浮到紙漿表面,以便排出。然后利用壓制機排出紙漿中的水分,并利用螺旋運送機切割紙漿。再借助含有過氧化物的脫色劑漂白紙漿,在清水中將紙漿沖洗干凈。最后在紙漿中加入化學濕強劑,就能將紙漿塑形成紙張了。
由此我們也能想到,其實并非所有的紙都可以回收,不少“紙”其實都是干垃圾。
·紙巾是可回收垃圾?
用過的紙巾是濕垃圾?(x)
紙巾、衛(wèi)生紙等都因為水溶性太強,很難再次回收使用,所以都不屬于可回收垃圾,是干垃圾。
垃圾分類中的“干垃圾”“濕垃圾”指的并不是含水分多少,濕垃圾指的是容易腐爛的生物質垃圾,所以用過的紙巾并不是濕垃圾,而是干垃圾。而紙尿褲,不管用過還是沒用過,都是干垃圾哦!
·紙杯是可回收垃圾?(x)
在制造紙杯時,杯子內部會覆上一層塑料薄膜,如果沒有這層處理,水一倒進紙杯,紙杯就得變形了。正因為這一層膜,紙杯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中,要回收使用紙杯得先將這一層膜去除,可去除這一層膜并不能簡單地用物理方式——徒手撕膜,因此紙杯最后被確定為干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