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丞
(1.貴州大學林學院, 貴陽 550025; 2.貴州省林業(yè)局, 貴陽 550001;3.貴州大學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研究中心, 貴陽 550025)
蘆葦(Phragmitescommunis)別名蒹葭,在自然界中屬于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目-禾本科-蘆葦屬[1]。它是一種體型高大的多年生長在水里或者濕地中的禾草類植物,徑直而發(fā)達,有著大型的圓錐花序[2],植株高大、致密、枯落物積聚等特點;蘆葦在許多濕地迅速擴散,限制了其他自然植被的恢復[3]。
目前對蘆葦研究較多,包括蘆葦根狀莖的空間結構、地下分布、生長和營養(yǎng)儲存等[4-10],對蘆葦的繁殖技術、種子的萌發(fā)、種群的繁殖方式[11-13]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不同年齡蘆葦根狀莖中的物質含量[14]也有過相關報道,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未考慮到不同年齡之間的差異。
貴州省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屬長江水系,是一個完整、典型的高原濕地生態(tài)系統,有國家一級和二級保護鳥類20余種,是黑頸鶴等228種鳥類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中轉站。前人對草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質[15-16],鳥類群落[17-18],沉積物[19-20],浮游動植物[21-22]等方面。近3年來,草海蘆葦擴張迅速,進一步壓縮、威脅黑頸鶴等鳥類的棲息空間,對草海其他植被的生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研究以草海蘆葦及其種子為研究對象,依據等級結構等特征,對蘆葦根狀莖的年齡進行劃分;揭示蘆葦的特征及種子發(fā)芽狀況隨根狀莖年齡增長的動態(tài)變化,旨在進一步加強對蘆葦擴張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的認識,為合理控制蘆葦的擴張?zhí)峁┮欢ǖ睦碚撘罁M而保護在草海越冬的黑頸鶴等鳥類的棲息空間。
試驗地點位于貴州省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試驗材料源于2018年10月采集不同年齡的蘆葦植株及種子。
1.2.1蘆葦年齡分組
結合當地人的經驗,在已有的年齡分類方法[23-24]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將研究區(qū)的蘆葦分為3個年齡組,分類依據為: 1) 依據根狀莖特征劃分:新形成的根狀莖有完整緊緊覆蓋的節(jié)鞘;年齡為1年或2年的根狀莖有破碎的,松弛的節(jié)鞘;年齡大于3年的根狀莖一般沒有節(jié)鞘[14]。不同年齡的根狀莖對應不同年齡的蘆葦。 2) 依據枯萎的蘆葦莖進行劃分:新形成的蘆葦沒有蘆葦的枯萎莖;1年或2年的蘆葦會在枯萎的莖旁發(fā)芽,枯萎莖的顏色為淺黃色;大于3年的蘆葦的枯萎莖的顏色一般為褐色或暗褐色。 3) 根狀莖顏色劃分:一般根狀莖隨年齡的增長顏色會變深。根狀莖的年齡即為蘆葦的年齡。
將采樣地的蘆葦根狀莖年齡組劃分為3組。第1 組,為0~1年齡組,根狀莖頂端帶有頂芽或綠枝,有鱗葉;第2組,為2~3年齡組,根狀莖頂端有淺色、深褐色或黑色的莖,一般有不定根;第3組,為>3年齡組,根狀莖通常附著于以上2個年齡組的根狀莖上。
1.2.2蘆葦相關指標的測定
1) 蘆葦指標的測定
采集不同年齡的蘆葦整穗,不同年齡各10株,陰干后,測量其穗重,并手工搓取種子,測量千粒重,重復3次計算平均值。
測量不同年齡組蘆葦的地莖、高度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生物量在80 ℃的恒溫箱下烘至橫重,各年齡組取30株計算平均值。
2) 種子萌發(fā)測定
實驗前用0.1%的KNO3溶液浸泡種子10 min[25],蒸餾水沖洗5次后用蒸餾水浸泡10 h,使種子吸收充足的水分。置于洗凈滅菌、墊有2層濾紙的9 cm培養(yǎng)皿中進行培養(yǎng),每個培養(yǎng)皿中50粒種子,根據草海常年的溫度變化,種子發(fā)芽率實驗分別在15 ℃,20 ℃,25 ℃,30 ℃的恒溫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個年齡組重復3次。種子胚根突破種皮1 mm記為發(fā)芽種子, 直至連續(xù)3 d沒有種子發(fā)芽為止。
發(fā)芽率(%)=(萌發(fā)周期內種子發(fā)芽數/供試種子總數)×100%;
發(fā)芽勢(%)=(規(guī)定時間內的發(fā)芽種子數/50粒)×100%。
用SPSS 18.0軟件完成數據均值比較,用Excel軟件作圖。
由圖1可知,30 ℃的溫度下,蘆葦種子萌發(fā)率相對較高,依次為30 ℃>25 ℃>20 ℃>15 ℃;在30 ℃時各年齡的蘆葦種子發(fā)芽率皆為最高,0~1年齡組發(fā)芽率為43.3%,2~3年齡組為26.2%,>3年齡組為24.5%;發(fā)芽率在15 ℃時為最低,0~1年齡組為17.3%,其次為2~3年齡組和>3年齡組,分別為16.7%和12.7%,受低溫影響,發(fā)芽率相對較低。
圖1 溫度對不同年齡蘆葦發(fā)芽率的影響
表1 不同年齡組蘆葦特征
年齡組千粒重/g穗重/g地上部分生物量/g地莖/cm高度/cm0~1年0.21±0.02a17.34±0.79b24.72±4.36b0.61±0.039a180.81±19.23a2~3年0.18±0.01a13.66±1.12a25.52±5.15b0.56±0.021a202.35±12.33ab>3年0.17±0.02a14.08±2.54ab31.33±6.23a0.63±0.046a230.42±21.38b
不同年齡的蘆葦種子的發(fā)芽率也存在差異,總體為0~1年齡組>2~3年齡組>大于3年齡組,0~1年齡組蘆葦發(fā)芽率最高;但在15 ℃和20 ℃由于受溫度的影響,不同年齡的蘆葦種子發(fā)芽率并沒有顯著性差異;在25 ℃時,0~1年齡組蘆葦種子發(fā)芽率與>3年齡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30 ℃時,蘆葦種子發(fā)芽率0~1年齡組與2~3年齡組>3年以上年齡組,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如圖2所示,在15~30 ℃內,發(fā)芽勢總體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0 ℃時發(fā)芽勢達到最高(0~1年齡組為0.27,2~3年齡組為0.2,>3年齡組為0.25);在不同年齡組的發(fā)芽勢中,除25 ℃外,其他溫度下發(fā)芽勢最高的為0~1年齡組的蘆葦種子,其次為>3年齡組的蘆葦種子,最小為2~3年齡組的蘆葦種子。
不同年齡蘆葦的發(fā)芽勢在15 ℃和20 ℃下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25 ℃時,0~1年和2~3年齡組的種子與>3年齡組的種子就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0.05);30 ℃下0~1年齡組發(fā)芽勢最大,與2~3年和>3年齡組的蘆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圖2 溫度對不同年齡蘆葦發(fā)芽勢的影響
不同年齡組蘆葦在形態(tài)上有差異,0~1年齡組蘆葦的千粒重略大于2~3年和>3年齡組的蘆葦種子,但彼此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在穗重上0~1年齡組大于其他2個年齡組,并與2~3年生的蘆葦穗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0~1年齡組和2~3年齡組的蘆葦地上部分生物量都小于>3年齡組,且與之存在顯著性的差異(p<0.05);不同年齡組蘆葦的地莖上無顯著性差異,皆在0.6 cm左右;>3年齡組蘆葦的高度明顯高于其他2個年齡組的,并且與0~1年齡組的蘆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蘆葦繁殖能力極強,在自然生境中通過根蘗和種子繁殖[26],此次通過對草海不同年齡根狀莖上的蘆葦、種子進行分析,發(fā)現草海蘆葦種子發(fā)芽率低,在15 ℃下僅為18%左右,在加上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年平均溫度只有11 ℃;可見,草海蘆葦靠種子繁殖的速率很小,并且隨著根狀莖年齡的增大,蘆葦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都會下降;但是,隨著根狀莖年齡的增加,蘆葦的高度會呈現增加的趨勢;因此,如果需要適當對草海蘆葦進行控制,最好的辦法為從根上進行,較早進行。
草海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植株高大、生長迅速的蘆葦與黑頸鶴的生態(tài)位相近[27];一方面,蘆葦的過度繁殖會影響黑頸鶴及其他鳥類的棲息、停飛和覓食;另一方面蘆葦可以凈化水體,還可以作為觀賞植物。因此,對草海蘆葦進行合理控制極其重要。本研究分析不同根蘗下的蘆葦種子及蘆葦特征,是在可以明確劃分不同年齡組蘆葦的前提下進行,它可以揭示蘆葦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其種子及蘆葦植株的動態(tài)變化及差異性,為蘆葦的控制提供科學性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