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早中期黃河決溢與治黃保漕的時空變遷述論*

      2020-01-06 04:44:54
      跨世紀(jì) 2020年3期
      關(guān)鍵詞:清口清史稿河渠

      田 冰

      清代黃河水患一如明代,災(zāi)害范圍之大幾乎遍及河南東部、山東西北部和西南部、江蘇長江以北地區(qū)。同樣,清代每年所需漕糧仍然與明代一樣,仰給于江南,京杭大運河的漕糧運輸仍是清王朝的經(jīng)濟命脈,自江蘇邳州至淮安有近百公里的運道要借助黃河,黃河仍然是漕運能否暢通的重要保證。由于明末清初連續(xù)40 多年的戰(zhàn)亂,黃河堤防失修,河患嚴(yán)重影響到清王朝京杭大運河的正常漕運。乾隆后期,黃河水患日益嚴(yán)重,不得不“借黃濟運”,至嘉慶道光年間治河無術(shù),黃河下游河道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改道東流后,京杭大運河的漕糧運輸終于退出歷史舞臺。目前,學(xué)界尚無專文探討清早中期黃河水患與治黃保漕的時空變遷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本文擬就此問題展開討論。

      一、順康年間黃河水患與治黃保漕的時空分布

      順康年間,黃河決溢在河南、山東、江蘇境內(nèi)都有發(fā)生,既影響了張秋運河,也影響到濟寧以南運河。順治時,黃河決溢以河南最為嚴(yán)重,治理舉措以堵塞決口為主,保證漕運暢通;康熙時,黃河決溢以江蘇最為嚴(yán)重,朝廷在全面治理黃河的基礎(chǔ)上,開挖新運河,從根本上改善漕運狀況。

      咸豐五年黃河改道北徙前,基本上維持明末的河道,沒有大的變化,即“由開封經(jīng)蘭、儀、商、虞,訖曹、單、碭山、豐、沛、蕭、徐州、靈壁、睢寧、邳、宿遷、桃源,東經(jīng)清河與淮合,歷云梯關(guān)入?!雹?。由于明末清初連續(xù)40 多年的戰(zhàn)亂,黃河堤防失修,在順治執(zhí)政的18年間,有9年曾發(fā)生決口,且集中在河南境內(nèi),甚至有1年2 處決口的。其中影響到漕運的大的決溢有:順治元年(1644年),“伏秋汛發(fā),北岸小宋口、曹家寨堤潰,河水漫曹、單、金鄉(xiāng)、魚臺四縣,自蘭陽入運河,田產(chǎn)盡沒”②;順治二年(1645年)七月,“河決流通集,一趨曹、單及南陽入運,一趨塔兒灣、魏家灣,侵淤運道,下流徐、邳、淮、揚亦多沖決”①(按:原文誤為“淮陽”,根據(jù)《清史稿·楊方興傳》校改);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河決荊隆朱源寨,直往沙灣,潰運堤,挾汶由大清河入?!雹伲豁樦尉拍辏?652年),“河決封丘大王廟,沖圮縣城,水由長垣趨東昌(今山東聊城),壞平安堤,北入海,大為漕渠?!薄叶聦覜Q,潰水從長垣趨東昌,阻滯運道。到康熙年間,黃河決溢呈加劇之勢,尤其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前,黃河下游幾乎無歲不決口,大都在山東曹縣以下河段,且集中在江蘇境內(nèi),甚至有1年多達(dá)3 處決口的,對漕運造成嚴(yán)重威脅。其中對漕運影響最大的一次當(dāng)屬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黃、淮并漲,“河倒灌洪澤湖,高堰不能支,決口三十四。漕堤崩潰,高郵之清水潭,陸漫溝之大澤灣,共決三百余丈”③,淹了淮、揚七個州縣,致使淮水涓滴不出清口,“蓄清刷黃”失去了作用,黃河河道更加淤墊,運河也淤積嚴(yán)重。據(jù)當(dāng)時勘察河情的人說:“查自清江浦至??诩s長三百里,向日河面在清江浦石工之下,今則石工與地平矣。向日河深二三四丈不等,今則深者不過八九尺,淺者僅二三尺矣。河淤運亦淤,今淮安城堞卑于河底矣。運淤,清江與爛泥淺盡淤,今洪澤湖底,漸成平陸矣?!雹苡纱丝梢姡拥?、運道淤積是多么嚴(yán)重,漕運不通已成為清王朝的心腹之患。當(dāng)時雖正在平定三藩,軍用浩繁,但康熙帝毅然下了治理黃河的決心,于十六年(1677年)調(diào)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并把“三藩、河務(wù)、漕運”列為三大事,書于宮中柱上,用以時時提醒自己,下決心治理黃河,改善漕運。

      其實,清建國伊始,統(tǒng)治者就把治理黃河提上議事日程,首先堵塞明末河決開封的口門,使黃河回歸故道。面對屢堵屢決的黃河,當(dāng)時不少朝臣連上奏章,請勘九河故道,想讓黃河改道北流走所謂禹王故道,即流經(jīng)今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南部入海。而時任河道總督的楊方興陳述黃河不能改道北流的原因,他說:“元明以訖我朝,東南漕運,由清口至董口(在宿遷境)二百余里,必借黃為轉(zhuǎn)輸,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不可以北。若順?biāo)毙?,無論漕運不通,轉(zhuǎn)恐決出之水東西奔蕩,不可收拾。今乃欲尋禹舊跡,重加疏導(dǎo),勢必別筑長堤,較之增卑培薄,難以曉然。且河流挾沙,束之一,則水急沙流,播之九,則水緩沙集,數(shù)年之后,河仍他徙,何以濟運?”⑤順治帝非常認(rèn)同楊方興的治河保漕策略,并運用到治河實踐中。順治年間治理黃河的重心區(qū)域在河南境內(nèi),主要舉措是塞決口、筑長堤,“于上游筑長縷堤遏其勢,復(fù)筑小長堤塞決口,期半年蕆事”⑥。此處所謂的上游也就是在河南境內(nèi)的黃河兩岸。取代楊方興任河道總督的朱之錫,繼續(xù)踐行楊方興的治河之術(shù),連續(xù)堵塞了河南的陽武、祥符、陳留和江蘇山陽等處決口,在治理黃河上做出了一定貢獻(xiàn),但是對黃河水患和漕運沒有實質(zhì)性的改善??滴跏迥昵包S河下游幾乎無歲不決即是明證。

      靳輔上任后,首先與其幕僚陳潢一道“遍閱黃、淮形勢及沖決要害”⑦,認(rèn)識到“蓋運道之阻塞,率由河道之變遷,而河道之變遷,總由向來之議河者多盡力于漕艘行經(jīng)之地,若于其他決口,則以為無關(guān)運道而緩視之,殊不知黃河之治否,攸系數(shù)省之安危,即或無關(guān)運道,亦斷無聽其沖決而不為修治之理”,提出了“治河當(dāng)申全局,必合河道、運道為一體,而后治可無弊”④的治河保漕主張。全面治理黃河,靳輔提出的所謂“治河之道,必當(dāng)申其全局”,就是針對黃河流經(jīng)的不同地域存在的具體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綜合治理。他針對黃河自清江浦到入???00 多里的河道內(nèi),淤積甚為嚴(yán)重,采取“疏浚筑堤”的辦法,“大挑清口、爛泥淺引河四,及清口至云梯關(guān)河道,創(chuàng)筑關(guān)外束水堤萬八千余丈”,既疏通了下流河道,又能利用淮河以清刷黃;當(dāng)時黃河兩岸20 多處決口,洪澤湖高家堰30 多處決口,他針對決口位置和大小,采取先易后難的原則,先將小口門一一堵合,最后堵在了清河楊莊大口門,使黃河歸入正流;針對江蘇碭山以下至睢寧間的河段狹窄,不利洪水下泄,沿用潘季馴修減壩的辦法,因地制宜有計劃地增建許多減水閘壩,各閘壩分出的水經(jīng)過沿程落淤澄清后均入洪澤湖,再由清口入黃河,助淮以清刷黃;針對江蘇徐州、邳州以下重要城鎮(zhèn)多濱臨大河,險工頗多,不得不嚴(yán)加防守,采取“埽、逼水壩、引河”多舉措并用;他針對河南境內(nèi)黃河在整個下游所處的位置,認(rèn)為“河南地在上游,河南有失,則江南河道淤淀不旋”,在康熙十六年修筑蘭陽、儀封、商丘月堤及虞城周家堤的基礎(chǔ)上,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修筑“考城、儀封堤七千九百八十九丈,封丘荊隆口大月堤三百三十丈”⑧。在靳輔治黃的多種舉措中,以筑堤防為要務(wù),他認(rèn)為“堤成則水合,水合則流迅,流迅則勢猛,水猛則新沙不停,舊沙盡刷,而河底愈深……治河者,必以堤防為先務(wù)”⑨的作用。在他主持治河的11年中,非常注意“堅筑堤防”,在黃河、淮河、運河兩岸大力整修了千里長堤,增強了防御洪水的力量。

      繼大規(guī)模治理黃河后,清代通過開挖新運河從根本上改善漕運狀況??滴醵迥辏?686年),在明朝萬歷年間開泇河的基礎(chǔ)上,自駱馬湖西側(cè)鑿渠,經(jīng)宿遷、桃源至清河仲家莊出口,名曰中河。糧船北上,出清口后,行黃河數(shù)里,即入中河,直達(dá)張莊運口,以避黃河百八十里之險。中河開通后,江蘇境內(nèi)的運道基本上脫離黃河,大大便利了漕船往來??滴踉诙四辏?689年)春,南巡河工至宿遷支河口,向隨從的諸臣說開中河的好處,“此河開后,商民無不稱便”,同時也指出中河存在的弊端,“河道關(guān)系漕運民生,地形水勢,隨時權(quán)變。今觀此河狹隘,逼近黃岸,萬一黃堤潰決,失于防御,中河、黃河將溷為一”⑩。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中河位于黃河之東,靠著黃河,兩河并行南流,不易展寬,里運河及駱馬湖之水俱入中河,逢水大時存在河決隱患??滴醵吣辏?688年)大雨引發(fā)的中河決口即是明證。此后的30 多年間,治黃保漕的重心是如何保障中河安流,使漕運暢通。針對中河隱患主要來自駱馬湖水漲之時,采取措施控制駱馬湖水漲,解除對中河的威脅。后來,河督于成龍以中河南逼黃河,難以筑堤,“乃自桃源盛家道口至清河,棄中河下段,改鑿六十里,名曰新中河”。張鵬翮任河督時,“見新中河淺狹,且盛家道口河頭彎曲,挽運不順,因于三義壩筑攔河堤,借用舊中河上段、新中河下段合為一,重加修浚,運道稱便”??滴跛氖辏?703年),因“仲莊牐清水出口,逼溜南趨,致礙運道,詔移中河運口于楊家莊,即大清河故道,由是漕鹽兩利”?。清水暢流敵黃,??诖笸?,河底日深,不再擔(dān)心黃河倒灌運河入洪澤湖。經(jīng)過此番整治,除黃、淮、運交口處外,運河和黃河脫離關(guān)系,不再借黃濟運,進一步便利了漕船往來。

      盡管開挖中運河以后,黃河、運河只剩下交匯處的清口上下河段,然而用“牽一發(fā)動全身”來形容黃河對運河的影響也不為過。作為黃、淮、運匯合處的清口,是漕船出入運河的咽喉,“夫黃河南行,淮先受病,淮病而運亦病。由是治河、導(dǎo)淮、濟運三策,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巨,人民田廬之頻歲受災(zāi),未有甚于此者”?。朝廷也認(rèn)識到治黃在清口的重要性。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行視清口、高家堰后,告諸臣說:“洪澤湖水低,黃河水高,以致河水逆流入湖,湖水無以出,泛溢于興化、鹽城等七州縣?!?指出治河應(yīng)以深浚河身為要,三十九年(1700年)張鵬翮總理河道,康熙帝又告誡他說清口一帶“黃河何以使之深,清水何以使之出”?是治河的關(guān)鍵。由于黃河河床淤高,運河口受到攔隔,妨礙漕船的通行,同時水位抬高后,淮水不能出,起不到以清刷黃的目的,漕運也要蒙受影響。張鵬翮認(rèn)為董安國所修的攔河壩,“拂水之性,以致黃水倒灌,清口淤塞,下流不通,上流潰決”?。于是拆除攔河壩,堵塞了馬港口及時家碼頭決口,大河仍是從云梯關(guān)以下入海,因而海門大通。康熙帝賜名大通口(按:《清史稿·河渠志》誤作大清口,其他史書均記作大通口)。同時加培高家堰,堵塘梗六壩(按:六壩為武家礅、高良澗、周橋、古溝及東、西唐梗,共六座減水壩,均在高家堰大堤上),“使淮無所漏,悉歸清口”,又開洪澤湖出口處之張福、裴家莊、張莊、爛泥淺、三岔及天然、天賜等七條引河,“導(dǎo)淮以刷清口”,“于清口筑壩臺一座,逼水三分入運、七分?jǐn)滁S”?。復(fù)于清口上游南岸整修挑水壩一座,在北岸陶莊開挖引河,導(dǎo)使大河北行,以免倒灌清口。從此10 余年不能東流的淮河,奔涌而出清口,會黃河入海,漕運無阻。

      二、雍正至咸豐五年前黃河水患與治黃保漕的時空分布

      由于康熙年間治黃保漕取得顯著成效,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后黃河安瀾10 余年。到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黃河連年決溢,且決溢地點多向上游轉(zhuǎn)移,即河南境內(nèi),尤其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十一年(1722年)黃河在河南武陟境內(nèi)決口,大溜北趨,經(jīng)滑縣、長垣、東明,奪張秋運河,由大清河入海;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七月、九月黃河分別在河南中牟、武陟、鄭州境內(nèi)決口,引起了雍正帝的高度重視,于雍正二年(1724年)始設(shè)東河總督,駐武陟,管轄河南河務(wù);于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總督為江南河道總督,駐清江,加大治河力度,使黃河水患在雍正后期、乾隆前期相對減緩,對漕運影響也不大。到乾隆后期,黃河決溢已日趨嚴(yán)重,黃河、淮河、運河交匯處的清口上下河段淤積嚴(yán)重,不得不“借黃濟運”,也就是引黃河水入運河,以確保漕船通行。嘉道年間治河無術(shù),河道運道都到了無可收拾的程度。道光初年,試行海運;咸豐三年(1853年),海運以為常。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改道東流,漕運時代至此結(jié)束。

      雍乾嘉道年間的黃河水患主要發(fā)生在河南、江蘇兩省境內(nèi)。雍正、乾隆兩朝73年的時間,見于《清史稿·河渠志》的黃河決溢年份有20多個。上起河南,下至山東、江蘇,沿河各省均發(fā)生過程度不同的決溢。其中河南決溢的年份占三分之一左右,武陟、鄭州、陽武、中牟、祥符、蘭陽、儀封、睢州、考城等地均曾決口成災(zāi);江蘇決溢的年份為三分之二上下,決過的地方計有碭山、豐縣、沛縣、銅山、睢寧、邳州、宿遷、桃源、清河、阜寧等地,尤以銅山、睢寧兩地決溢的次數(shù)最多。嘉慶、道光兩朝55年,見于《清史稿·河渠志》的黃河決溢年份也有20 多個。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發(fā)生在河南與江蘇兩省境內(nèi)的決溢年份幾乎差不多,尤其嘉慶年間幾乎無歲不決,加之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后,“借黃濟運”,致使運道淤積更加嚴(yán)重。這一時段對漕運影響較大的黃河決溢有:乾隆三年(1738年)秋,黃河水漲灌入運河,持續(xù)到次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黃河水入運,命大學(xué)士劉統(tǒng)勛等往開臨黃壩,以泄盛漲,并疏浚運河淤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黃河決清江浦老壩口,一夜之間口門“塌寬至一百二十五丈,跌塘深五丈,全黃如運,板閘關(guān)署被沖,濱運之淮、揚、高、寶四城官民皆乘屋”[1]322;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黃河倒灌洪澤湖、運河。嘉慶元年六月,河決山東豐縣,刷開運河余家莊堤,“水由豐、沛北注山東金鄉(xiāng)、魚臺,漾入昭陽、微山各湖,穿入運河,漫溢兩岸,江蘇山陽、清河多被淹”?;嘉慶八年(1803年)九月,河決“封丘衡家樓,大溜奔注,東北由范縣達(dá)張秋,穿運河?xùn)|趨鹽河,經(jīng)利津入海。直隸長垣、東平、開州被水成災(zāi)”?;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黃河在北岸之棉拐山?jīng)Q口,下穿邳州、宿州運河。因棉拐山下皆頑石,沖刷不動,復(fù)溢南岸蕭縣之李家樓,潰成巨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黃河決武陟馬家營,大股由原武、陽武、延津、封丘等縣下注張秋,穿運注大清河入海,河道淤積更為嚴(yán)重?。尤其是清口一帶上下河段,自乾隆后期淤積日益嚴(yán)重,難以漕運,自乾隆五十年開始借黃濟運,當(dāng)時的大學(xué)士阿桂履勘清口一帶河工后言:“臣初到此間,詢商薩載、李奉翰及河上員弁,多主引黃灌湖之說。本年湖水極小,不但黃絕清弱,至六月以后,竟至清水涓滴無出,又值黃水盛漲,倒灌入運,直達(dá)淮、揚。計惟有借已灌之黃水以送回空,蓄積弱之清水以濟重遠(yuǎn)。查本年二進糧艘行入淮河,全借黃水浮送,方能過淮渡黃,則回空時雖值黃水消落,而空船吃水無多,設(shè)法調(diào)劑,似可銜尾遄行”,“借黃濟運,自此始也”?。不但清口一帶“借黃濟運”,到嘉慶九年(1864年),山東段運河淺塞,也“借黃濟運”,引黃河水入微山諸湖以預(yù)蓄,以利漕運。然而自此以后,“黃高于清,漕艘轉(zhuǎn)資黃水浮送,淤沙日積,利一而害百矣”?。到嘉慶十三年(1808年),淮、揚運河300 余里淺阻,當(dāng)時兩淮鹽政阿克當(dāng)阿稱:“近年運河淺阻,固由疊次漫口,而漫口之故,則由黃水倒灌,倒灌之故,則由河底墊高,清水頂阻,不能不借黃濟運,以致積淤潰決,百病叢生?!?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大風(fēng)決開高家堰十三堡,引發(fā)黃水倒灌,沖壞石堤一千余丈,河督張文浩被奪職。當(dāng)時的侍講學(xué)士潘錫恩認(rèn)為“蓄清敵黃,相傳成法。大汛將至,則急堵御黃壩,使黃水全力東趨,今文浩遲堵御黃壩,致黃河倒灌,釀成如此巨患”?,同時陳述借黃濟運之弊,“若更引黃如運,河道淤滿,處處壅溢,恐有決口之患”。總之,自乾隆后期尤其是嘉慶以后,黃河屢決,致運河淤墊日甚,還有歷年“借黃濟運”,漕運已無法維持,到道光六年(1826年),兩江總督琦善調(diào)查清口情況說:“自借黃濟運以來,運河底高一丈數(shù)尺,兩灘積淤寬厚,中泓如線……舟只在在膠淺,進退俱難?!?次年開始試行海運。咸豐元年(1851年),河決豐縣,山東被淹,漕船改由湖陂行。咸豐三年(1853年),漕糧改由海道運至天津,“自是遂以海運為常”?。

      雍正至咸豐五年前黃河水患也沒有得到遏制,愈發(fā)惡化;漕運也沒有保住,最終廢棄,而是以海運取代漕運,這跟治黃保漕的時空變化以及治黃保漕的舉措之間有著必然聯(lián)系。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大的黃河決溢主要發(fā)生在河南境內(nèi),雍正帝加大了治理黃河的力度,時任河道總督的齊蘇勒也謹(jǐn)守靳輔成法,繼續(xù)沿用“疏浚修筑”之法,重點在黃河、運河兩岸增修大堤,他會同副總河嵇曾筠大修了河南黃河兩岸大堤,使“豫省大堤長虹綿亙,屹若金湯”?;在江蘇境內(nèi)興修了“黃河自碭山至??冢\河自邳州至江口,縱橫綿亙?nèi)в嗬铮瑑砂兜谭莱鐝V若一,河工益完整”?。齊蘇勒還針對具體河患,在守成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治河新法。譬如,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河決江蘇睢寧朱家海,東注洪澤湖。他在朱家海增筑夾壩月堤、防風(fēng)埽,并于大溜頂沖處削陡岸為斜坡,在斜坡上懸密葉大柳枝,以抵御大溜之汕刷。經(jīng)過夏季數(shù)次水漲水落后,大溜回歸中間河道,斜坡柳枝沾掛泥渣,都變成了沙灘,化險為夷,不勞民傷財,這成為以后治理河崖陡岸的措施?。其實,削河崖陡岸為斜坡并在其上置密葉大柳枝之舉只能說緩解一時的水患,從長遠(yuǎn)看只能抬高河床,加劇河患。在黃河水患愈演愈烈的時代,清政府有顧住上而顧不住下的尷尬。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黃河大漲,自江蘇碭山毛城鋪閘口洶涌南下,沖塌多處大堤,致使潘家道口平地水深三五尺。乾隆帝就認(rèn)為雍正年間治河重點在河南,而沒有疏通徐州以下河道,于是令江南、河南兩省督撫暨兩總河共同商議對策,并移南河副總駐徐州專職督率。由此可見,乾隆帝加大了對江蘇境內(nèi)黃河的治理力度,從中也折射出徐州以南黃河水患持續(xù)加劇對漕運形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時任南河總督的高斌及后來的白鐘山遵循靳輔、齊蘇勒、嵇曾筠等人的遺規(guī),注意整修堤防埽壩,及時堵塞決口,使乾隆前期黃河沒有發(fā)生太大災(zāi)害,運河在不斷修筑過程中還能通航。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黃河在清河老壩口決溢,倒灌洪澤湖、運河。自此以后,黃河輪番在江蘇、河南境內(nèi)決口,大流多次注入洪澤湖,造成湖底不斷淤高。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洪澤湖水量極小,“不但黃絕清弱,至六月以后,竟至清水涓滴無出,又值黃水盛漲,倒灌入運,直達(dá)淮、揚”,督河官員干脆來個順?biāo)浦?,“借黃濟運”;至嘉慶九年,因山東運河淺塞,也“借黃濟運”?。從中也可以看出清政府到了治河無術(shù)的窘境。嘉慶八年(1803年)因睢州、桃源接連決口,河督黎世序甚至一度畏罪投河自盡,說明當(dāng)時河督已經(jīng)陷于一籌莫展的境地。道光六年(1826年),“蓄清敵黃”、筑堤“束水攻沙”等治黃措施此時都已失效。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淮水基本不入黃。此時黃河大堤失去“束水攻沙”的作用,整個大堤情況如河?xùn)|總督張井之言:“臣?xì)v次周履各工,見堤外河灘高出堤內(nèi)平地至三四丈之多。詢之年老弁兵,僉云嘉慶十年以前,內(nèi)外高下不過丈許。聞自江南??诓粫?,節(jié)年盛漲,逐漸淤高。又經(jīng)二十四年非常異漲,水高于堤,潰決多出,遂至兩岸堤身幾成平陸?,F(xiàn)在修守之堤,皆道光二、三、四等年續(xù)經(jīng)培筑。其舊堤早已淤與灘平,甚至埋入河底。”由于河底連年墊高,“城郭居民,盡在河底之下,惟仗歲請無數(shù)金錢,將黃河抬于至高處”。他認(rèn)為:“今以堤束水,仍守舊規(guī),而水已不能攻沙,反且日形淤墊?!?因此,他感嘆地說:“臣愚則以為古今治理,久則窮,窮則變,變則通。今日治河,可謂窮矣。即使不以人力變之,河亦必將自變。”?所謂“塞于南難保不潰于北,塞于下難保不潰于上,塞于今歲難保不潰于來歲”?,更顯出河道愈決愈淤、愈淤愈決的趨勢,黃河下游河道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借黃濟運”也就無法實施。

      余 論

      清咸豐五年以前縱貫?zāi)媳钡木┖即筮\河在山東濟寧與江蘇淮安之間仍要借助黃河行運,故黃河下游的狀況決定運河是否暢通、漕糧能否運達(dá)京城,黃河水患與治黃保漕難解難分。其實,明代黃河水患與治黃保漕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以前,黃河決溢主要發(fā)生在河南境內(nèi),以北決為主,直接影響到山東張秋運河,也造成徐州以南黃河水量不足而難以行運。于是在黃河北岸和開封府黃河兩岸修筑雙重大堤,杜絕北流,解除了黃河水患對張秋運河的威脅。弘治十八年后,黃河水患轉(zhuǎn)移到豫、魯、蘇交界一帶,徐州上下河段是重災(zāi)區(qū),直接影響到山東濟寧至淮安段運河,潘季馴加固黃河下游兩岸大堤用以“束水攻沙”與開挖新運河以避黃河水患成為明代后期治黃保漕的主要舉措[2],并且為清代治河者所遵循。清代治黃保漕的舉措基本沿襲明代,采取堵塞決口、筑堤“束水攻沙”、開挖新運河、筑閘壩等措施,即是康熙年間治河成就卓著的靳輔也是如此,這主要局限于對黃河特性的認(rèn)識和治河技術(shù)。靳輔的幕僚陳潢介紹黃河特性說:“中國諸水,惟河源為獨遠(yuǎn)。源遠(yuǎn)則流長,流長則入河之水遂多。入河之水既多,則其勢安得不洶涌而湍急哉!況西北土性松浮,湍急之水,即隨波而行,于是河水遂黃也?!苯又愪暧置鞔_指出黃河決溢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特點,“河防所懼者伏秋也……每當(dāng)伏秋之候,有一日而水暴漲數(shù)丈者,一時不能泄瀉,遂有潰決之事,從來致患,大都出此”。在談到治河時,他說:“河之性無古今之殊。水無殊性,故治之無殊理……惟有順其性而利導(dǎo)之之一法耳?!薄吧浦嗡?,先須曲體其性情,而或疏、或蓄、或束、或泄、或分、或合,而俱得其自然之宜?!?正因為有這樣的認(rèn)識,清代在治河技術(shù)上沒有實質(zhì)性的突破。明清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yán)重,下游河床抬高加快,而且下游所處區(qū)域的氣候特點是夏秋常暴雨,加劇了黃河決溢的爆發(fā),依靠筑堤“束水攻沙”是不可能根除黃河水患的,只能說一處發(fā)生決口,大堤加高加厚,就會在大堤薄弱地帶決口,明清兩代黃河大堤的修筑及黃河決溢的分布情況即是明證。面對河道泥沙淤積越來越嚴(yán)重的局面,清政府走到了治河無術(shù)的窘境,不得不順其“水往低處流”的規(guī)律,于咸豐五年黃河終于在蘭陽銅瓦廂決口東流,結(jié)束了南流的歷史。

      黃河自金章宗改道南流至咸豐五年改道東流,然而,明前期(弘治十八年以前)黃河就多次在北岸決口,北流的一支橫穿山東張秋運河后,東流入海,破壞了張秋運河的正常漕運。同時,也影響到徐州以南的運河水量,因為徐州以南的運河是借助黃河行運的,黃河北決使徐州以南運河水量有時減少到難以行船的程度,如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秋,黃河在新鄉(xiāng)縣八柳樹決口,“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徐、呂二洪淺澀”?。弘治二年(1489年),黃河大決于開封及封丘金龍口(按:荊龍口),入山東張秋運河,次年奉命治河的戶部侍郎白昂報稱,這次決口后“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清代黃河北決情況仍然很嚴(yán)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吏部尚書孫淦根據(jù)黃河當(dāng)時情況,提出開減河引水入大清河的主張時說:“自順、康以來,河決北岸十之九。北岸決,潰運者半,不潰者半。凡潰其道,皆有大清河入海者也?!?由此可見,無論黃河北流還是南流,都會對運河形成威脅,而南流能夠保障徐州上下運河水源補給源源不斷以保證河流行運。因此,明清兩代人“保河南流”就不難理解了。

      注釋

      ①參見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716 頁。②《清史稿》卷二七九《楊方興傳》,第10109 頁。③《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19-3720 頁。④《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20頁。⑤《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16-3717 頁。⑥《清史稿》卷二七九《楊方興傳》,第10110 頁。⑦陳潢原論,張靄生編述:《河防述言·審勢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9 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755頁。⑧《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20-3721 頁。⑨《河防述言·堤防第六》,第579 冊,第760 頁。⑩《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一》,第3774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一》,第3775-3776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二》,第3770 頁。?《圣祖仁皇帝圣訓(xùn)》卷三三,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三月庚午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1 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33 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一《諭河道總督張鵬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9 冊,第30 頁。?傅澤洪:《行水金鑒》卷五三《河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0 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723 頁。?賀長齡輯:《皇朝經(jīng)世文編》卷一百《工政六·河防五》,張鵬翮《論治清口二》,臺灣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5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二》,第3783 頁。?《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31 頁。?《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36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二》,第3783-3784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二》,第3784頁。?《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36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二》,第3786 頁。?《清史稿》卷一二七《河渠二》,第3788 頁。?康基田:《河渠紀(jì)聞》十八,《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 輯第29 冊,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1997年版,第376 頁。?《清史稿》卷三一○《齊蘇勒傳》,第10622 頁。?《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24-3725 頁。?武同舉:《再續(xù)行水金鑒》卷六二《河水》,民國三十一年(1941年)水利委員會鉛印本,第1611 頁,。?武同舉:《再續(xù)行水金鑒》卷六三《河水》,第1649 頁。?魏源:《魏默深文集·古微堂外集》卷六《籌河篇上》,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上海國學(xué)扶輪社鉛印本,第1 頁。?陳潢原論,張靄生編述:《河防述言·河性第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9 冊,第753 頁。?張廷玉等:《明史》卷八三《河渠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015 頁。?《明史》卷八三《河渠一》,第2021 頁。?《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一》,第3729 頁。

      猜你喜歡
      清口清史稿河渠
      高晉與乾隆朝清口治理探析
      西夏河渠技術(shù)述論
      西夏學(xué)(2020年2期)2020-01-24 07:42:52
      《清史稿》災(zāi)異卷及《聊齋志異》的形象設(shè)定
      河北省寧晉縣河渠鎮(zhèn)中心小學(xué)學(xué)生作品
      植被覆蓋與生態(tài)發(fā)展的研究
      何以“外民國”
      《清史稿·儒林傳》訂誤
      文教資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1:54:34
      淮安清口水利在明清時期的治理探究
      基于河渠和坑塘聯(lián)通的雨洪資源綜合利用研究
      《清史稿·邦交志》中有關(guān)中俄早期關(guān)系史的部分史料辨析
      沁阳市| 吉水县| 江西省| 山阳县| 全椒县| 西和县| 普陀区| 贵德县| 济宁市| 师宗县| 农安县| 西盟| 富裕县| 吴川市| 阿克| 饶河县| 宜章县| 澳门| 瓦房店市| 都匀市| 华宁县| 玉屏| 墨玉县| 酉阳| 宕昌县| 江油市| 梅州市| 扶绥县| 周口市| 台前县| 东光县| 石景山区| 紫云| 雅安市| 金川县| 洪雅县| 广州市| 洪泽县| 塘沽区| 怀集县|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