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娟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功利性道德觀,從而導致學生在思考和做事中產(chǎn)生自利傾向。為走出功利性道德觀的教學誤區(qū),教師要奠基新生態(tài)倫理觀,回歸德性價值觀,建構新時代道德觀,從而形成正確、統(tǒng)一的道德邏輯,避免不同道德邏輯給學生造成道德選擇的困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功利性道德觀;教學策略
所謂功利性道德觀,是指將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觀點。具體而言,這一道德觀把事物或者事件的正當性建立在對其結果的分析上,將有利的結果作為判斷其正當性的基本依據(jù),從而造成只在乎它們的功用性價值,而非其自身價值的思維方式。綜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存在部分教師陷入功利性道德觀的教學誤區(qū)。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認為有利的,才是好的。如愛護動物和植物的原因是它們對人類的重要性,生活中離不開它們;尊重他人是因為他人為自己提供了勞動產(chǎn)品和服務,對自己有利。二是認為有獎勵的,才要學習。為了激發(fā)學生道德學習的動力,部分教師會采取獎勵性行為,但這種功利性教學手段反而影響了學生的道德思維,削弱了學習動機。三是認為能被認可的,才要去做。如做公益活動、樂于助人等能被他人稱贊、弘揚其精神,從而導致學生只注重行為,忽視內在的動機。
功利性道德觀會導致學生做任何事時都會趨于功利性思考,在道德思維上形成自利傾向。為走出功利性道德觀的誤區(qū),教師要奠基新生態(tài)倫理觀,回歸德性價值觀,建構新時代道德觀,從而形成正確、統(tǒng)一的道德觀。
一、天人合一:奠基新生態(tài)倫理觀
生態(tài)倫理觀是指人類處理自身以及與周圍的生物、大自然等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疤烊撕弦弧笔侵袊鴤鹘y(tǒng)哲學倫理觀。它認為人與自然萬物都是生命現(xiàn)象的一部分,人類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自然和諧相處?,F(xiàn)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倡導“共生共在”“共存共榮”的新生態(tài)倫理觀,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了幫助學生奠基新生態(tài)倫理觀,教師要準確把握新生態(tài)倫理觀的道德邏輯,讓學生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不同空間維次的生物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他們親近自然、感恩自然,與自然中的美好生命共同成長的情感。
(一)共生共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新生態(tài)倫理觀是對人與自然的矛盾進行理性思考的結果。其本質是人類社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協(xié)同發(fā)展,讓共生現(xiàn)象最大化。
要讓學生樹立與自然共生共在的觀點,首先要讓學生克服與大自然的疏離,建立親近感。
以一年級下冊《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為例,教材通過“走,看花看草去”這一板塊,號召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植物的各種生命形態(tài):或艷麗嬌嫩,或高大茂盛,或發(fā)芽開花,或結果死亡。教學中,教師不能將目光停留在那些美麗的、引人注目的植物上,而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容易被忽視或輕視的生命:墻角邊的車前草、水中的浮萍……雖然這些植物渺小、普通甚至丑陋,但它們與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個體,共同生長在自然界中,共同構成了美麗的世界,由此提升了學生與植物的共在感。
該課“愛護花和草”板塊和“我和小樹”副版繪本都是對學生愛護植物的行為進行辨析與引導,如采花、踩草地,給小樹澆水、做支撐、冬季保暖、在樹上掛書包等。其實學生能輕易對這些行為做出判斷,但在闡述理由時也最容易走進功利性道德邏輯的誤區(qū)。如踩草地會被批評、罰款,愛護小樹是為了成材后可以制作家具等。這些想法都是站在植物對人類有用的價值邏輯,而非基于這些花草樹木是與“我們”共在共生的生命。在這種自利傾向下,學生會產(chǎn)生選擇性愛護植物的錯誤思想。因此,教師可創(chuàng)設擬人化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是“花”,是“草”,是“小樹”,體會人類的行為給植物生命帶來的傷害或保護,如:“別踩我(小草),好疼??!”“謝謝你幫我(小樹)穿上冬衣,好溫暖??!”這時,學生明白了,每一種植物都是一個生命,愛護植物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有用,而人和植物是相依相生的,尊重大自然中的各種生命就是愛自然的最好表現(xiàn)。去功利性的道德邏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不同空間維次的生物的關系,形成自覺愛護自然環(huán)境和保護生命的意識,激起對自然、對生命的道德感和責任感。
(二)共存共榮:人類之間的和諧關系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耸亲匀蝗f物中的一部分,人類的道德準則來源于自然,應遵循自然法則。
要讓學生樹立與人類共存共榮的和諧關系,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尊重,不是因為勞動者對我們有用,而是理解他們勞動的辛苦,所以生活離不開他們,要尊重他們,愛惜他們的勞動成果。以四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他們》一課為例,教材通過“離不開他們的勞動”和“他們都是勞動者”這兩個板塊,學生知道不同行業(yè)勞動者的具體勞動內容,以及他們的勞動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系:吃、穿、住、行離不開勞動者提供的服務;各種職業(yè)間相互關聯(lián),缺一不可,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引導學生關注勞動者帶給我們的利益,而要引導學生意識到由于無數(shù)人提供的服務,生活才會如此便利,社會才能有序運轉,不同職業(yè)的勞動者只要堅守崗位、認真負責,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由此讓學生從小樹立職業(yè)平等的觀念和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懂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的關系。
該課“感謝他們的勞動”這一板塊讓學生了解勞動者工作的艱辛,認識到他們的工作雖然平凡,但不簡單,應當尊重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和他們的勞動成果。學生體驗感受勞動者勞動的艱辛,闡述時容易走進功利性道德邏輯的誤區(qū)。如尊重環(huán)衛(wèi)工人是因為沒有他們打掃衛(wèi)生,環(huán)境就臟亂差,影響我們的生活;……這些想法帶有功利性,并不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共存共榮。應引導學生感受到環(huán)衛(wèi)工人值得尊重,是因為他們起早摸黑工作,承擔著一家人的生活,贍養(yǎng)老人,培養(yǎng)孩子;尊重快遞員是因為他們工作踏實認真,任勞任怨。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不是因為他們對我們有好處,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原因應去尊重他們。
二、彰顯德性——回歸德性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價值觀是支撐人類生活的精神支柱,它決定著人類行為的取向,決定著人們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和旨意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對于人類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導引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石中英在《“狼來了”道德故事原型的價值邏輯及其重構》一文中提出,類似“狼來了”這樣的道德故事在中國兒童道德教育中占大多數(shù),其邏輯框架是“通過負面結果來勸誡兒童不采取不道德的行為(撒謊會受到懲罰)”,“通過正面結果鼓勵兒童采取道德的行為(誠實會受到獎勵)”。這一道德邏輯明顯帶有功利性取向,一旦學生沒有因實施不道德行為而利益受損,或沒有因踐行道德行為而受到肯定和尊重,那么道德原則就不會被繼續(xù)遵守。
以三年級下冊《我很誠實》一課為例。教材通過“誠實和說謊”這一板塊,引導學生懂得誠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做人之本。如果教師直接請學生辨析“因忘記做作業(yè)而撒謊”行為,學生容易用“被發(fā)現(xiàn)說謊會受到批評、失去朋友”等觀點來闡述,教師也很容易贊成并表揚學生的這些觀點,注重說謊帶來的損失或誠實帶來的好處,以致走進功利性道德邏輯的誤區(qū)。因此,教材提供了“明山賓賣牛”的故事,旨在引導學生走出功利性道德邏輯的誤區(qū)。有學生認為明山賓太傻了,只要他不主動說,買牛的人也不會知道牛曾經(jīng)生過病,還能賣個好價錢。所以誠實的人吃虧。教師請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最后一致認為,明山賓賣牛時寧可利益受到損失,也要實話實說,這恰恰體現(xiàn)了誠實的高尚與可貴——誠實不是為了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利益,而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和基本道德,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再出示了百年老店胡慶余堂懸掛的“戒欺”牌匾,請學生說說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前來買藥的人看見了會有什么想法。通過思辨,學生懂得了誠實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和處世之道,因為人都愿意和誠實的人交往。這時,再讓學生辨析教材第19頁的案例 “用家長制作的花籃代替自己的作品參賽”,使學生意識到虛榮心也是一種功利心,要做到誠實就要克服虛榮心。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走出功利性道德觀的誤區(qū),必須基于“義務倫理”,摒棄指向欲望滿足的價值邏輯,從理性意志的視角重構道德邏輯,樹立彰顯德性的價值觀。
三、深刻思辨——建構新時代道德觀
道德觀是指對道德的認識和觀點,多是指對全部道德現(xiàn)象的認識和觀點,人們總是站在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特定利益關系的立場上,去觀察和認識各種社會道德。道德觀包含特殊的道德論證,反映的并不只是行為的本身,而是包含著行為的品格和價值。功利主義道德觀是指將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觀點,其道德標準是功利的,如個人利益是唯一現(xiàn)實的利益,社會利益只是一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
例如,某些人把參加公益活動、慈善事業(yè)作為提高知名度、影響力的手段。這種帶有功利性取向的道德邏輯,導致人們的道德觀出現(xiàn)偏差,在認可公益活動的同時,更多關注活動產(chǎn)生的效應,如捐贈數(shù)額、社會反響等,而不是內在動機。因此,要走出功利性道德邏輯的教學誤區(qū),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深刻思辨,建構新時代道德觀。
以五年級上冊《傳統(tǒng)美德? 源遠流長》一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板塊為例,教材通過閱讀角欄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魯女愛國”的故事闡述愛國的含義——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由于這兩則故事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遙遠,教師將材料替換成抗疫英雄鐘南山院士。教師提出了三個問題:“抗疫前線有什么危險?為什么他還要堅持去?現(xiàn)在國家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這是鐘院士奔赴抗疫前線的動力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認為抗疫前線充滿危險,鐘院士以高齡奔赴前線毫無功利心,不是為了自身金錢,更不是為了榮譽,不是為了名氣,他們背負著責任、使命,很純粹地想為國家、為人民戰(zhàn)勝疫情出力。接著,學生又從鐘南山拓展到在一線抗疫的醫(yī)生、護士、警察、社區(qū)干部,建造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為醫(yī)生、患者提供食品和服務的志愿者……在災難面前,大家眾志成城,克服困難,共渡難關。這樣的教學,旨在通過深刻思辨,引導學生認識到個人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繼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重構新時代的道德觀。
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樹人,不能用功利的眼光、功利的思維看待世界,看待生活。因此,教師要通過奠基新生態(tài)倫理觀、回歸德性價值觀、建構新時代道德觀,努力走出道德與法治教學功利性道德觀的誤區(qū),避免不同道德邏輯給學生造成道德選擇的困惑。
參考文獻:
[1]孫彩萍.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道德理性與教學設計[J].中小學德育,2012(2): 8-10.
[2]石中英.“狼來了”道德故事原型的價值邏輯及其重構[J].教育研究,2009(9):17-25.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實驗小學? ?3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