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這是松浦彌太郎內(nèi)容最為有趣、扎實的書之一,也是他最為誠摯、自傳色彩最為濃郁的書之一。松浦彌太郎是著名出版人,暢銷書作家,生活家。他創(chuàng)立了個性二手書店COW BOOKS,曾擔任老牌生活雜志《生活手帖》總編輯。他將“誠實、親切、笑容、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關(guān)注讓心靈豐富的生活方式。著有《最糟也最棒的書店》《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100個基本》、“生活中的巧思與發(fā)現(xiàn)筆記”三部曲等多部作品。
從未想到自己會像今天這樣,從事與書相關(guān)的工作。
我高中時便輟學赴美,回國之后數(shù)年間也一直在美日之間往返穿梭,直至二十歲前半。那時的自己一直很迷惘,不知道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做什么才好……也許到現(xiàn)在我也不知道答案。
高中輟學的理由,如果不回到當初,則很難說清楚自己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無法融入周圍的環(huán)境。說是任性也沒錯,但更接近于一種危機感,覺得待在學校里自己會變得不正常。絕對不是因為早晨不想起床或者貪玩才選擇了輟學。時過境遷,要說明自己當時的心態(tài)很難。
很早開始就是這樣,當我開始為某個目標而努力并漸入佳境時,肯定會遇到大的阻礙,像一堵墻擋住前進的腳步。而且,我無力去翻越或推倒這堵墻,總是備感挫折,一籌莫展。久而久之,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定式。如今回想起來也于事無補,因為當時的我不懂得如何跨越障礙,總是選擇逃避。所以輟學時,連我自己都在想:“啊,又來了。”
從幼時起,我就常常思考“什么是真”,總是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真”。與此同時,也抱有各種疑問:為什么這樣就是正確的?為什么不這樣做就不行呢?超出常人一倍的敏感和感性,讓我渴望求真的心情非常強烈。
然而周遭的環(huán)境讓我漸漸覺得,在學校里無法找到“真正正確”的東西。學校本身就有很多不合理。對于每個人都要上學,我一直抱有不認同感,如此一來,更認為自身所遵從的一切都與真實背道而馳。這種情形,讓我感覺自己無處容身。偶爾,我會向老師請教,希望能解開這些疑惑,但是沒有人能夠告訴我“真”究竟是什么。并不是自我開脫,但看著周圍的反應(yīng),我開始覺得某種正當性以及純粹性限制了我的視野。
高二輟學之后,我依然每天早上離開家,去公園、去圖書館、去電影院。如果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我很怕會被家人以為輟學“不過就是為了成天游手好閑”。因此,我每天都會道一聲“我出去了”,然后出門,盡量在外面不花錢地度過一天。
雖然并沒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也明白既然退了學,就必須自立,于是開始考慮去找工作??墒禽z學經(jīng)歷讓我不具備“選擇”工作的資格,能夠錄用我的只有土木建筑類的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搞建筑拆除,干拆房子的活兒。要用巨大的鐵錘鑿毀墻壁,危險性大,每天都搞得滿身塵土,汗流浹背,但是心情卻很舒暢。這份工作我干得熱火朝天。
當時的日工資是四千日元。不出工的日子就盡情玩樂。學校里的朋友漸漸疏遠了,但開始交到一些社會上的朋友。當時,能稱作朋友的都是二十多歲的人,所以,無論走到哪里我都是年齡最小的那—個。也沒做什么正經(jīng)事,日子過得亂七八糟。會突然一大幫人開車去海邊,或者帶女孩子過夜。但是,為了維持生計必須拼命打零工,對于通常所說的“青春”,我毫無體驗。
有很多不愉快的經(jīng)歷??偸侵蒙碛谏鐣畹讓?,那種環(huán)境終究是很辛苦的。我感覺自己在舔地吃土、仰視上空。打工的日子,因為工作身上很臟,旁人避之不及。
不知道現(xiàn)在還有沒有,當時,早上去高田馬場鐵路旁的公園,就能找到活兒干。叫作“立等工”,只要在那兒等著,就可以被帶到建筑工地去干活,也就是日結(jié)制的臨時工。在那里,只有我是個十幾歲的少年,其他都是成年人。其中有的人似乎沒有戶口,還有的根本不是日本人。我感覺自己接觸到了一個未知的世界。一個人獨自生存下去的冷酷現(xiàn)實,未曾見過的社會底層,這些經(jīng)歷讓我有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嶄新認識,精神方面也因此變得堅強起來。如今,我依舊抗拒從屬或者順服于他人,仍然反對屈服于權(quán)力,這些,或許正是從當時的經(jīng)歷中培養(yǎng)起來的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