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貴 Shi Minggui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景德鎮(zhèn)市 333403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City 333403
明代是民族融合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藝術交流緊密,同時受到了程朱理學和文人雅士主流審美的影響,明代呈現(xiàn)的文化藝術比較開朗。在繪畫風格方面,由于社會經濟實力提高,國力強大仕女圖出現(xiàn)了新的新式,開創(chuàng)出具有明代時代特征的仕女圖。同時文人雅士的活動和審美意向,把仕女繪畫題材擴大到教子、神話、詩詞等前所未有的領域,營造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明代文化藝術者審美觀念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發(fā)展了新的藝術思潮,仕女圖在融合了傳統(tǒng)和外來文化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符合明代的人物繪畫審美意向。
仕女圖概念的界定“仕女”一詞最早是“士”與“女”兩類人的意思,后來發(fā)展為專指官宦人家的女子;至宋代“仕女”一詞開始普遍使用,而此時“仕女”已不專指上層社會的貴族婦女,它涵蓋的范圍更廣,并且逐漸成為人物畫之下的一個分科名稱。
隨著中國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仕女形象不單單指上層社會的婦女,亦可涵蓋下層社會的婦女,如丫鬟、婢女、歌舞伎等。除人間女子外,還可以包括天上的仙女。根據(jù)仕女圖的性質,仕女圖的題材“不局限于現(xiàn)實的客觀對象,凡歷史傳說、民俗文學、神鬼故事、戲曲小說中涉及的女性人物形象,都可以塑造出來的仕女,即使鬼魅亦呈風流”。明代是中國陶瓷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隨著元代青花的出現(xiàn)和制瓷業(yè)整體工藝水平的提高,自明代起,陶瓷人物畫便成為了中國瓷器的主流。
明代國家實力強大,各地區(qū)人民交流緊密,國家大力發(fā)展經濟,全民思想開明,這些因素為仕女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大力宣傳明代仕女圖溫柔淳樸的人物特點。同時明代受到外來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服飾影響,給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者提供豐富多彩的靈感來源。
明代是一個女性受到束縛比較嚴重的王朝,在藝術思維上面,明代的人文思想方面得到了釋放,提升了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繪畫的素材得到豐富,山水畫、人物畫得到了提升,仕女圖隨著朝代的改變得到了革新,從以前的傳統(tǒng)山水畫題材向仕女人物畫逐漸過渡。同時資本主義得到萌芽,這為明代陶瓷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很多創(chuàng)作者對上層貴族進行了長久仔細的觀察,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由于當時文人雅士的審美觀念和社會審美主導,很多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在永樂時期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為創(chuàng)作者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氛圍和有利的物質基礎。同時明代和西域、阿拉伯國家有了貿易來往,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對于陶瓷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和推動發(fā)展的作用。
在明代中西文化交流擴大,西亞和中東的美術及歐洲的宗教藝術文化傳入明代,這有利于創(chuàng)作者思維的創(chuàng)新和開闊,明代藝術家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了符合明代的藝術繪畫風格。同時社會的安定,人們開始追求安樂的生活,使得明代的繪畫從宮廷畫走向世俗化,這樣更加能接近當時的社會生活現(xiàn)狀。明代的開放性和外來文化的融合,多元文化被人們所接納和吸收,成為明代蓬勃發(fā)展的理論基礎。明代社會環(huán)境和諧,生活安定,宗教的傳入開闊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維。
在明代仕女圖充分表現(xiàn)出受當朝統(tǒng)治者和文人雅士的審美趣味,從而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仕女圖形象,仕女圖形象亭亭玉立、生動形象,這反映了當時仕女的社會現(xiàn)狀。明代仕女圖的教化之風嚴重,對女性的束縛很大,女性地位不高,女性大多都是在家相夫教子。同時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較為深遠,明代女性人物形象標準纖細苗條,柔弱文雅的審美標準。隨著當時的社會受風氣的影響,仕女圖描繪出來的女性,在身材上更加纖細,同時面部表情也更加程式化。尤其是受畫家仇英、唐寅影響較大,面部輪廓描繪細致入微,仕女人物更加具象化,造型準確,體態(tài)修長,人物形象也逐漸當時的審美情趣,“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萬莫張口”的標準,仕女人物畫的形象。
從仕女圖形象來看,明代瓷器上的仕女形象普遍亭亭玉立,仕女的“手和身姿都是極其端正的,腰部略顯僵直,坐姿亦極慎重,收肩含胸,溫文爾雅”。明太子祖至宣德時期官窯人物造型修長,人物動作雖有撫琴、焚香、撲蝶、畫畫、游園等,都亦顯莊重。在民窯仕女形象略有夸張,突出仕女動態(tài),較官窯生動活潑靈動。如成化民窯的仕女圖有的勾勒、人物衣飾更加簡練,人物形象抽象概括。在明代后期,仕女形象以寫實見長,人物造型生動形象。
明代陶瓷工藝技法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在宣德時期改善陶瓷的燒制溫度,從而提高了青花料的穩(wěn)定性,改善紋飾易暈散的現(xiàn)象,使青花在瓷胎上可以呈現(xiàn)出類似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一般的畫面。在成化時期景德鎮(zhèn)獨創(chuàng)“分水”技法,采用特制的一種大頭筆偏向一邊的飽肚分水筆,在筆頭接觸坯體的情況下,來回拖動吸收青花料水飽滿的筆進行平涂顏色,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罩染”類似”在明后期,分水法可以使青花顏料分出不同的五種色調,即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這和國畫用墨時的“焦、重、濃、淡、清”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明中期流行的五彩,制作比較簡單,在明后期,五彩得到改善。明代五彩所繪紋飾寫意而有立體感,在描繪借助了繪畫技法中的勾、染、皴、擦等筆法,達到了陰陽濃淡的效果,同時胎體制作也逐漸精細,更加注重紋飾表現(xiàn)力的刻畫,寫意的風格,以線條粗細和明暗對比來表現(xiàn)人物的質感。
明代是一個民族種類豐富和文化交流頻繁的國家,同時受到了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魯迅先生指出:“唐伯虎畫的細腰纖手的美人,是他一類人們的欲得之物”。女性纖細淡雅的人物形象,符合了儒家文化對女性要求的主流審美。這種審美要求展現(xiàn)了男人病態(tài)的虛榮心,男人通過約束行為、道德規(guī)范、世俗禮教等方法去影響,改變女性,讓女性符合這種審美標準。正是這種病態(tài)的審美要求,詮釋了“男以強為貴, 女以弱為美”的思想。
同時文人雅士的審美觀念影響也較為深遠,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受挫后,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又迫于統(tǒng)治者在思想上的束縛,不敢直抒胸臆,只好以詩詞書畫為表現(xiàn)的方法,借助宮女,婦女的形象表達內心的不甘。如陳洪綬等,他們都用畫筆描繪著寂寥惆悵的仕女,表達內心報國無門的傾訴,傳達著自己對世態(tài)炎涼的無聲抗議。陶瓷上的仕女圖紋樣同樣是受到了這種文人雅士的影響,以弱化的女性形象來自比,表現(xiàn)了當時文人雅士對女性的世俗偏見和病態(tài)的審美取向。
明代的陶瓷仕女人物圖遠勝于其他各個時期的陶瓷繪畫,因為明代這一時期陶瓷在形象,技法等方面仕女圖達到了新的高度,同時出現(xiàn)了諸多新內容、新形式、新技法的仕女圖紋樣,其豐富多彩的仕女圖紋樣裝飾為后世的陶瓷仕女圖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