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與文化的交鋒:試析姜太公的文化形象

      2020-01-07 13:40:03孔偉
      天中學刊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姜太公太公

      孔偉

      歷史與文化的交鋒:試析姜太公的文化形象

      孔偉

      (新鄉(xiāng)學院 人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姜太公因輔周、滅商、建齊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姜太公以“半生微賤,齊之逐夫”的落魄者、“渭水垂釣,待遇明主”的隱逸者、“興周滅商,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受封治齊,英明睿智”的政治家、“兵家鼻祖,百代宗師”的武圣人、“歷代封賞,立廟配享”的武成王、“斬將封神,眾神回避”的神上神、“動心忍性,自強不息”的勵志者、“福壽綿長,五福得享”的長壽星等諸多文化形象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舞臺上,其美稱猶如群星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閃耀千古。

      姜太公;文化形象;變遷;興周滅商;受封治齊;兵家鼻祖

      姜太公因輔周、滅商、建齊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他以多種形象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舞臺上,既有“半生微賤,齊之逐夫”的落魄者形象,又有“渭水垂釣,待遇明主”的隱逸者形象;既有“興周滅商,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形象,又有“受封治齊,英明睿智”的政治家形象;既有“兵家鼻祖,百代宗師”的武圣人形象,又有“歷代封賞,立廟配享”的武成王形象;既有“斬將封神,眾神回避”的神上神形象,又有“動心忍性,自強不息”的勵志者形象,更有“得享高壽,大器晚成”的長壽星形象。姜太公的這些歷史文化形象熠熠生輝,閃耀千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以歷史與文化的交鋒為視角深入探析姜太公的文化形象及其歷史成因。

      一、姜太公文化形象研究概述

      目前,學界研究姜太公文化形象的專著主要有《姜太公本傳》《姜太公評傳》《姜太公》《齊魯諸子名家志:姜太公志》《姜太公全書》《姜太公兵法》《姜太公直鉤釣天下?姜太公兵法韜略》《姜太公釣術(shù)72》《由姜太公兵法看善謀機變的智慧》《姜太公韜略全書》等[1–10],這些著作從不同側(cè)面探析了姜太公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形象。在學術(shù)論文方面,萬晴川探析了姜子牙被塑造成一個道士化的巫師形象的歷史成因[11]22–26;李秀萍、李亦輝從歷時性的形象演變維度梳理了先秦典籍《武王伐紂平話》《列國志傳》《封神演義》等作品中姜子牙的形象從“睿智隱忍、英武權(quán)詐”到“仁孝智慧、恩怨分明、有仇必報”,再到“大德大智”,最后到“忠厚仁義、睿智通達”的變化情況[12]89–90;楊博認為姜太公在西周時是英勇善戰(zhàn)的武將形象,在春秋時形象更加模糊,功勛更卓著,戰(zhàn)國時形象更富有傳奇性,由出身卑賤的武夫向謀略家轉(zhuǎn)變[13]41;仝晰綱把姜太公神話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即西周到秦漢的由人到神的初始時期、魏晉至隋唐的神話頂峰時期和宋元明清的神話文化積淀時期,并認為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是姜太公形象神化的推手[14]60–63;劉彥彥通過探討分析姜子牙形象演變的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指出明太祖廢止太公廟,推崇關(guān)公以替代姜子牙的“武神”地位,與社會潮流相適應,而《封神演義》則將姜子牙“武神”的形象直接轉(zhuǎn)移到黃飛虎身上[15]100–106。

      二、“半生微賤,齊之逐夫”的落魄者形象

      姜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別稱太公望、呂尚、呂牙、師尚父等。他前半生懷才不遇,屢遭困厄,大部分時間都在貧窮微賤中度過,而后半生輔周、滅商、建齊,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一)屠牛賣食,屢遭困厄

      關(guān)于姜太公屠牛賣肉,生活貧困窘迫的記載很多。例如:“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賣食孟津,過七年余而主不聽,人人謂之狂夫也”[16]31;“呂望鼓刀在列肆”[17]200;“呂望行年五十,賣食于孟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18]426;“賣肉于朝歌,肉上生臭,不售,故曰廢屠”[19]292,“太公之窮困,負販于朝歌也,蓬頭相聚而笑之”[20]51;“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21]1477;“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wǎng)”[22]714;“太公望為朝歌佐屠,老婦之出夫,而寄津道客之舍人,亦奇窮矣”[23]556;“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24]30,等等。由上可知,姜太公經(jīng)歷坎坷,屠牛朝歌,屢遭困厄,賣食孟津,不名一文,默默無聞,年老而一事無成。陳鼓應認為莊子寓言中的臧丈人是姜太公[25]528。

      (二)少為人婿,老而見去

      關(guān)于姜太公“少為人婿”的記載有“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棘津之庸”[19]288,“太公望少為人婿,老而見去”[19]291,“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22]319,“呂尚為老婦之所逐”[26]45,“姜太公初娶馬氏,讀書不事生產(chǎn),馬求去”[27]1772等。以上文獻說明姜太公曾為贅婿,為了生存歷盡艱辛,又不會理家理財,故被老婦逐出家門,境遇窮困;政治上空有一腔抱負,但無處施展,經(jīng)濟上因不善經(jīng)營而家徒四壁,情感上因妻子親朋無人理解而孤獨寂寞。許全勝認為“蓋因太公少至貧賤而為人婿,又久不得贖身,遂淪為臧矣”[28]216。后來一些典籍補充了他被逐之后的情節(jié)。東晉王嘉《拾遺記》記載:“太公望初娶馬氏,讀書不事產(chǎn),馬求去。太公封齊,馬求再合,太公取水一盆,傾于地,令婦收水,惟得其泥;太公曰:‘若能離更合,覆水定難收!’”[29]50南宋王楙《野客叢書》[30]415–416和明代陳耀文《天中記》[31]都有覆水難收的記載。筆者以為,覆水定難收事件是后世文人“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心中之塊壘”的杜撰,“馬前潑水”也是失意文人想象虛構(gòu)的傳說故事,即將發(fā)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件嫁接附會到姜太公身上,經(jīng)過歷史與文化的層層累加使其成為一個堆積的“箭垛式”人物形象?!啊R前潑水’無論托名太公還是朱買臣,都有其社會歷史背景及個人行藏性格方面令人信服的理由……由于封建禮教和士人心態(tài)的作用,‘馬前潑水’故事主人公在科舉盛行、戲曲崛起的宋代,由傳說中的姜太公轉(zhuǎn)變?yōu)橹熨I臣。”[32]57

      三、“渭水垂釣,待遇明主”的隱逸者形象

      姜太公也成為隱士見用的典型代表,“今人稱隱士見用,多曰渭水飛熊”[33]。姜太公“磻溪垂竿”以待明主召見,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聞異事和成語典故。

      (一)收集情報,計救文王

      姜太公曾在朝歌生活過,“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21]1478。他對商紂王及商朝的各種情況極為熟悉,以至為傾商而積極活動的周文王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34]142。姜太公以計謀救周文王,為自己大展宏圖奠定了基礎(chǔ)?!爸芪鞑辛h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于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盵21]1478

      (二)隱于渭水,待遇明主

      因紂王無道,荼毒生靈,殘害黎民,“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耗敵,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政而從周”[35]449?!疤煜掠械绖t見,無道則隱”[36]111,隱居避世是為了獨善其身,靜待其時。古代隱士“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37]186。姜太公離開朝歌后,“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于渭以觀之”[38]772,“隱才于屠釣之間”[39]149,靜觀世事,低調(diào)處事,“入岐州,復釣于磻溪之上”[40]1,等待文王來訪,共謀興周滅商大計。“世有隱逸之民,而無獨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無憂,君不可以無臣而致治。是以傅說、呂尚不汲汲于聞達者,道德備則輕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夢想乎得賢者,建洪勛必須良佐也?!盵41]253古代詩人對此多有詠嘆:“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盵42]147“言歸養(yǎng)老,垂釣西川?!盵43]813“呂叟年八十,皤然持釣鉤?!盵44]2401“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知?”[45]48“安知渭上叟,跪石留雙骭。”[46]5

      在這些詩歌中,姜太公均以隱逸者的形象出現(xiàn)?!爸便^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47]46當有人疑惑不解他三年不曾獲魚時,他卻說:“寧可直中取,莫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只釣王與侯。”[48]214他有著文人的志氣和傲骨,雖知明君所在,卻又不主動投奔,隱居在漁釣之中,釣魚只是一種吸引西伯侯注意的手段,目的是待遇明主,“眾皆釣其名,我則釣其道。眾皆釣其魚,我則釣其寶”[49]446?!坝矛F(xiàn)代傳播心理學解釋是:為了做宣傳,用炒作來得到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注,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從現(xiàn)代心理學來看,他是以釣為餌,所有被他這種怪異的釣魚現(xiàn)象吸引的和主動把這件怪事到處傳播的人都是他鉤上的魚,當然,他釣上來最大的魚是周文王?!盵50]85據(jù)傳,姜太公釣得玉璞,上面刻有“周受命,呂佐昌。德合于今,昌來提”[4]268。姬昌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獲霸王之輔”,“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21]1478。一個求賢若渴,一個擇主心切,君臣二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拔魠紊心臧耸?,釣于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盵51]134姜太公以70余歲高齡,得遇文王?!拔耐跤员叭醭龔姳?,以為天下去殘破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焉?!盵52]534古往今來,有識之士都渴望建功立業(yè),得遇明主,但懷才不遇也是常有之事。姜太公起于寒微,被明主賞識,奉為上賓,得以施展抱負,是無數(shù)沉淪下僚、郁郁不得志者的偶像,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四、“興周滅商,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形象

      興周滅商展示了姜太公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形象。滅商興周中,從戰(zhàn)前準備,到牧野決戰(zhàn),再到戰(zhàn)爭的善后處理和周朝建立后政策的制定,都離不開姜太公的決策和指揮。“周之始興,則太公實繕其法?!盵53]14

      (一)為師尚父,解王之憂

      姜太公輔助文王惠民愛民,輕徭薄賦,最終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使西周一躍成為西方大國。文王死,武王即位,太公被尊為“師尚父”。“師之,尚之,故曰師尚父?!盵54]215“周之遇太公,可謂巨用之矣。”[55]168姜太公不負重托,盡心盡力輔佐武王,在周滅商的整個過程中,“太公之謀計居多”[21]1479,“師尚父謀居多”[21]1480??梢哉f,姜太公居功至偉,堪稱西周第一功臣。

      紂王無道,在宮中飲酒作樂,“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21]105,“三綱盡絕,五倫有乖,天怒人怨,自古及今,罪惡昭著未有若此者”[48]927。其倒行逆施導致民怨沸騰,唯有誅殺此等獨夫民賊才能救民眾于水火。自返國后,文王日夜與太公謀劃兵略,修德待機,解民疾苦,“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56]24,境內(nèi)大治。西周的力量大大增強后,太公提出了一系列的軍事謀略、治國方略、化民政策,為傾商興周做好全面的準備?!疤幹\,食小兒以丹,令身純赤,長大,教言‘殷亡’。殷民見兒身赤,以為天神,及言‘殷亡’,皆謂商滅?!盵57]826為解除文王之憂,他說:“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盵58]219之后,姜太公便著手輔佐文王、武王傾商伐紂、興周伐商。從此,姜太公登上了政治歷史舞臺,并成為這一歷史時期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和導演[59]27。

      (二)觀兵孟津,會盟諸侯

      周武王即位后,開始向東征伐,以試探天下諸侯的歸向。姜太公說:“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盵21]1479公元前1048年,他組織發(fā)動了著名的“觀兵孟津”軍事大演習,目的是試探各諸侯的態(tài)度和商紂王的實力,為討伐商紂王做準備。

      在“觀兵孟津”的大演習中,周武王利用周文王的聲望,在車中供奉起周文王的神主牌,聲稱自己是奉文王的命令去討伐紂王的。臨行前,他神色莊重,對部下官吏訓話:“今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脅權(quán)相滅。無辜吁天,穢德彰聞。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盵60]243隨后,周武王任命姜太公為軍事統(tǒng)帥,進行“觀兵孟津”的大演習。這次演習在周朝立國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演習,周武王訓練了部隊,聯(lián)合了各諸侯,為兩年后的伐商奠定了政治和軍事基礎(chǔ)。爾后的牧野之戰(zhàn),基本上是按照觀兵孟津大演習的部署實施的。天下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東征獲得巨大成功。這次東進雖然沒有與紂王直接交鋒,但對殷紂王構(gòu)成了極大的威脅。

      (三)牧野大戰(zhàn),滅商興周

      孟津會盟諸侯以后,又經(jīng)過兩年,殷紂王的荒淫殘暴和窮奢極欲引起了諸侯方伯的強烈不滿,東夷地區(qū)也發(fā)生叛亂。殷紂王倒行逆施,致使殷王朝內(nèi)部“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60]400,賢臣或死或逃。姜太公認為伐商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極力建議周武王趁機滅商,于是會合微、廬、彭、濮、庸、蜀、羌、髳,東征殷商王朝?!拔渫醴ゼq,到于邢丘,軛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懼,召太公而問曰:‘意者紂未可伐乎?’太公對曰:‘不然。軛折為三者,軍當分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灑吾兵也?!盵55]86姜太公充分發(fā)揮了軍事家的才華與激情,他敢于破除迷信,果斷抓住戰(zhàn)機,鼓舞士氣,一舉克商。在商郊牧野,兩軍交鋒,戰(zhàn)斗異常激烈?!澳烈把笱?,檀車煌煌,駟騾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60]388這段詩描繪了在推翻殷商王朝的牧野之戰(zhàn)中姜太公的軍事家形象。“紂師雖眾,皆無戰(zhàn)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卒皆倒兵以戰(zhàn),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盵21]124殷人的倒戈使周武王迅速地進入殷都朝歌。紂王“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21]108?!疤煜氯?,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居多?!盵21]1479“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21]1480牧野之戰(zhàn)“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成功地聯(lián)合諸侯、準確地把握戰(zhàn)機、‘伐謀’的巧妙運用、嚴明的軍隊紀律、高明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這些體現(xiàn)出姜太公作為軍事家的卓越指揮才能”[61]119–121。姜太公是西周王朝最可靠、最忠實有力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武王死后,姜太公仍是西周王朝依賴的棟梁和支柱,他輔助周公東征,給予殷商王朝的殘余勢力以毀滅性打擊。

      五、“受封治齊,英明睿智”的政治家形象

      “受封治齊”展示的是姜太公作為政治家英明睿智、文治武功的形象。“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盵21]127姜太公被封到齊國,赴國路上,客寢甚安,有人議論此非就國者之行,“太公聞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兵”[21]1480。作為齊國始祖,姜太公在治理齊國的過程中,推行了一系列合國情、順民意、應天時、得民心的政治經(jīng)濟等改革措施。

      (一)尊賢上功,因俗簡禮

      “初太公治齊,修道術(shù),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經(jīng)術(shù),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盵62]1324姜太公到封地齊國后,政治上采取修明的政策。

      首先,去除六賊,嚴禁七害。姜太公認為尊賢上功必須要去除“六賊與七害”。所謂六賊即游觀倡樂、不從吏教、結(jié)朋蔽賢、輕爵賤官、不重其主、凌侮貧弱等六種危害社會治安的人[63]27。所謂七害是指強勇輕戰(zhàn)、有名無實、虛偽狡詐、虛論高議、讒佞茍得、技巧華飾、巫蠱左道等七種不利于國家建設與長治久安的行為[63]27。去除“六賊與七害”之后,品德兼優(yōu)的人才有綻放的空間,優(yōu)良的社會風氣才得以建立,民風才能歸于淳樸,基層民眾才能安分守己,安于生產(chǎn)。君主“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fā)”[63]27。姜太公殺伐果斷,去除“六賊與七害”,使亂臣賊子無容身之地,社會各階層遵紀守法,各安其位。

      其次,嚴循六守,選賢任能。齊國與魯國的治理方式大不相同,“呂太公望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62]1324。姜太公治理齊國執(zhí)行“尊賢尚功”方針政策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太公受封以后,人才奇缺,單靠宗族部屬難以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東夷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另一方面,太公以功臣受封,他本人文韜武略,才能優(yōu)異,深知人才的重要性。”[64]24為了選賢任能,姜太公制定了六條標準,即“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63]22。而且,他還給出鑒別賢與不賢的原則:“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zhuǎn)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63]23雖然姜太公“以其超人的膽略大膽采用‘尊賢尚功’的用人方針”[65]144,但他在齊國究竟任用了哪些賢士,現(xiàn)已不可稽考?!俄n非子》中有姜太公誅殺不臣之士狂矞、華士的記載:“且無上名,雖知,不為望用;不仰君祿,雖賢,不為望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已自謂以為世之賢士,而不為主用,行極賢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亦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誅之?!盵66]308–309《春秋繁露》也有姜太公因營蕩“以仁義亂齊”而將其誅之的記載[67]456?!俄n非子》與《春秋繁露》的記載或有后人附會之嫌,但姜太公“在就封國以后,采取一些靈活的政策,對東夷地區(qū)的賢才可用則用,不合作者則殺,當屬史實”[68]85。可見,姜太公的殺伐果斷和任人唯賢,使齊國強盛。

      再次,因俗簡禮,平易近民。姜太公曾親歷紂王的暴政和國家的災難,因而對基層民眾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他在受封以后,實施了“平易近民,因俗簡禮”的開明政策?!疤羾?,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盵21]1480姜太公因俗簡禮的政策較之“變俗革禮”的政策可以更快地安定民心?!疤喾庥邶R,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之禮,從其俗為也?!蛘缓啿灰?,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21]1524“陳其政教,頒其民俗,群曲化直,變于形容。”[63]36姜太公對土著居民中的賢能之士又破例重用,這對齊國政治的發(fā)展有重大意義?!懊窕鴱恼?,是以天無為而成事,民無與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21]36姜太公“任賢尚能”,“簡禮從俗”,贏得了齊人的擁護,使自己政治家的政治謀略才華發(fā)揮到頂點。

      (二)惠民愛民,以民為本

      愛民惠民是姜太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姜太公深知“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69]40,“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的治國道理,一貫堅持以民為本、仁政愛民的思想主張,反對暴政害民的無道之舉。

      首先,尊重民眾,順應民意?!皭勖癖仨氈孛?,重民必須順民意、合民情,不可違民心、逆民情。順民意、合民情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表現(xiàn)是重民習、因民俗。是否尊重民眾習俗,敦民化俗,是衡量當政者是否愛民、重民的一個主要標準?!盵70]13姜太公意識到,只有代表民意、受民眾支持才能享國長久,民心向背關(guān)系到國家興亡,“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63]34。姜太公又指出,明君賢臣既要贏民以觀天道,又要澤民以應天道,唯有如此才能情為民所系,權(quán)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明君賢臣應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憂百姓之所憂,不能有私心雜念,而應想的是大局,思的是公共,念的是大眾,憂的是社稷,修己以安百姓,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為此,姜太公提出衡量當權(quán)者修齊治平的“大、信、仁、恩、權(quán)、事”這六個標準?!按肆邆洌缓罂梢詾樘煜抡?,即“利、生、徹、安”天下,反之則“害、樂、窮、?!碧煜隆!袄?、生、徹、安”天下即是惠民,“害、樂、窮、危”天下便是害民[63]39。

      其次,以民為本,施惠于民?!盎菔┯诿?,必無憂財;民如牛馬,數(shù)餒食之,從而愛之。”[63]40姜太公主張“惠民”,“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之國富倉府”[22]272。“存養(yǎng)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63]16–17“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盵63]18也就是說,國君要保護民眾的物質(zhì)利益,保障民眾基本生活需求,仁愛施于民眾,與民同甘共苦、同憂同樂、同好同惡,不誤農(nóng)時,不奪其利,不使百姓失業(yè)。此外,還要薄賦斂、少市稅,各級官吏廉潔從政。

      最后,保護百姓的生命。姜太公認為,為政者要做到“生而無殺”,不懲罰無罪之人,“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要愛民如子,如兄弟子侄,“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63]18。

      姜太公把重民、愛民、惠民、利民、養(yǎng)民看成國家成敗興衰、生死存亡的根本,“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63]15。只有養(yǎng)民愛民,執(zhí)政為民,以政利民,與民同樂,國君才能收民心,保社稷。

      (三)禮法并用,賞罰分明

      姜太公認為明君賢臣,治理國家,管理民眾,必須禮法并重,“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71]331。禮是社會控制的軟手段,具有預警功能;法是社會控制的硬手段,具有強制功能。禮法并用,寬嚴適度,因時制宜,剛?cè)嵯酀卟豢善珡U,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一以貫之”的治國安民之道。姜太公當然深通此道,并在執(zhí)政治國的實踐中加以實施、運用。姜太公論政、治國,重禮治,亦重法治,主張賞罰分明,令行禁止,利國利民,“貴法令之上行。必行則法道通,通則民大利,大利則君德彰”[72]393。國君只有做到“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63]16,才能達到賞有功而罰有罪的目的。姜太公對賞罰的原則和目的做了具體說明:“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貴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聞見,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盵63]30獎賞的目的是勸勉人們向善、求功、進取;懲罰的目的是警示人們?nèi)骸⒏倪^、悔罪。要想做到賞一勸百,罰一儆百,就必須嚴格貫徹執(zhí)行賞信罰必的原則,不論親疏、貴賤、愛憎、好惡,都要一斷于法,同等對待,這樣才能使民眾因?qū)Ψ尚拇婢次凡辉阜阜ǘ靡宰员W园?。所以太公說:“賞在于成民之生,罰在于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盵72]399賞罰的目的在于治國利民。姜太公禮法并用、賞罰分明的治國方略為后世統(tǒng)治者所推崇,剛?cè)嵯酀?、令行禁止的化民之策為后世廣大民眾所敬仰,這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三寶并用,繁榮經(jīng)濟

      只有民眾豐衣足食,才利于教化的推行;只有國富財豐,利施于民,才能“化其民”?!拔籼鉅I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盵20]30“齊地負海、潟鹵,少五谷,而人民寡?!盵62]1323姜太公因地制宜,大興工商,植桑養(yǎng)蠶,得漁鹽之利,改造土壤。姜太公采取“三寶并用”的策略繁榮經(jīng)濟?!按筠r(nóng)、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三寶全,則國安?!盵63]23三寶并重即“自然經(jīng)濟與商品經(jīng)濟相結(jié)合的經(jīng)濟‘體式’”[1]115,是將自然經(jīng)濟與商品經(jīng)濟相結(jié)合的經(jīng)濟政策,在注重植桑養(yǎng)蠶的同時,充分利用境內(nèi)礦藏和漁鹽資源,大力發(fā)展冶煉業(yè)、漁鹽業(yè)等手工業(yè)。“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襁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盵21]3255姜太公利用齊國交通便利并結(jié)合齊地重商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商業(yè),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mào)政策。通過發(fā)展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齊國逐步由經(jīng)濟落后的小國、窮國發(fā)展為國富民強的東方大國。

      六、“兵家鼻祖,百代宗師”的武圣人形象

      姜太公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經(jīng)天緯地,大智大勇。“太公為千古兵家之主,其所以用于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定?!盵23]434他的超人才智、輝煌業(yè)績?yōu)楹笫浪Q頌,人們將他譽為“兵學鼻祖”“百代宗師”?!疤懈福酝踔o。漁獵以歸,修德用武。學擅陰陽,韜分龍虎。黃鉞白旄,揮之如塵。伐取商殘,開篤周祜。后世談兵,宗之為祖。”[40]2姜太公以奇計興周滅商,“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quán),皆宗太公為本謀”[21]1478。后世軍事家都把他視為千古圣賢、“武圣之祖”,這確立了其武圣人地位。

      (一)文伐為上,不戰(zhàn)而勝

      “故圣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73]260姜太公深知,用兵作戰(zhàn)的意義和目的在于止暴行義,為了達到目的,就要講究韜略,不能單靠武力消滅敵人,清除暴行。真正的智者,其用兵之略在于運用智慧、謀略,以謀取勝,不戰(zhàn)而勝。姜太公十分重視“文伐”,即“以文事”而非用軍事手段和戰(zhàn)爭武力討伐、征服、戰(zhàn)勝敵人,并歸納提出十二種“文伐”的方法[63]37–38。“文伐”的旨意是采取各種方法,利用敵人的內(nèi)部矛盾,收買、賄賂、分化、瓦解、離間、麻痹、削弱敵人,轉(zhuǎn)化敵我情勢,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敵的態(tài)勢,然后不戰(zhàn)而勝之,或以最小的代價戰(zhàn)而勝之,最終取而代之。只有將“文伐”與“武攻”結(jié)合起來,方能達到戰(zhàn)勝敵人的戰(zhàn)略目的。

      (二)知己知彼,克敵制勝

      姜太公深知,戰(zhàn)爭是敵我之間的生死較量,知己知彼方可百戰(zhàn)不殆。他認為知己容易知彼難,只有完全掌握敵人的兵力部署、將士優(yōu)劣、武器裝備等軍情,才能真正做到“知其心、知其怠、知其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63]81。首先,在充分了解對手的基礎(chǔ)上周密謀劃,合理應對,適時出擊,方有取勝的可能;其次,要從敵軍士氣、戰(zhàn)陣治亂、軍紀嚴弛、行動遲速等因素來正確判斷敵我之間的差距,通過這些差距就可以預見戰(zhàn)爭的勝負?!皠儇撝鳎裣纫?。明將察之,其敗在人……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盵63]60“古之善戰(zhàn)者……不知戰(zhàn)攻之策,不可以語敵;不能分移,不可以語奇;不通治亂,不可以語變。”[63]55–56

      (三)抓住戰(zhàn)機,最忌狐疑

      戰(zhàn)爭是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抗和智勇競賽。只有見機而動、抓住戰(zhàn)機的智勇雙全者,才能克敵制勝,所向披靡?!秴问洗呵铩贰百F因篇”記載,先是武王讓人在殷商打探政局和社會狀況,然后太公根據(jù)探子三次不同的匯報分析殷商動亂的程度,并選出三百兵車和三千虎賁討伐殷商,結(jié)果大獲全勝[38]933。姜太公力主隱蔽作戰(zhàn)意圖,不被敵人所制,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等待時機,伺機而動;戰(zhàn)機一到,毫不猶豫,迅速出擊?!吧茟?zhàn)者不待張軍,善除患者善理于未生,善勝敵者勝于無形,上戰(zhàn)無與戰(zhàn)。故爭勝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善戰(zhàn)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失利后時,反受其殃?!盵63]54

      (四)兵不厭詐,誘敵制勝

      如何在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是決戰(zhàn)雙方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由于戰(zhàn)爭的“詭詐性、多端性、多變性、無常性”不可避免,所以軍事斗爭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反常性等特征。決戰(zhàn)一方有時需要蓄意制造假象,欺騙敵人,誘敵上當,為我所敗,即“兵不厭詐”。清代周之標認為姜子牙是“陰謀之祖”,“胸中出奇運變”[74]480。姜太公施行詭詐誘敵取勝的策略、戰(zhàn)法主要是:其一,制造假象,聲東擊西;其二,擊其不意,攻其不備;其三,做好準備,疾戰(zhàn)突戰(zhàn);其四,妄張詐誘,熒惑敵將;其五,施行詐術(shù),瓦解敵軍;其六,運用奇兵,出奇制勝[75]24–25。此外,“奇正分合”出奇制勝法、“人神并用,勝敵無窮”克敵制勝法、“注重選將,教兵習戰(zhàn)”克敵制勝法、“寓兵于農(nóng),富國強兵”克敵制勝法、“各個兵種,相得益彰”克敵制勝法,“天時地利,人和者勝”克敵制勝法等諸多克敵制勝法[59]182–237,無不彰顯了姜太公作為“兵家鼻祖,百代宗師”的武圣人形象。

      七、“歷代封賞,立廟配享”的武成王形象

      如果說孔子是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那么姜太公就是謀略文化的代表人物。對于姜太公的傳奇經(jīng)歷和豐功偉績,歷代王朝銘封其功,唐代以后至明代以前,姜太公更是以“武成王形象”展現(xiàn)于中國歷史文化的舞臺上。

      (一)周人銘于金石,歌功頌德

      姜太公佐文、武滅商興周,立了首功,故周人銘其豐功偉績于金石。“周廟金人,緘口書背。銘之以慎言,亦所以勸進人主。勖于令德者也。昔召公作誥,先王賜朕鼎出于武當曾水;呂尚作周太師而封于齊,其功銘于昆吾之冶?!盵76]173–174“乃召昆吾,冶而銘之金版,藏府而朔之?!盵77]31“呂望銘功于昆吾,仲山鏤績于庸器,計功之義也?!盵78]69這些都說明,由于在興周滅商的過程中姜太公居功至偉,封于齊國,故“言時計功”而銘于金版,永垂其功德。在周代之后的歷代王朝,凡是治國安邦、文武兼?zhèn)涠凶鳛榈木?,都尊崇太公的治國安民之道、用兵御敵之略,稱頌、效法太公的謀略,并銘封太公的功德,以為世法。

      (二)唐代立廟封王,十哲配享

      唐太宗年間,“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79]379。唐玄宗于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客、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fā)日引辭于朝。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天寶六載,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79]377。唐肅宗于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像坐待”[79]377。由上可知,從玄宗開元十九年始立太公廟,到肅宗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79]377,“追封太公望為武成王”,追封太公德業(yè)功績的活動在逐步升級。“詔諸州武舉人上省,先謁太公廟”“祭典與文宣王比”,并以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列于左,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列于右。以孔子為“文宣王”,為文圣人享受祭典;以姜太公為“武成王”,為武圣人享受與孔子同樣規(guī)格的祭典,并以張良等十位歷代名將為十哲配享。唐德宗建中三年,顏真卿奏:“冶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諸侯之數(shù),樂奏軒縣?!盵79]377顏真卿奏疏祭武成王太公之禮,配享者也由原來的十人增加為六十四人。唐代禮制規(guī)定,祭祀姜太公,選派上將軍為奉獻官分春、秋兩次祭典,與祭孔子禮儀相同。而且,其規(guī)格以吉禮中祀祭之。吉禮“中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贈太子”[80]3857。至此,太公位列王侯,地位極高。唐朝的武廟祭祀將民間個人對太公的崇拜上升到國家崇拜,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軍功的宣揚和崇拜,“是尚武信仰的強烈表現(xiàn),又對當朝軍功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以彰顯開疆拓土、鎮(zhèn)反平叛的國家意志和抱負,引導了崇尚武功的社會潮流”[81]。

      到了唐代后期,政事日非,叛軍四起,割據(jù)已立,綱常大亂。于是,統(tǒng)治者把亂臣賊子犯上作亂、不循倫理的罪名歸因于追封太公,并要取消太公的封號,使廟享降格,而貶損太公。又因“兵革未靖”,不敢對太公貶損太甚,怕有違“右武以起忠烈”和“文、武并宗”的傳統(tǒng)[59]437??傊牡匚挥商瞥跖沆肷仙絾为毩R祭祀,再至后來禮儀規(guī)格與文廟同等,姜太公武廟的地位在唐代達到頂峰。期間雖有反復,但人們對其崇拜的熱度不減。

      (三)宋代追謚立廟,設立武學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宋真宗“幸曲阜縣,謁文宣王廟”,祭祀孔子,“加謚孔子曰玄圣文宣王”,“追謚齊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廟”[82]139,以昭其功德。宋仁宗慶歷三年五月,置武學于武成王太公廟。宋神宗熙寧五年五月,神宗詔令在武成王廟側(cè)設立武學,體制模式、禮儀制度、教學管理等,與太學相同。宋代出于國家政治治理需要而對姜太公的追謚,既是對唐代“文武并重”傳統(tǒng)的繼承,又是對“崇文抑武”傳統(tǒng)的修正。

      (四)元代保留封號,行三獻禮

      到了元朝,姜太公武成王的封號、祭禮依然保留?!拔涑赏?,立廟于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每歲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犧樽、象樽、籩、豆、俎、爵,樞密院遣官,行三獻禮?!盵83]1903盡管不及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83]1075的規(guī)格高,但姜太公畢竟還享受武成王封號和祭禮。元朝統(tǒng)治者是游牧民族,不重視中原文化但尚武,祭祀姜太公有利于推崇武學,可以提高民族的戰(zhàn)斗力。

      (五)明代除號罷廟,以關(guān)代姜

      到了明代,太公的武成王封號被朱元璋廢掉。明洪武二十年,禮部呈請建立武學,用武舉,仍祭祝武成王廟,但被朱元璋以“文武一途”為由“去武成王號”?!疤?,周之臣封諸侯,若以王祀之,則與周天子并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至于立武學、用武舉,是析文武為二途,自輕天下無全才矣。”[84]1534“太公但以祀帝王廟,去武成王號,罷其舊廟?!盵85]1016–1017這種“文事武備,統(tǒng)歸于一”,實際是消武歸文。“因勛衛(wèi)子弟不得已而立武學,仍宜以孔子為先師,如前代國學祀周公,唐開元改為孔子。周公尚不祀于學,而況太公乎?”[85]1018由于明太祖廢武學,不用武舉,去太公“武成王號,罷其舊廟”,故到了成化五年,掌武學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閻錫“乞敕所司改為文廟”[85]1018。朱元璋不但廢止太公廟,甚至還以關(guān)公替代姜子牙的“武神”地位。軍隊武神崇拜的必要性使得具有忠義性格的關(guān)羽“填補了國家武神信仰的空白”,進而“達到了朱元璋教化天下臣民忠于君主的目的”[86]。從政治上來說,關(guān)羽的忠義仁勇更適合統(tǒng)治者對臣子的要求;從信仰上來說,關(guān)羽不僅被道家奉為神仙,還被奉為儒家的武圣人,所以萬歷四十二年武廟正式易主為關(guān)羽?!瓣P(guān)羽神話的出現(xiàn),使姜太公的神話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變得黯然失色?!盵14]62從儒家正統(tǒng)思想來看,姜太公曾為殷臣而助周滅殷,有不忠不孝的嫌疑,與儒家的價值取向相違背,較關(guān)羽的義薄云天則稍遜之。隨著明代社會控制力度的空前加大,因不能滿足禁錮民眾思想意識的政治需求,姜太公不再是“綱常名教”的典型。

      八、“斬將封神,眾神回避”的神上神形象

      雖然明代統(tǒng)治者取消了武成王的封號,但基層民眾卻賦予了姜太公驅(qū)邪避鬼的能力,將其視為保護神。從宋元時期開始,民間文學便對姜太公形象進行層層累加,從“江湖術(shù)士”的形象,到“甘守淡苦、以仁義之風化諸樵牧的處士”形象[87]81,再到“傳聞于說詞者之口”[88]1401的斬將封神形象。至此,姜太公的形象已經(jīng)遠離了歷史真實,轉(zhuǎn)變?yōu)樯裨捜宋?。民間傳說“是架通歷史與文學的橋梁”[89]31。伴隨著《封神演義》的橫空出世,姜太公的形象被進一步巫師化、神仙化、道士化和儒士化,并在民間不斷流轉(zhuǎn),影響日益深廣。姜太公滅商興周依靠法寶法術(shù)和各路神仙的下界幫忙,因而他也由以前的“武成王”一躍而成為“神上神”,神采奕奕地走上歷史文化舞臺。

      (一)玉虛門人,代理封神

      在《封神演義》中,鴻鈞道人一道傳三友,即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而姜太公是昆侖山玉虛宮闡教教主元始天尊的弟子,在闡教門下學道40年。作為闡教弟子,姜太公善觀天象,精于占卜,擅長排兵布陣,能驅(qū)使神鬼。元始天尊說:“只因五事相湊,故命子牙下山。一則成湯氣數(shù)已盡;二則西岐真主降臨;三則吾闡教犯了殺戒;四則姜子牙該享西地福祿,身膺將相之權(quán):五則與玉虛宮代理封神?!盵48]353姜太公奉師命下山,過起凡人世俗化的生活,隱于磻溪,在渭水邊垂釣,日誦《黃庭》,悟道修真,守時待命。因為姜太公是要完成斬將封神歷史使命的[48]141,所以可以說他是闡教委派下山執(zhí)行封神任務的特使。

      (二)法寶護身,大敗商軍

      元始天尊送姜太公四不相、“打神鞭”和杏黃旗三件法寶護體,并向他保證:“事到危急之處,自有高人相輔。”[48]337在伐紂的戰(zhàn)爭中,姜太公攻城破陣時闡教提供人手,斗法斗陣時闡教提供法器,無論伐紂途中遭遇任何困難皆有闡教仙人源源不斷地前來相助,最后會合八百諸侯進軍朝歌,迫使紂王于摘星樓自焚,武王即天子位,姜子牙領(lǐng)元始誥敕,在封神臺封神,武王封七十二諸侯。姜太公封神的故事傳說充分體現(xiàn)了基層民眾對社會公正的渴望和對生活安定的向往。

      (三)太公在此,眾神回避

      傳說姜太公封神時,神位已滿,忘了封自己,但因其擁有打神鞭,所以他成了神上神。于是,基層民眾請其護宅,或在墻上貼上“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標語以令百鬼聞風喪膽[90]231;或在磚上刻著“文斗星在此”以鎮(zhèn)兇壓邪[91]179,傳說這樣做就會逢兇化吉,遇難成祥,平安無事,大吉大利?!霸谥袊f社會里面,占著它確乎不拔的支配地位。‘姜太公在此,諸神回避’的紙條兒,到處都可以碰見。”[92]58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因有奇異能力為民間廣為信奉,被基層民眾尊為“光明之神”,成為神上之神,這是其業(yè)績所致,亦是基層民眾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皻v史人物傳說中滲透著民眾的文化心理,包括對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審美情趣以及風俗習慣的認知?!盵93]55民眾把個人愿景傾注到姜太公身上,因其韜略無疆、超然物外而奉其為天樞上相;因“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而把他尊為神上神;因他能制服任何鬼魅邪祟而把他敬為保護神;因“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而把他作為平安神,避兇擋煞,由此人們獲得了心理上的慰藉?!皬姆饨ǖ弁醯綇V大民眾,從正史記載到民間傳說,從神道宗教到世俗生活,都崇敬太公、企求太公、呼喚太公,以求保佑自己,免遭禍患,降福降祥?!盵59]483

      九、“動心忍性,自強不息”的勵志者形象

      姜太公老當益壯、大器晚成、百折不撓,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動心忍性,自強不息”的勵志者形象。“昔師尚父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94]1053姜太公早年的失意潦倒與晚年的風光無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其經(jīng)歷讓后世懷才不遇、潦倒落魄的失意文人尋求到了心靈的慰藉,使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呂望使老者奮,項托使嬰兒矜,以類相慕?!盵52]425

      (一)身處逆境,動心忍性

      姜太公的勵志故事可以給身處逆境的人們心靈的慰藉。姜太公在年老仍一事無成、生活窮困潦倒、妻子嫌棄離開的情況下,并不愁眉苦臉、捶胸頓足、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依舊云淡風輕,以巨大的毅力和胸懷磨煉心性,探求豁達平和、淡泊寧靜、天人合一的境界。對此,世人頗有感慨?!拔羧仗贯?,張良拾履在圯橋。為人受得苦中苦,脫去了襤衫換紫袍?!盵95]249“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盵96]137“姜太公能忍把魚釣,到了八十保周朝?!盵97]248太公身處逆境而不自暴自棄,屢遭困厄而不自貶自損,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老而彌堅,博學篤志,大器晚成,終成大業(yè),堪稱千古勵志楷模,故后世人立身處世都以太公為法。

      (二)慘遭見逐,自我激勵

      姜太公出身寒微,又娶悍婦,被逐出家門,漂泊在外,屠牛朝歌,賣食孟津,生活坎坷,屢遭困厄,懷才不遇,但他懷有“屠國”之志,救民之心,所以他自強不息,孜孜以求,探索真知。他在困境中仍不忘自我提升,為自己日后奮發(fā)有為奠定基礎(chǔ)。歲月的磨煉使他老而彌堅,年輪的更迭使他睿智通達,面對艱難困苦泰然處之,將非議作為成功的“佐料”,受挫折而志更堅,處困境而愈發(fā)憤,“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35]78。姜太公年過七十而棄殷,毅然西去渭濱垂釣,待遇明主,以求治國興邦;八十飛熊鷹揚,傾商伐紂,立周八百,建立偉業(yè),實現(xiàn)宏圖。姜太公的經(jīng)歷,給人們以學習的榜樣、做人的楷模、建功的典范。

      (三)自強不息,等待機遇

      姜太公雖然“有其才不遇其時”,不為暴君所用,又為老婦所逐,但是他懷有“治天下有余智”的雄才大略,一直為了自己的理想奮發(fā)進取,自強不息,等待機遇,“雖窮不處亡國之勢,雖貧不受污君之祿。是以太公年七十而不自達”[22]706。姜太公早年出身低微,屢遭困厄,但時刻不忘自我提升,面對失意落魄選擇自強不息,真正完成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98]268的飛躍。幾千年來,姜太公勵志者的形象成為無數(shù)讀書人爭相效仿的楷模,給現(xiàn)實生活中失意的人們提供心理慰藉,使他們重燃昂揚的斗志。“歸根到底對姜太公的崇拜,尤其是對姜太公遇文王的種種贊嘆,只是從側(cè)面表達了古代中國讀書人對賢明君主的期待?!盵90]235

      十、“福壽綿長,五福得享”的長壽星形象

      在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歷程中,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下至田夫野老、蠶婦村翁,人人都希望長命百歲,乃至長生不老?!叭碎g樂事有多般,算此樂、人間第一?!盵99]4052健康長壽是傳統(tǒng)社會所崇尚的生命理想和幸福觀。聞一多曾說,“在人類支配環(huán)境的技術(shù)尚未成熟時,一個人不死于非命,便是大幸”,“那時的人只求緩死,求正死,不做任何非分之想”[100]153?!渡袝?洪范》提出人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101]403。姜太公福壽綿長,五福得享,是典型的長壽星形象?!疤昶呤琅S诔枋?,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于齊”[102]243,關(guān)于姜太公的歲壽,有102歲[103]31、113歲[54]307、129歲[1]49和139歲[104]10四種說法。人生七十古來稀,姜太公卻是“人生七十剛開始”,他“八十才通明圣主,方立周朝八百年”[48]173,“渭水溪頭一釣竿,鬢霜皎皎兩云皤”[48]317。他得享高壽,大器晚成,“使僅賦以中壽,不有東海西伯以發(fā)其光,則朝歌之屠夫,磻溪之釣叟已爾”[23]556。所以,姜太公的長壽令無數(shù)文人墨客艷羨不已,“愿此生,長似釣璜公”[105]231。

      (一)老來吉祥,福壽綿長

      “中國人不看重亦不相信有另外一個天國,因此中國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這個世界上。中國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這個世界上。”[106]18古人為他人賀壽之時,常常以姜太公為“老來吉祥,福壽綿長”的典范。姜太公在中國詩詞史上是作為長壽星的意象呈現(xiàn)的,以此祝福親友故舊福壽綿長,老來吉祥,萬事如意。例如:“彩衣更著,功名富貴,直過太公以上。”[44]1487“似太公出將,衛(wèi)公入相,為蒼生起?!盵44]1178“磊落蟠溪感遇,迢遞彭箋歲月,遠到漆園椿。用舍關(guān)時運,一片老臣心?!盵44]1805“師尚父年渾未艾,中書令考猶為少??串嬇?、歲歲浴曾玄,添懷抱?!盵107]81“更十歲、太公方出將。又十歲、武公才入相。留盛事,看明年。直須腰下添金印,莫教頭上欠貂蟬。向人間,長富貴,地行仙?!盵108]450

      (二)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盵25]298很多詩詞都把姜太公作為“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的形象來歌詠?!拔粲邪最^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盵44]3085“呂叟年八十,皤然持釣鉤。意在靜天下,豈唯食營丘?!盵44]2401“呂望豈嫌垂釣老,西施不恨浣紗貧。坐為羽獵車中相,飛作君王掌上身?!盵44]5269“呂望甘羅道已彰,只憑時數(shù)為門張。世途必竟皆應定,人事都來不在忙?!盵44]4956“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盵109]389“白發(fā)蒼蒼釣渭濱,宅心非是為金麟。絲綸昔日長多少,牽制周家八百春。”[4]310“磻溪老子雪眉須,肘后有丹書。被西伯載歸,營丘茅土,牧野檀車?!盵99]724“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壽觴五福,太公須遇文獵?!盵99]4529“玉璜釣得鬢絲絲,又是飛熊應兆時,四海仰瞻天下老,兩朝匡濟圣人師?!盵110]389“東海老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盵111]185“避世尋常甘釣渭,向年八十獨興周。”[4]325“水秀山青別有天,太公白發(fā)釣溪邊。當年總不蒙周聘,猶作老來世外仙?!盵4]337“皓首蒼顏一釣翁,磻溪石上老英雄。”[4]320“八十垂垂直釣翁,鷹揚輕肯奮秋風。白頭清渭無窮意,誰遣飛熊入夢中?!盵4]320“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釣。當時未入非熊兆,幾向斜陽嘆白頭?!盵44]4807這些詩詞都稱贊姜太公的富貴康寧與好德善終,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對富貴、平安、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總之,姜太公“出將入相千秋業(yè),伐罪吊民萬古功”[48]933,他雄才大略,“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shù)足以謀廟勝”[112]32。他的傳奇經(jīng)歷和豐功偉績使其以落魄者、隱逸者、軍事家、政治家、勵志者、武成王、神上神、武圣人、長壽星等多種文化形象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舞臺上。眾多文化形象猶如群星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閃耀千古。姜太公的“民本仁政論”“官吏廉明論”“禮法并重論”“文武兼?zhèn)湔摗薄皯?zhàn)爭運籌論”“將帥素質(zhì)論”等在當代社會仍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1] 劉斌,徐樹梓.姜太公本傳[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2] 姜國柱.姜太公評傳[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

      [3] 韓玉德.姜太公[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

      [4] 劉斌.齊魯諸子名家志:姜太公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5] 房立中.姜太公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

      [6] 普穎華.姜太公兵法[M].沈陽:遼沈書社,1993.

      [7] 宇光,群玉.姜太公直鉤釣天下:姜太公兵法韜略[M].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8] 吉文明.姜太公釣術(shù)72[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4.

      [9] 李天道.由姜太公兵法看善謀機變的智慧[M].臺北:華文網(wǎng)股份有限公司,2001.

      [10] 曹岡.姜太公韜略全書[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11] 萬晴川.古代通俗小說中軍師形象的巫師化傾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2–26.

      [12] 李秀萍,李亦輝.姜子牙形象淺說[J].成人教育,2009(7):89–90.

      [13] 楊博.先秦經(jīng)傳所見齊太公形象演變考[J].華夏文化,2011(1):40–42.

      [14] 仝晰綱.宗教行為與姜太公神話的文化積淀[J].遼寧大學學報,1999(5):60–63.

      [15] 劉彥彥.歷史?政治?文學:姜子牙形象的演變與文化內(nèi)涵[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00–106.

      [16] 華陸綜.尉繚子注譯[M].北京:中華書局,1979:31.

      [17] 馬骕.繹史[M].濟南:齊魯書社,2001:200.

      [18] 薛安勤.孔子集語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426.

      [19] 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0] 桓寬.鹽鐵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2] 王瑛,王天海.說苑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23] 朱舜水.朱舜水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4] 趙蕤.長短經(jīng)[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30.

      [25]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 劉向.楚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5.

      [27] 褚人獲.堅瓠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72.

      [28] 許全勝.太公望考[M]//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考古學研究(六).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16.

      [29] 李雁,秦元,楊峰.新編高等中國語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50.

      [30] 王楙.宋元筆記叢書:野客叢書[M].鄭明,王義耀,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15–416.

      [31] 陳耀文.天中記:第19卷[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844.

      [32] 鄢化志.“馬前潑水”考:《漁樵記》本事索隱[J].戲曲藝術(shù),2001(1):50–58.

      [33] 炎繼明.中國古典詩歌與中醫(yī)藥文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316.

      [34] 孫武.孫子兵法[M].趙國華,注說.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5] 曾國藩.經(jīng)史百家雜鈔[M].長沙:岳麓書社,2015.

      [36] 孔子.論語[M].張燕嬰,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111.

      [37]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186.

      [38] 呂不韋.呂氏春秋[M].陳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9] 臧勵和.漢魏六朝文[M].司馬朝軍,校訂.武漢:崇文書局,2014:149.

      [40] 黃道周.廣名將傳[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41] 葛洪.抱樸子[M].龐月光,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253.

      [42] 曾國藩.十八家詩鈔[M].長沙:岳麓書社,2015:417.

      [43] 王先謙.駢文類纂[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813.

      [44] 周振甫.唐詩宋詞元曲全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9.

      [45] 王為國.新資治通鑒[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48.

      [46] 蘇軾.蘇軾文集[M].李之亮,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5.

      [47] 佚名.武王伐紂平話[M].南昌:豫章出版社,1981:46.

      [48] 許仲琳.封神演義[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

      [49] 李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466–467.

      [50] 馮敏.姜太公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85.

      [51]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M].凌霄,注.武漢:崇文書局,2015:134.

      [52] 劉安.淮南子[M].陳廣忠,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3] 吳如嵩,王顯臣.李衛(wèi)公問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4.

      [54] 衛(wèi)紹生.中華姜姓源流與太公文化研究[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

      [55] 韓嬰.韓詩外傳[M].魏達純,譯注.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56] 李贄.史綱評要[M].北京:中華書局,1974:24.

      [57] 王充.論衡[M].黃暉,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826–827.

      [58]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M]//新編諸子集成.鐘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219.

      [59] 姜國柱.姜太公大傳[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60] 四書五經(jīng)[M].陳戊國,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14.

      [61] 徐勇.兵家始祖謀略化身:試論姜太公的軍事思想和指揮才能[J].社會科學輯刊,1997(3):119–122.

      [62]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3] 姜子牙.六韜三略[M].唐書文,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4] 宮芳.先秦齊國的國家管理思想與實踐[D].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24.

      [65] 張良才,修建軍.論姜太公的政治文化觀[G]//徐樹梓.姜太公新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144.

      [66] 馬銀琴.韓非子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308–309.

      [67] 董仲舒.春秋繁露[M].凌曙,注.北京:中華書局,1975:456.

      [68] 李玉潔.齊國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5.

      [69] 劉立志.先秦歌謠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40.

      [70] 焦安南,李建義.姜太公[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13.

      [71] 司馬光.資治通鑒[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331.

      [72] 魏征.群書治要[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73] 孫武,司馬穰苴.圖解武經(jīng)七書[M].合肥:黃山書社,2016:260.

      [74]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匯編[G].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480.

      [75] 姜國柱.武圣姜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1):20–25.

      [76]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73–174.

      [77] 皇甫謐.逸周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1.

      [78] 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9.

      [79] 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0] 周紹良.全唐文新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3857.

      [81] 王鳳翔.唐朝武廟與太公崇拜[J].管子學刊,2014(4):62–67.

      [82] 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83] 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84] 明太祖實錄[M]//明實錄.校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1534.

      [85] 顧炎武.日知錄[M].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86] 朱海濱.國家武神關(guān)羽明初興起考:從姜子牙到關(guān)羽[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11(1):83–91.

      [87] 余邵魚.列國志傳評林[M]//劉世德.古本小說叢刊: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81.

      [88]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1401.

      [89] 柳田國男.傳說論[M].連湘,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31.

      [90] 干春松.神仙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91] 浩渺,白庚勝.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河北?滿城卷[M].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2:179.

      [92] 聶紺弩.聶紺弩雜文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1:58.

      [93] 高梓梅.歷史人物傳說中的民眾文化心理[J].甘肅社會科學,2004(6):55–58.

      [94] 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1053.

      [95] 張德林.京劇藝術(shù)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49.

      [96] 許建峰.漢語的魅力:趣文閱讀[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6:137.

      [97] 連德林.中原民間歌謠[M].鄭州: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檔案局,2009:248.

      [98] 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8.

      [99] 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0] 聞一多.神話與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53.

      [101] 孔穎達.尚書正義[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403.

      [102] 綠凈.古列女傳[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243.

      [103] 陳書儀.姜太公年壽新考[J].管子學刊,2014(2):26–31.

      [104] 劉艷霞.中華文化傳承圖譜:人物卷百壽圖[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11:10.

      [105] 姜特立.姜特立集[M].錢之江,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231.

      [106]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8.

      [107] 劉克莊.后村長短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1.

      [108]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450.

      [109]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寧波,劉麗華,張中良,校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389.

      [110] 霍彥儒.寶雞歷史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99.

      [111] 羅貫中.三國演義[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185.

      [112] 劉劭.人物志[M].劉國建,注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3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Culture: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 of Jiangtaigong's Cultural Image

      KONG Wei

      (Xinxiang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0, China)

      Jiangtaigong is famous for his support of Zhou Dynasty(1046BC-256BC), destroy the Shang Dynasty(1600BC-1046BC) and construction of Qi Dynasty(AD479-502). Jiangtaigong takes the image of a loser in his half life, a hermit of “fishing in Wei shui, waiting for a smart leader”, a strategist of “make Zhou Dynasty prosperous and Shang Dynasty perish”, a wise politician of the state of Qi, a martial saint, a God of other gods, a longevity star, a self-improvement tough guy and other cultural images which appear on the stag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like stars shin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Jiangtaigong; cultural image; change; prosperity of Zhou Dynasty and extinction of Shang Dynasty; feudal rule of Qi Dynasty; the ancestor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2019-08-30

      孔偉(1982―),男,河南新蔡人,講師,博士。

      K221

      A

      1006–5261(2020)01–0118–15

      〔責任編輯 趙賀〕

      猜你喜歡
      姜太公太公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釣魚
      背影
      背影
      漢魏六朝小說中的姜太公故事文獻綜述
      天中學刊(2021年6期)2021-01-06 05:23:05
      外太公
      幽默大師(2019年6期)2019-01-14 10:38:13
      姜太公釣魚
      姜太公釣魚新傳
      我的太公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富裕县| 丹棱县| 子长县| 梅河口市| 木兰县| 吴江市| 响水县| 宁明县| 南通市| 乐平市| 册亨县| 郴州市| 湖南省| 瑞金市| 蛟河市| 临澧县| 开阳县| 思茅市| 云南省| 永昌县| 留坝县| 当雄县| 岑巩县| 夏河县| 乌拉特前旗| 乌兰县| 南充市| 连州市| 三原县| 博白县| 灵宝市| 新安县| 青浦区| 闻喜县| 大埔区| 酒泉市| 龙山县| 临泉县| 香港 | 香港 |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