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雪絕對是許多人的童年趣事之一,小時候傻乎乎的,什么都吃,就連地上的石頭也想撿起來嘗嘗。趕上冬天下雪,漫天白色看著就像奶油冰激凌,總忍不住想抓一把嘗嘗。
大人都說雪太臟不能吃,但小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看見哪里的雪白就捧一把吃了,還覺得挺好玩的。如今什么都要講科學,那么如何正確地吃雪這件事,也要問問專家才行。
美國阿肯色大學化學教授杰夫·加夫尼說,雪的主要成分是水,還包括其他一些物質,如硫化物、氮化物、甲醛和汞。不過,除水之外的成分具體要看雪從哪里來。仔細觀察雪花你會發(fā)現,它呈鏤空狀,在下落過程中會像網一樣捕獲空氣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
那雪到底能不能吃呢?
專家說了,吃可以,但要科學地吃!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教授約翰·波默羅伊的研究方向是水資源和環(huán)境變化,他說雪就相當于空氣“清潔刷”,下雪時間越長,空氣中的污染物水平就越低,而雪本身也越干凈。所以他建議,如果要吃雪,最好等大雪下幾個小時之后。
俄勒岡州立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安妮·諾林,主攻的研究方向就是冰和雪。在諾林看來,雪可以盡情地吃,大多數雪跟飲用水一樣干凈。
諾林解釋說,雪在從云端飄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的確會吸附污染物,但是那些微粒平時人們呼吸時也會攝入,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于雨滴,雪花中的雜質要少很多。
當然,諾林也不否認雪花中含有污染物,認為如果地面上只有薄薄一層雪,那還是忍忍吧,不吃為妙。另外,千萬別吃粉紅色的雪,因為里面有雪藻,吃了不利于消化。
總之,結合幾位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如何正確地吃雪呢?
扒開最上面一層,污染物都附著在上層;避開最底下一層,因為它挨著地面;只吃中間的,而且必須是下了很長時間的雪。最重要的,還是要考慮所在地區(qū)的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