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在教學的過程中,班級心理委員能夠協(xié)助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能夠為心理有困惑的同伴提供幫助和支持,換位思考能力是其工作的必備素養(yǎng)。“換位思考”,在心理學上叫作“觀點采擇”,是指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的能力。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羅伯特·塞爾曼于1971 年提出,從兒童早期到青春后期觀點采擇發(fā)展的五個階段:自我中心觀點(3~6 歲);社會信息觀點采擇(7~8歲);自我反思觀點采擇(8~10 歲);相互觀點采擇(10~12歲);社會和習俗系統(tǒng)的觀點采擇(12 歲以后)。
根據(jù)羅伯特·塞爾曼的理論,四年級的班級心理委員在“自我反思觀點采擇”能力上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能理解自己和他人觀點之間的關系,能推測他人如何感受或他人在相同情境中如何思考。在“相互觀點采擇”能力上,他們能夠通過采擇第三方的觀點來理解兩個個體如何相互影響。此時,引導他們學會換位思考,時機適宜。
教師:歡迎16 位同學參加今天的班級心理委員團體輔導活動?,F(xiàn)在,每人手上都有一個號碼,每把椅子的后面也有一個號碼??炜煺业侥愕奈恢冒伞?/p>
教師播放歡快的音樂,學生找位置。
教師:現(xiàn)在,請看看你旁邊的小伙伴是誰?與他(她)熱情地打個招呼吧!
學生相互打招呼(握手、擊掌、擁抱等)。
教師:我們分成了8 個小組。接下來,老師邀請大家玩一個游戲。
設計意圖:讓學生伴隨音樂找位置,活躍開場氣氛,拉近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1.拍7游戲,我來挑戰(zhàn)。
PPT 呈現(xiàn)游戲規(guī)則:每組選派一名成員參加。從指定數(shù)字開始報,碰到7、以7結尾或者7的倍數(shù)時,不能報,要拍手。報錯淘汰,堅持到最后的就是第一名。
教師:我會按照名次來分發(fā)獎品(把獎品盒子展示給學生),要不要挑戰(zhàn)一下呢?
學生:要。
教師:我們先來試一試,看看游戲怎么玩。跟我一起來報數(shù),1,2,3,4,5,6,(拍手),8,9,10,11,12,13,(拍手),15。
學生熟悉游戲規(guī)則。
教師:接下來就是正式的小組PK賽。請每組用10秒鐘的時間決定誰來參賽。
小組討論后,參賽成員上臺比賽。
2.比賽結果,你說我說。
教師采訪未參與比賽的學生:你對小組取得的成績滿意嗎?如果滿分是100 分,你給同伴在比賽中的表現(xiàn)打多少分?你為什么給這個分數(shù)呢?說一說理由。
學生1: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我為小伙伴驕傲,我給他打100分。
教師:聽到他這么說,你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2:很開心,謝謝他的信任。
教師:真是一對相互欣賞和信任的搭檔。
學生3:我給小伙伴打99.9分,還差0.1分就100分了,我希望他有進步的空間,再接再厲。
學生4:我的表現(xiàn)不好導致小組排最后一名,她還給我打這么高的分,我很感動。
教師:這是一對善解人意、相互關懷的搭檔。哪組對成績不滿意呢?
學生5:剛才我們兩個都想?yún)⒓颖荣?,但他說能拿第一名,我才把機會讓給他??涩F(xiàn)在我們卻是第5名,成績不怎么好。
教師:你很希望小組拿冠軍。聽聽你的搭檔怎么說。
學生6:我也不想這樣,對不起,讓你失望了。
學生5:也不是你一個人的錯,要是還有比賽機會,我們一起努力。
教師:給你們的相互體諒和理解點贊。同學們,接下來是我們的頒獎時間。
3.獎品分配,你說我說。
教師按名次給各組分發(fā)獎品:1~3 名5 顆糖果;4~6 名4 顆糖果;7~8 名3 顆糖果。小組成員自行商量獎品分配。
教師:你們小組一共有幾顆糖呢?如何分配獎品?為什么要這樣分配呢?
學生1:我們小組5 顆糖,隊友參加比賽并得了第3名,他應該多分點,他3顆,我2顆。
教師:這是按勞分配。
學生2:我們小組3顆糖,隊友參加比賽,比較辛苦,應該多分點,分我1顆就行。
教師:你懂得體諒隊友的辛苦付出。哪個小組對分配結果不滿意呢?
學生3:我們小組4 顆糖,每人2 顆就好,可搭檔非要給我3顆。
教師:那你能夠多吃1顆糖不是更好嗎?
學生3:雖然是我參加的比賽,但成果是小組的,她也為我加油了,我們都付出了努力。
教師:你心里想著小伙伴。
教師:老師對大家的表現(xiàn)感到很欣慰。你們能心中有他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是換位思考。如果在生活中,同學之間因為不會換位思考而產(chǎn)生沖突,作為心理委員,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設計意圖:有趣的競爭游戲能迅速調(diào)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賽后交流和獎品分配這兩個巧妙的環(huán)節(jié)設計,觀察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能否為他人著想,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揭示活動的主題——換位思考。
1.播放視頻,學習輔導方法。
視頻內(nèi)容:小玲是今天的值日班長,正在認真拖地,拖得很干凈。這時,小文正在發(fā)美術作業(yè),來來回回地走。小玲跟在后面拖了一遍又一遍,可小文沒有意識到,仍在發(fā)作業(yè),留下了一串串黑腳印。這時,小玲發(fā)火了:“你看你,把地面都踩臟了。”小文說:“有什么大不了的,臟了你再拖唄!”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他們吵起來了……
教師: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學生1:小玲和小文都只考慮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換位思考。
教師:你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關鍵。請大家繼續(xù)往下觀看。接下來我為小玲和小文指點迷津,解決矛盾。請仔細觀看,找一找老師都用了哪些小妙招。
繼續(xù)播放視頻(無聲),視頻內(nèi)容為心理健康教師疏導他們。
教師:在剛才的視頻中,大家聽不到我說的話,但能看到動作和神情,你能化身“讀心小神探”,猜猜老師用了哪些妙招嗎?
學生2:兩位同學跟您訴說時,您會點頭,輕輕地拍他們的肩膀。
教師:你找得可真準。那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學生2:對他們各自想法的認可和理解。
教師:說到我的心坎里去了。
學生3:您讓他們互換座位,學習換位思考。
教師:這都被你發(fā)現(xiàn)了!是的,互換位置,相互理解。還有嗎?
學生4:您一直很認真地聽他們訴說,沒有打斷他們。
教師:的確,“認真傾聽”也是一個小妙招。我們一起來梳理妙招,第一步,傾聽,安撫情緒;第二步,點頭、豎拇指,認可正確的想法或做法;第三步,假如我是他(她),引導換位思考;第四步,溝通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視頻中的兩位同學最終化干戈為玉帛。我到底說了什么話呢?一起認真聽聽吧!
播放有聲視頻,讓學生聽到心理健康教師引導小玲和小文換位思考、化解矛盾的具體話語。
設計意圖:呈現(xiàn)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梳理妙招時,給予學生自主分析和探索的空間。
2.情境模擬,運用輔導方法。
PPT呈現(xiàn)案例(音頻展示):學校舉辦游泳比賽,四年級(1)班的小杰是班里唯一進入決賽的學生,大家特別期待小杰可以為班級爭光,小杰自己也這樣想。不巧的是,小杰在比賽前一天感冒了,嗓子發(fā)炎,一直咳嗽,同學們都特別擔心。小杰說:“你們放心。”下午比賽前,小杰的感冒還沒好,校醫(yī)讓他一定不能參加游泳比賽,否則感冒會加重。小杰聽了醫(yī)生的話,放棄了比賽。班里的小新說:“感冒又不是很嚴重,為什么不去參加呢?”還說小杰自私,只顧自己,不顧班級榮譽。小杰很生氣,找小新理論,兩個人大吵了起來。這一幕正好被班級心理委員看到了。
教師:假如你是他們的心理委員,你會怎么做呢?
學生分組討論并分享。
學生1:讓他們換位思考。小新要想:“假如我是小杰,心里怎么想呢?”小杰也要想:“假如我是小新,心里在想什么呢?”兩個人要相互理解和體諒。
學生2:把他們先分開,不讓他們打起來,然后聽他們一一訴說。
教師:緊急情況下,拉開物理距離避免沖突升級,然后逐一耐心傾聽。
學生3:我會對小杰說:“照顧好身體是重要的,我能理解?!睂π⌒抡f:“你其實是想讓小杰為班級爭光?!?/p>
教師:大家對換位思考的學習很扎實。今天,我把小杰和小新請來了,誰愿意現(xiàn)場來幫他們解決矛盾呢?
學生代表現(xiàn)場模擬解決問題,其他成員觀察。師生共同評價建議,找出優(yōu)點,指出不足。被輔導的學生分享感受。
設計意圖:這部分按照“矛盾發(fā)生—心理健康教師示范疏導—換位思考方法梳理—真實情境應對”的順序展開。將案例中的學生請到現(xiàn)場,讓心理委員有機會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初步掌握此類問題的處理技巧,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今天的活動快接近尾聲了,請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收獲。
學生1:我學會了換位思考,會理解和體諒他人。
學生2:我知道如何教別人換位思考
教師:謝謝大家的分享。同學們,生活需要換位,人與人需要理解。換位思考會讓你好,我好,大家好。
“換位思考”是比較老的輔導主題,以往慣用的活動形式包括:從不同角度去看有瑕疵的蘋果、用雙手比劃漢字“人”等。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些活動的體驗和感觸比較淺,他們在意識上明白活動的目的,但內(nèi)心深處的行動意愿并不強,回歸日常生活時效果不明顯。
本課結合團體動力學理論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設計。從輕松、有趣的游戲開始,學生不知不覺間進入兩難情境:怎么分配小組戰(zhàn)果?再到探究如何換位思考,學生從感性體驗升級到理性認識,最終實戰(zhàn)演練,初步達到知行合一。選擇班級心理委員作為輔導對象的原因:整個年級的班級心理委員人數(shù)較少,活動操作相對容易,體驗易深入;心理委員有助人職責,“換位思考”是他們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的課堂效果比較好,學生參與積極,體驗深刻,達到了預期目的。
本節(jié)課有3大亮點:
1.聚焦心理委員培訓,關注心育熱點。對于小學生而言,活動的趣味性和體驗性很重要。本活動設計真實的游戲和兩難情境體驗,貼近學生生活,心理委員們在活動體驗、探究分析和模擬演練中學習換位思考,對他們的心理幫扶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設計思路清晰,活動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有趣的游戲活動導入,通過真實的情境體驗點題,再到案例分析總結出換位思考的妙招,最后讓心理委員現(xiàn)場實戰(zhàn)演練,鞏固所學。
3.活動情境真實,學生先體驗后內(nèi)化。在拍7 游戲和獎品分配活動中,心理委員直接參與,他們對“換位思考”有了感性體驗,理性的認識自然水到渠成,最終行動上的意愿就更加堅定。這符合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更符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