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俊
膽總管結石是肝膽胰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結石主要以膽色素為主混合結石或者膽色素結石,主要發(fā)生于膽總管下端。研究顯示,膽總管結石的發(fā)生與膽汁淤積、膽道感染、膽道蛔蟲有密切聯(lián)系[1]。該疾病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典型癥狀即對穿性背痛、上腹絞痛、高熱、黃疸以及寒戰(zhàn)等,癥狀易反復。發(fā)病后若未及時就診和治療,可能導致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引起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嚴重時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目前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以手術形式為主,傳統(tǒng)開腹手術取石效果明顯,但創(chuàng)傷大,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術后康復也較慢。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理念以及腹腔鏡技術越來越受到患者和醫(yī)生的認可,腹腔鏡在膽總管結石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且獲得較顯著的效果?;诖?本文選擇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81例膽總管結石患者,就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應用于膽總管結石患者治療中的效果進行探究。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8年1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81例膽總管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奇偶數(shù)分組方式分為開腹組(40例)和腹腔鏡組(41例)。開腹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0~66歲,平均年齡(48.85±6.78)歲;病程3~27個月,平均病程(15.85±4.61)個月;膽總管直徑4~11 mm,平均膽總管直徑(8.11±1.65)mm。腹腔鏡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48.62±6.88)歲;病程5~28個月,平均病程(15.61±4.55)個月;膽總管直徑5~12 mm,平均膽總管直徑(8.28±1.71)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均經(jīng)過膽管造影或者超聲等檢查后確診;患者均有腹部疼痛病史;未合并感染性休克;無既往手術史;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詳知此次研究內容且已經(jīng)完成意愿書簽署。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全身情況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者;手術禁忌證患者;肝內以及外膽道狹窄患者;重要器官肝內障礙患者;精神疾病且意識狀態(tài)不良,有溝通障礙。
1.2方法 開腹組給予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治療。給予全身麻醉,于右側腹直肌處作一長約10 cm切口,切除膽囊。于膽總管前壁左側作切口,長度約1 cm,先借助取石鉗取石,再將膽道鏡置入其中,檢查膽道并清理結石。確認無結石后可置入T管,縫合全層膽總管壁,注入生理鹽水確認T管是否滲漏。留置并固定腹腔引流管,逐層關腹。
腹腔鏡組給予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治療。給予全身麻醉,采用四孔法建立氣腹,第一孔為臍孔,第二孔于右肋緣下腋前線,第三孔為副操作孔,于右側肋緣下腋中線,第四孔作為主操作孔,于劍突下10 cm處。氣腹壓控制為12 mm Hg(1 mm Hg=0.133 kPa),通過腹腔鏡觀察膽囊、肝、膽總管情況,充分暴露膽總管,于其前壁進行穿刺并將膽汁抽出,再切開膽總管前壁,于劍突下置入膽道鏡,在腹腔鏡引導下觀察肝總管內結石大小和位置,再進行取石。結石位置處于腹壺部則需要將結石推至十二指腸再進行取石。將T管置于膽總管并縫合膽總管切口,清理并固定各種引流管并進行標記。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總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②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于手術前及手術2周后分別抽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3 ml,使用生化分析儀檢測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等肝功能指標,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的正常值參考范圍為0~40 U/L,總膽紅素正常值參考范圍為1~10 mg/L。③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膽漏、脂肪液化、反流性食管炎等。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總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開腹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對比 手術前,兩組患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腹腔鏡組患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水平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注:與開腹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開腹組手術后對比,aP<0.05
2.3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開腹組中,出現(xiàn)切口感染患者4例、膽漏患者2例、脂肪液化患者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例,發(fā)生率為27.50%;腹腔鏡組中,出現(xiàn)切口感染患者2例、脂肪液化患者1例,未見膽漏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發(fā)生率為7.32%。腹腔鏡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769,P=0.016<0.0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增加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膽總管結石發(fā)病率也正逐年上升。有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我國膽囊結石發(fā)病率已>10%,而膽總管結石發(fā)病率已經(jīng)占據(jù)膽石癥中的30%[2,3]。膽總管結石病情復雜,分為繼發(fā)性和原發(fā)性兩種類型,前者主要在膽總管內形成,后者主要在膽囊中形成,該疾病以腹部劇烈疼痛為主要特征,患者可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面容憔悴和消瘦[4]。臨床診斷該疾病主要采用CT斷層掃描、靜脈膽道造影、X線平片、磁共振診斷等方式完成,如若患者未及時診斷和治療可能引發(fā)膽道出血、膽源性肝膿腫以及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等情況,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傳統(tǒng)開腹膽總管探查取石術使用時間較長,大量病例證實該手術形式安全且有效,但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害,出血量較多且傷口較大,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增加了患者痛苦,患者接受度往往較低[5-7]。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以及腹腔鏡的使用技術逐步成熟,其用于膽總管結石治療中的效果逐漸明顯。腹腔鏡入路對患者身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更小,造成的應激反應更小,且術后恢復更快,并發(fā)癥較少,節(jié)省了一定的醫(yī)療資源。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總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開腹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切口小,且能避免對十二指腸乳頭以及膽道造成過多刺激,從而減少出血量。該手術僅小部分切斷腹部肌肉,且會吸干膽汁,能避免其引起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更快速下床活動。腹腔鏡手術微創(chuàng)入路,腹腔暴露程度和對胃腸刺激更小,因此胃腸道功能恢復更快。手術后,腹腔鏡組患者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總膽紅素水平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行腹腔鏡手術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術中借助腹腔鏡,可更加準確的掌握結石位置、大小以及性質,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進行取石操作,避免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因此對肝功能的恢復有積極影響。腹腔鏡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腹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更高。腹腔鏡手術完整保留了oddis括約肌功能,同時避免盲目探查造成其他損傷,減少了再次手術的幾率。由于該手術對切口血運破壞較少,因此傷口更易愈合且感染率較低。T管引流能避免發(fā)生膽漏,同時為術后檢查留下通道,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下行膽總管探查取石術可明顯縮短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各項功能恢復時間,同時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性更高,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