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國
張愛玲有句名言說:“出名要趁早?!?/p>
大器早成、特立獨行的張愛玲說這話并不奇怪。然世人熙熙攘攘,能出名特別是早出名的能有幾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抓住時機趁早努力,讓自己的想法及時落地,使人生更成功、更出彩,也少點遺憾和后悔,恐怕遠比“出名趁早”要靠譜得多。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年少。年少努力就像春天勤耕一樣可貴而重要。張愛玲出名早,除了天資優(yōu)越,與她年少努力也是分不開的。出生于名門望族的張愛玲,自小熟讀詩書,沉迷書香不可自拔,7 歲便開始練習寫作,小學期間就在報刊上發(fā)表文學作品。少小勤奮加上文學天賦,使得張愛玲二十出頭便享譽文壇,成為“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
翻閱史籍,少壯發(fā)憤的故事比比皆是:車胤囊螢夜讀,匡衡鑿壁偷光,孫敬、蘇秦懸梁刺股,祖逖、劉琨聞雞起舞……魏文帝曹丕在玩泥巴的年紀便誦詩讀經(jīng)、弓馬騎射,十歲起便隨父征戰(zhàn)南北,他曾說:“少壯真當努力,一年過去,何可攀援?”現(xiàn)在講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言外之意就是趁年少時要抓住機會,否則,就只能“老大徒傷悲”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碧圃娒督鹂|衣》,據(jù)說是杜秋娘最初唱于李锜的,以隱諫其珍惜青春,莫要荒廢。亦如她后來用以勸諫唐憲宗,年少追夢,轉(zhuǎn)眼時光瘦。
《金縷衣》的后兩句被后人奉為愛的金句,意即愛要及時,莫要錯過。其實,世間百事,未嘗不是如此:長江刀魚美味,便“明前骨軟如棉,明后骨硬如針”;河豚只在初春時節(jié)最為稀罕,“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而幾近絕跡的鰣魚則五月最金貴,所謂“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應(yīng)先”。叫人垂涎的所謂“長江三鮮”,鮮美各有其時,過時便難得真味。人生也一樣,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事情,應(yīng)該把握機會、不負韶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這樣才能少留遺憾。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如果不曾抓住過往,那么把握當下開始發(fā)奮,或為時不遲。齊白石27 歲開始畫畫,村上春樹30 歲開始寫作,漫威之父史丹·李39 歲開始創(chuàng)作漫畫作品,二月河40 歲開始爬格子,雷文·洛克52 歲經(jīng)營麥當勞,哈蘭·山德士62 歲創(chuàng)立肯德基,眾所周知,他們都各有所成。尤其是,摩西奶奶77 歲開始學畫畫,101歲舉辦個人畫展,成為美國著名的原始派畫家之一。她那本暢銷世界的作品集,書名就是《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古人有“三日歌”,即《昨日歌》《今日歌》《明日歌》,婦孺皆知:努力即從當下開始,不沉迷昨日,不等待明天。
早負盛名的張愛玲,后半生蚤滿華袍,風光不再,而“三日歌”的主要作者文嘉雖不曾名噪,卻一生勤勉,留下了傳世的文化財富:上海、天津、廣東等全國多地的博物館都藏有其作品;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亦是他的生前收藏。而他的“三日歌”則成為了幾百年來世人的經(jīng)典勵志歌曲,被代代傳唱,經(jīng)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