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一切皆可“外包”的時代,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種商品和服務都可以買到:吃飯有外賣;買衣服有淘寶;出行有滴滴打車……
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科技與機械代替了大部分手作,可偏偏有些人放棄這些便利,更愿意親力親為:自己做家具、做皮具、做香皂……他們在一針一線、一刨一鋸間用手作表達著自己的態(tài)度。
你或許會說,想要什么東西,買一個不就行了,為什么要自己做呢?他們會告訴你——我不是為了制作一個物品本身,而是為了享受當手開始工作那一刻內(nèi)心的寧靜和幸福。
過去的時代,自己做東西基本不算是新鮮事——書包是自己縫的,毛衣是自己織的……而今天大部分的手作除了實用功能,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好像寫毛筆字一樣,目的從記錄工具,變成了修心。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秘密花園》涂色書算是手作的一種。在白色的精細圖案上涂色,可以減壓。因為它要求你集中精力、專注而細致,逐漸達到一種“心靜”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負面情緒、焦慮都會被排除掉,能起到很好的減壓作用。
為什么手作會帶給人如此強烈的沉浸感和幸福感?“手”是其中的關(guān)鍵。人類獲取觸感的主要來源是手,看到有趣的東西時,我們總希望摸一摸——從心理學上講, 觸感決定著人最終的體驗質(zhì)量 。
很多偉大的藝術(shù)家,都特別喜歡做手部的描繪,做大量關(guān)于人手的習作。達·芬奇畫過,德國著名畫家丟勒也畫過。而人的雙手是整個人體中最難描繪的器官。因為人手非常靈動,很難捕捉固定的瞬間,人手又由非常密集的肌肉組成,難于描繪。但是,人的手象征著創(chuàng)造和靈感。所以,“手”是藝術(shù)家們最愿意創(chuàng)作的主題。
曾有人總結(jié)出手作的三個優(yōu)勢:
手作是一種更好的休息。手被認為是人的“第二大腦”,當我們的雙手在做復雜、有意識的動作時,大腦的血流量比平時增加了1/3。所以,手作不只是做東西那么簡單,動手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大腦按摩。
獲得掌控感和專注感。當你思考怎么組裝一個模型、怎么制作一個蛋糕時,所有材料都在桌面上,要什么、怎么做都很清晰,一切都只取決于你的雙手。這時,你就會屏蔽外界的噪聲,感到安靜、專注。
手作是一種有溫度的禮物。雖然親手制作的東西往往看上去不如機器制品好看、品質(zhì)高,但它比錢能買到的千篇一律的東西更有價值。
盆景、木雕、飾品……當看到那些制作精致、充滿巧思的東西,我終于明白,我和手作大師之間差的不只是一雙神乎其技的手,還有一顆天馬行空的腦袋。也正是手作門類的豐富多樣,才使手作有了無與倫比的魅力。更多時候,它像是在尋找一種手握的飽滿與厚重,一種執(zhí)拗和極致。
在繁雜的生活中,即使只有一地雞毛,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雞毛撣子。手工的靈性,永遠無法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