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hel
經(jīng)常有朋友問我:有很多好的學習方法,也一直想要改變自己,但總是沒辦法堅持下去,怎么辦?
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特征:鐘愛穩(wěn)定,排斥一切不穩(wěn)定。可以說,大腦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試圖把需要費腦子、需要主動思考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轉(zhuǎn)變成無須動腦的“穩(wěn)定狀態(tài)”。前者就叫作“主動加工”,后者就叫作“自動化加工”。
你吃飯、寫字、開車的時候,會需要聚精會神去思考“我該怎么做”嗎?不會的。因為這些動作已經(jīng)儲存進了你的程序記憶里面,成為“自動化加工”,變成了你下意識的一部分。
但是,當我們學習到一個新的東西時,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打破這個“自動化加工”,迫使大腦從“穩(wěn)定狀態(tài)”,再一次進入“不穩(wěn)定狀態(tài)”,從而,我們才能夠把學到的東西,安插進這個我們已經(jīng)熟悉、習慣了的舊模式里面。但這一步是非常艱難的,因為你相當于是在跟大腦的慣性做斗爭。
遇到問題→采取舊行動→解決問題→獲得強化,這就是一個慣性回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舊模式會不斷得到強化,從而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它本質(zhì)上是受大腦的獎賞機制驅(qū)動的,也就是多巴胺—獎賞回路。
而當你想打破這個慣性回路時,就意味著,你要克服大腦多巴胺和獎賞機制的阻力,走上一條反饋更少、更加費力、更不為大腦所偏好的路徑。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學習是反人性的。
本質(zhì)就是這一點。不是說學習的過程很痛苦,而是說:人永遠都是貪圖安逸、趨利避害的,但當你用一個新模式去替代舊模式時,你一定要經(jīng)歷一個不習慣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勸退很多人。
所以,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這樣做才對”“這樣做才有用”,但一直停留在“知道,但就是不去做”的層面,就是因為,你很難打破你的慣性回路。
尤其是,當這個慣性回路并沒有帶給你緊迫的需求,并沒有讓你覺得“舊的思維模式不妥當”時,就造成了一個什么局面呢?動力非常小,而阻力非常大。這也是為什么說:道理都懂,但總是過不好這一生。
那么,什么樣的學習最有效呢?一定是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有了需求,這個時候再去學習,才會更加有效。
為什么?因為當你面臨問題,就意味著原本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不適用了,大腦本來就進入了“不穩(wěn)定狀態(tài)”。這時,它會盡一切努力去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那么,新的路徑對大腦來說,反而是一種“重返穩(wěn)定狀態(tài)”的機會。
在原本的情況下,你需要打破慣性回路,讓大腦經(jīng)歷“穩(wěn)定—不穩(wěn)定—新的穩(wěn)定”的路徑。這個第二環(huán)會給你造成巨大的阻力。而在有需求的模式下,慣性回路本身已經(jīng)被打破了,大腦直接跳過了最困難的第一步,來到“不穩(wěn)定—新的穩(wěn)定”路徑,因而,就會更加事半功倍。
所以,學習效果好的人,通常都是在生活中面臨實際問題的人。比如,有一個棘手的方案不知道怎么做、需要寫一份重要的報告……諸如此類。
這也啟示我們,不要盲目去學習,而是以自己為主:先試著去做一些超出你目前能力范圍的事情,探索一些落在你未知邊界之外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什么問題,產(chǎn)生什么需求,再有針對性地去學習,這樣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摘自L先生說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攝圖網(wǎng)/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