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亮
(石家莊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文物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是當時社會事實的見證,對文物的保護與研究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在考古挖掘過程中,文物的保護要遵循專業(yè)原則與方法,做好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提升文物的價值。
每一件歷史文物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歷史內涵。因此文物也是后人深入了解古人生活的主要途徑。但這種了解僅存于知識研究和歷史探索方面。無論從歷史角度還是文化角度,考古出場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這也為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特別要求。一旦文物的材質或形狀等發(fā)生變化,考古價值將受到影響,也為相關歷史研究帶來誤差。
從實際情況分析,考古挖掘工作以及其他人類行為都會對遺址或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壞,影響其歷史文化價值與探索資料的真實性。盡管現(xiàn)如今一些考古專家或技術人員能夠較完美地復原遺址、修復文物,但這種修復工作是基于當今社會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人腦思維創(chuàng)造進行的,因此具有不可復原性。
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代表著其所存在于某個時期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工藝技術和社會經濟水平等等歷史信息。文物也承載著寶貴的文化信息,考古保護工作是促進人們通過研究文物來探索歷史、傳播與交流我國悠久文化現(xiàn)實的重要手段。
最少干預原則是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處理剛出土的文物應秉持最小處理原則,最大化保持文物出土原樣,并按照科學合理的包裝及儲存方法條件等對其進行保護工作。剛出土的文物,由于長期被埋在地下,未曾接觸到空氣、光照等等,或其在地下自身已形成一層保護膜,為此要對其要十分小心并盡可能做最少處理,實施最小“干擾”手段,保留最大的研究價值。
進行考古挖掘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時,應少量使用相關文物保護修復材料,不同類型的保護材料適用于不同環(huán)境下文物地儲存與研究,過多使用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例如對剛出土的文物,過多使用某種類型保護材料,使其免于遭受戶外潮濕環(huán)境的侵蝕,當文物被轉存至博物館或其他密閉干燥環(huán)境內,這些保護材料便成為多余附屬物,反而影響對文物地觀察分析與研究。對于前期過多使用的保護材料,也會增加后期清理、消除等工作量。一方面也要綜合考慮文物材質與保護材料成分之間的化學反應問題,減少文物的損耗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文物遺址地處偏遠,保護材料的運輸工作便加大難度,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減少保護材料的使用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考古挖掘成本。
每一件文物都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后人的每一個考古行為都有可能對其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因此在進行文物挖掘保護工作之前,要先對文物表面進行取樣分析,在充分確定了文物的材料、類型、性質等特點之后,再對其進行清洗或其他保護工作,這有助于將人類行為對文物的損壞程度降至最低。對于那些無法進行事先取樣的文物,應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保護記錄中詳細說明,并闡明對該文物完整的發(fā)掘及保護過程,有助于后續(xù)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考古學科的形成與發(fā)展,就是在文物與遺址發(fā)掘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場文物的保護工作是考古學科的一個分支。發(fā)掘現(xiàn)場的文物保護工作,涉及許多考古學知識和技能,也是補充考古學理論發(fā)展的重要實踐機會。不同的遺址與文物需要不同的現(xiàn)場保護技能,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中也能不斷鍛煉自己運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考古發(fā)掘的文物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每一件文物都代表著一段史實與文化背景,這是今人了解歷史、發(fā)掘人類文明的主要途徑之一。一方面,我們將出土文物及其歷史背景寫成著作或編入教科書,能夠幫助大眾和越來越多青少年了解史實與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另一方面,保護文物也體現(xiàn)出后人對歷史的尊重,這也是在無形中為子孫后代樹立榜樣。對歷史文化進行探究與考量,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承與發(fā)揚。
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論在實用性和審美性方面都具有一定研究價值,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國古代藝術美學的發(fā)展趨勢。例如,有些為官者的土墓被發(fā)掘后,內部的衣物、首飾等仍光鮮亮麗,配色鮮艷,這不僅體現(xiàn)古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與經濟實力,也為今人研究藝術史學、美學發(fā)展等提供不可復制的參考資料。挖掘的古代藝術品反映了經濟狀況與工藝水平,有較高研究價值。
考古發(fā)掘過程中,要事先測量出土文物周圍環(huán)境的濕度,并對文物表面進行取樣。由于文物長期被埋在地下,再加上出土遺址地的地區(qū)氣候、天氣狀況等外界因素干擾,文物極易發(fā)生質變或化學反應,影響其自身價值。因此,工作人員需測量文物出土時的濕度及含水量,針對不同含水率采用不同的保護辦法,例如含水率高于100%的,則可以放置于清水儲存;對于需要保持干燥的器物,應使用硅膠或其他干燥劑進行處理。
由于文物常年被埋在地下,已適應其自身所處的地下環(huán)境和濕度、溫度等,當其剛出土后,接觸大氣環(huán)境和其它空氣分子會容易發(fā)生化學反應甚至腐蝕現(xiàn)象,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阻撓。因此,對于需要進行特殊保護或環(huán)境天氣狀況較差的遺址區(qū)出土的文物,要盡量避免文物與大氣環(huán)境的直接接觸,進行密封或真空處理,避免其氧化變質。在進行真空處理時,可采用除氧法,將文物與氮氣共存于真空密封包裝中,既有效隔離氧氣,又能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貌。
文物在地下長期不見陽光,其出土后過度光照或陽光暴曬也會影響文物的保存,因此可采用黑色塑料袋或遮光板來保護怕光文物,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紫外線對文物產生的干擾。使用黑色塑料袋等方式,既經濟簡捷,又能達到較好的保護效果,也是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必備的工具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