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和同思想

      2020-01-08 08:58:16程有為
      跨世紀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思想

      程有為

      中國古代,“和”與“同”出現(xiàn)較早。在甲骨文中,即有“龢”字?!墩f文》曰:“龢,調(diào)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辈忿o中用作祭名。甲骨文中亦有“同”字,一是祭名,一是“會同”的意思。在《周易》《尚書》和《詩經(jīng)》中,“和”“同”二字已較為常見。如《周易·乾卦·彖》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保?]2《尚書·堯典》言:“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保?]2《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云:“四方猶同,王后惟翰。”[3]188“和”的觀念已經(jīng)出現(xiàn);“同”字多表述“共同”,也有“統(tǒng)一”“齊一”之意。“和”“同”作為兩個對應(yīng)的常用哲學術(shù)語,出現(xiàn)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時代。和,謂可否相濟,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同,謂單一不二,無所差異。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和、同之辨與和同思想。百家爭鳴過程中,儒、道、墨諸家對和、同多有論述,形成和發(fā)展了玄同、太和、中和、和合、和同、大同等思想觀念。墨家倡導(dǎo)“尚同”,儒家則主張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得到秦漢以降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的繼承和發(fā)展,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號召:“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保?]64因此,研究和弘揚中國古代的和同思想,不僅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春秋時期的和同之辨與和同思想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論述了和與同的區(qū)別,從總體上倡導(dǎo)和、同,并將它運用到社會生活,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和同思想。

      (一)和、同之辨

      含有哲學意義的“和、同”之辨,出現(xiàn)于西周、春秋之際。西周末幽王在位時,朝政日非,諸侯叛貳。在周王室擔任司徒的鄭桓公姬友心不自安,遂咨詢于史伯(周太史):“周其弊乎?”史伯作了肯定回答:

      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匿暗昧,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diào)口,剛四支以衛(wèi)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shù)以訓(xùn)百體。出千品,具萬方,計億事,材兆物,收經(jīng)入,行姟極。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經(jīng)入以食兆民,周訓(xùn)而能用之,和樂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異姓,求財于有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wù)和同也。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王將棄是類也而與剸同。天奪之明,欲無弊,得乎?”[5]515-516

      這段話中將五行作為人類創(chuàng)制物品的五種材料,認為事物存在兩個對立面,最早將“和”與“同”聯(lián)系起來。史伯以味道和樂律為例,解釋這兩個概念,明確指出兩者的區(qū)別,繼而提出較為完整的和同思想。史伯在這段話中指出,先王務(wù)“和同”,其具體做法首先是健康身心,即和五味以調(diào)口,和六律以聰耳;其次是“聘后于異姓,求財于有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還要通過生聚教訓(xùn),使百姓“和樂如一”。而周幽王卻反其道而行之,“去和而取同”,遂斷言西周王朝必將衰亡。史伯闡述何謂“和”,何謂“同”,兩者的不同功能,以及“去和取同”的危害。首先解釋什么是“和”,說“以他平他謂之和”,就是以一種事物去平齊另一種事物。接著說“和”的功用,即“和實生物”,和“能豐長而物歸之”;而“同”則是同一種事物的相疊加,只是數(shù)量的增長,不能相濟,不能產(chǎn)生新事物,終究難以為繼,而被拋棄。然后又舉例說“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韋昭注:“和謂可否相濟,同謂同欲?!薄昂汀笨梢园挛锏亩鄻有?,所謂“和而不同”;同時“和”又蘊含著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在可能與因素,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不同的事物互相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萬物,如果事物之上加上相同的事物,不僅不能產(chǎn)生新的事物,而且一切就會變得平淡無奇,沒有生機。史伯結(jié)合陰陽原理,直接從“天道”角度論證了“生”由“和”成的道理。后人稱之為“和生說”。既然和能生物,同無所成,作為統(tǒng)治者就不能“去和而取同”,而應(yīng)該“務(wù)和同”。

      春秋末期齊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十二月,齊景公要到沛地打獵,以弓為信物招虞人(掌山澤之官)陪同,虞人以為不符合制度規(guī)定而拒絕前往。及齊景公打獵返回遄臺,臣屬梁丘據(jù)(子猶)未被召見,卻騎馬疾馳來到行在。此事引發(fā)齊相晏嬰與齊景公的一段談話,再次論及“和”與“同”的區(qū)別:

      公曰:“唯(梁丘)據(jù)與我和夫?!标套訉υ唬骸皳?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韧踔疂逦?,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駬?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1463-1464

      晏嬰這段話又明確指出“和”與“同”的區(qū)別,他以五味、五聲為例說明什么是“和”??傊昂汀备驹谟谑箖煞N對立面相濟,“同”則是單一的東西相疊加?!昂汀庇幸嬗谌说纳硇模巴眲t不可。因此,“同”不可取。晏嬰又將和、同推廣到君臣關(guān)系方面,認為君主的意見當肯定的肯定,當否定的否定,如果不辨是非,隨聲附和,盲目追隨,便是“同”。君上必須心平德和,具有包容萬有、博采眾長的胸懷,臣屬應(yīng)具有君子人格與足夠的智慧,能審時度勢,提出不同意見,供君主參考、采納,這才是真正的“和”;反之,君主說可,大臣也說可;君主說不可,大臣也說不可,朝堂實際上成為一言堂,君主決策的錯誤得不到糾正,這種“同”是要不得的。將不同意見合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統(tǒng)一,這就是和。君臣之間應(yīng)該和而不是同。但是他也主張“上下同”。晏嬰又提倡和平。他說:“寒溫節(jié),節(jié)則刑政平。平則上下和,和則年谷熟。年充眾和而伐之,臣恐罷民弊兵,不成君之意。”[7]內(nèi)篇雜上,第五他認為陰陽二氣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則百姓和樂,國家不可戰(zhàn)勝。所謂平就是無過無不及,和就是折中調(diào)和。

      (二)和同思想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僅理清了和、同的區(qū)別和各自的功能,而且將和、同思想用于社會政治、軍事、民族關(guān)系、上下關(guān)系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一些新觀念。

      一是兼聽謀眾,寬猛相濟。子產(chǎn)曾擔任鄭國執(zhí)政,他發(fā)揚民主,將“國小而逼,族大寵多”的鄭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鄭國人有游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的習慣,然明對子產(chǎn)說:“毀鄉(xiāng)校,如何?”子產(chǎn)說:“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保?]1164子產(chǎn)認為,國人發(fā)表不同意見是對政事的針砭,對統(tǒng)治者而言是治病的良藥。統(tǒng)治者只能忠善以損怨,而不能作威以防怨,對不同的政治見解應(yīng)予以宣導(dǎo),社會才會和諧安定??鬃訉ψ赢a(chǎn)此舉予以充分肯定,稱子產(chǎn)為“仁”人,又說:“天下有道,則庶人議?!保?]250

      子產(chǎn)為政謀劃于眾,擇能而使,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發(fā)揚民主,使內(nèi)部關(guān)系和諧協(xié)調(diào),形成合力,堪稱“和”的典范。子產(chǎn)在彌留之際對子大叔說:“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6]1467子產(chǎn)認為:為政有寬、猛之分,行猛政易,行寬政難。有德者方能以寬服民,其次是猛。這一“寬猛相濟”的政治觀念既是禮制傳統(tǒng)的最高理想,也是從歷史實踐中抽象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在政治實踐中如何處理德與刑、寬與猛的關(guān)系,子產(chǎn)在理論上強調(diào)以自然為法,在實踐上主張以民為本??鬃訉ψ赢a(chǎn)予以高度評價,指出: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政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只有寬、猛相濟,以求中允,政治才能平和。這就是“中和”之道,即中正平和之道。“中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早在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劉康公曾對周王說:“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時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5]76主張統(tǒng)治者寬肅宣惠。

      二是上下和同,戰(zhàn)則能勝。春秋時人認為,在軍事上也需要和同,而內(nèi)部和同是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晉國出兵伐鄭,楚共王親自率軍救鄭。楚軍經(jīng)過申地,司馬子反向年老致仕的申叔時咨詢此戰(zhàn)的前景:

      曰:“師其何如?”對曰:“德、刑、詳、義、禮、信,戰(zhàn)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詳以事神,義以建利,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節(jié),時順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無不具,各知其極。故詩曰:‘立我烝民,莫非爾極?!且陨窠抵?,時無災(zāi)害,民生敦龐,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zhàn)之所由克也。”[6]747-748

      申叔時以為,戰(zhàn)爭的勝利依靠的是德、刑、詳、義、禮、信。除天時、地利外,更需要“人和”,即“上下和睦”。具體而言,就是“民生敦龐,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國家內(nèi)部上下和同,民眾愿意盡力效死,才能戰(zhàn)無不克。而楚國當時并不具備這些條件,必敗。后來的戰(zhàn)事發(fā)展證實了申叔時的預(yù)言。

      三是和睦邦國,以至戎狄。東周王室重視親和邦國,朝廷“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9]259。諸國在處理與異族政權(quán)之間的關(guān)系時,也主張和戎狄,以求互利。春秋時期,立國河?xùn)|(今山西南部)的晉國處于戎狄的包圍之中,如何處理民族關(guān)系,成為晉國的一個重要課題。晉悼公四年(公元前569年),山戎無終的君主嘉父派使臣孟樂前往晉國,通過其大夫魏絳向悼公獻虎豹之皮,請求晉國與諸戎和好。晉悼公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蔽航{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言不可再啟戰(zhàn)端:

      (悼)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魏絳)對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穡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鑒于后羿,而用德度,遠至邇安,五也。君其圖之!”公悅,使魏絳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6]818

      晉悼公采納魏絳的建議,外和戎狄,內(nèi)修民事,終使晉國復(fù)霸諸侯。

      四是人際關(guān)系,和睦同心。周代官制規(guī)定:“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協(xié)理陰陽?!薄白诓瓢疃Y,治神人,和上下。”[2]199,120朝廷立三公,其職責是治理國政,使自然環(huán)境協(xié)和。宗伯之職,就是要上下和同。統(tǒng)治者也要和國民。《尚書》中說:“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后迷民?!保?]157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保?]248行為的和同就是彼此和諧,相互協(xié)和。總之,只要上下和同,做到“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5]232,就不患國小民少。

      五是禮以和貴,以禮節(jié)和。和同也用于禮儀。周定王召士季,曰:“服物昭庸,彩飾顯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順,容貌有崇,威儀有則,五味實氣,五色精心,五聲昭德,五義紀宜,飲食可饗,和同可觀,財用可嘉,則順而德建?!币院屯瑸樘幚砀鞣N關(guān)系的準則。韋昭注“和同”曰:“以可去否曰和,一心不二曰同。和同之道行,而德義可觀也?!保?]65,66孔子弟子有若曾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行也?!保?]12禮的作用應(yīng)該在矛盾調(diào)和中表現(xiàn)出來。光是調(diào)和不行,還要用禮對于調(diào)和加以節(jié)制。

      六是和為美德,和而不同。春秋時人認為,君子應(yīng)該具備知、仁、圣、義、忠、和“六德”?!吨芏Y》曰:“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9]156將“和”“睦”作為不可或缺的美德善行?;莶唬骸拔釃L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nèi)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鈨?nèi)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恭,供養(yǎng)三德為善。”[6]1352“和”作為一種美德與“忠”密切相關(guān),對內(nèi)對外都要“和”。至春秋末期,孔子又在君子與小人的德行差異方面談及和與同,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笨鬃又鲝垺昂投煌?,既“群而不黨”,又要“和而不流”。揭示出“和”的本質(zhì)在于統(tǒng)一和協(xié)調(diào)體內(nèi)多種因素的差異,而“同”則意味著事物的簡單重復(fù)相加,或者無原則的復(fù)合與統(tǒng)一,缺乏不同主體之間的交感共識??鬃印昂汀钡挠^念意味著主體在面對差異與沖突時的一種理性而自覺的選擇,“和”是在主體理性抉擇的前提下達致的一種符合目的的理想狀態(tài)。

      二、戰(zhàn)國時期的和同思想

      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由于各家依據(jù)的學術(shù)元典都是《周易》《尚書》《詩經(jīng)》以及《左傳》《儀禮》等書,其思想是對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學術(shù)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因而也有許多相同之處。戰(zhàn)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以及雜家對和、同思想多有闡述,唯有法家罕有論及,各家的論述多帶有自己學派的特點。

      一是道家的“和光同塵”。老子對和、同的論述,涉及自然、家族倫理、處世態(tài)度等方面?!独献印氛撌鋈f物生成時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0]175認為事物存在著其對立面,如:“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0]10以“和”為發(fā)于自然與自然之聲的表征。論及家庭倫理關(guān)系,說:“六親不和,有孝慈?!保?0]72言嬰兒“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10]222,224。老子既強調(diào)“知和曰?!?,又強調(diào)“以中為常”。《老子》第五十六章言:“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保?0]228“和”即“平”,有掩抑之意;“同”謂齊等而與之不異?!昂凸馔瑝m”是說鏡受塵者不光,凡光者終必暗,故先自掩其光以同乎彼之塵。不欲其光,則也終無暗之時。將“和”與“同”聯(lián)系起來,并使用了“玄同”這一概念。所謂玄同,就是混同為一?!独献印返诙卵裕骸肮蕪氖露勒?,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10]95意思是說,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從事于德者同于德,從事于失者同于失。

      而《莊子》中使用了“太和”“天和”“和理”與“大同”“玄同”等概念?!洱R物論》中有:“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11]46莊子又論及是非問題,說:“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謂之兩行?!保?1]70圣人雖然也跟外界事物相接觸,但是其內(nèi)心總是平靜的,這就是“兩行”?!兜鲁浞费裕骸拔磭L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濒敯Ч珕柨鬃影稳耍鬃右浴安湃虏恍巍被卮?。魯哀公又問什么是“才全”,孔子說:“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兌。”“德者,成和之修也?!保?1]206,212,214莊子假孔子之口,以為人茍知性命之固當,則雖生死窮達,千變?nèi)f化,淡然自若而和理在身矣。成于庶事和于萬物者,非盛德之人不能做到。因而士人須先修身立行,然后方能成事和物。在《人間世》篇,莊子借蘧伯玉之口言:“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保?1]165士人身形從就,不乖君臣之禮,心智和順,跡混而事濟之。但這樣做仍存在患累。因就者形順,入者遂與同。心智和順,方便接引,推功儲君,不顯己能,斯不出也。若遂與同,則是顛危而不扶持,與彼俱亡矣。就是說,士人入仕成為臣屬,則會失去自我,還是以出世、遁隱山林為好。莊子亦論及同、玄同、大同?!洱R物論》言:“嚙缺問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11]91《祛篋》亦言:“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11]353玄同即混同為一。《在宥》言:“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保?1]390莊子主張絕圣去智,齊是非,反映他在認識上的相對主義與不可知論。晚出的《列子》一書也說:“和者大同于物,物無得傷隔閡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保?2]57道家所謂大同,指人與物渾然一體。

      二是墨家的“尚同”主張。墨子在主張“尚賢”的同時,也主張“尚同”?!赌印分杏小渡型啡?,對“尚同”思想有較充分的論述。他說:“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薄肮耪邍T侯之聞見善與不善也,皆馳驅(qū)以告天子,是以賞當賢,罰當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保?3]88,89墨子倡導(dǎo)尚同的社會背景,是人們皆自以為是而“交相非”,不能和合,而導(dǎo)致天下大亂。墨子也主張人際關(guān)系的和合。所謂“和合”,就是和睦同心。

      社會上成千上萬的人“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斗而薄者有爭。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義也”[13]91。墨子又講述義不同的危害是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且上下相賊。“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于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保?3]92如果鄉(xiāng)長能壹同鄉(xiāng)之義,則鄉(xiāng)治;國君能壹同國之義,則國治;天子能壹同天下之義,則天下治。如果“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天子“不上同于天”,天就要降下“飄風苦雨”作為懲罰。因此要想除去災(zāi)害,必須“上同于天”。各級正長建立之后,人民必須以正長的是非為是非,“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13]75。即統(tǒng)一是非標準,使大家都能“尚同其上”,上必須明于賞罰,做到賞善罰暴。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傊?,墨子認為家、國、天下之所以治理,其原因都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叭欢固煜轮疄榭軄y盜賊者,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為政善也。”[13]97因此,墨子認為:“尚同為政之本,而治之要也?!薄敖裉煜峦豕笕耸烤樱星閷⒂麨槿柿x,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可不察?!保?3]98

      三是儒家論“和”。戰(zhàn)國儒家論和同,以《荀子》為多,《禮記》的記載也很豐富,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關(guān)于和、同的論述主要是政治方面。當齊王向他談自己喜歡音樂時,他說愛好音樂是好事,但是要“與民同樂”。“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保?4]27他又論及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4]86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孟子在國家政治上也主張統(tǒng)一。他回答梁惠王“天下惡乎定?”的問題,說“定于一”,即主張?zhí)煜職w于一統(tǒng)[14]12。

      戰(zhàn)國末期荀子對諸子百家思想作了總結(jié)。在自然觀方面,荀子持“天生人成”說,《禮論》篇言:“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保?5]267重申“和實生物”之說,認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在社會政治方面,荀子更多地談到“和”:第一,從發(fā)展經(jīng)濟角度,談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關(guān)系,說:“萬物失宜,事變失應(yīng),上失天時,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燒若焦;墨子雖為之衣褐帶素,啜菽飲水,惡能足之乎!”反之,“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15]127“百姓時和,事業(yè)得序者,貨之源也?!薄皶r和”,得天之和氣,則歲豐。事業(yè)得序,即耕稼得其次序,君上不奪農(nóng)時?!懊髦鞅刂旔B(yǎng)其和”[15]133。第二,從政治角度,談分、義與和的關(guān)系:“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保?5]109就是說,人在自然界,就體力而言,不能和猛獸競爭,必須組織起來,才能在生存競爭中獲得勝利,因而社會應(yīng)當和諧統(tǒng)一。第三,從戰(zhàn)爭角度,談百姓和是戰(zhàn)爭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刑政平,百姓和,國俗節(jié),則兵勁城固,敵國案自詘矣?!保?5]115第四,從音樂角度談和:“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薄肮蕵氛?,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保?5]278,279,281樂與禮的功能不同,樂可合同,禮則別異,兩者關(guān)乎人心教化。第五,從品性修養(yǎng)角度談和順與調(diào)和:“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治氣養(yǎng)心之術(shù):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diào)和”[15]16。

      《禮記》對戰(zhàn)國時期和同思想多有述及,第一,關(guān)于樂、禮之和?!稑酚洝菲f:“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保?6]658-659“子夏對曰……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16]660“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保?6]672-673指出音樂在保持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中有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實現(xiàn)君臣和敬、父子和親、萬民親附的社會目標。《樂記》又將樂與禮放在一起,談樂之和、禮之節(jié)與次序功能。如:“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薄按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和故百物不失(其性),節(jié)故祭天祀地?!保?6]637,636“禮,交動乎上;樂,交應(yīng)乎下:和之至也?!保?6]408樂與禮交相呼應(yīng),就是最大的“和”。第二,家族倫理的和,也稱內(nèi)和。“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儀立?!保?6]1047“婦順者,順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當于夫……是故婦順備,而后內(nèi)和理;內(nèi)和理,而后家可長久也。故圣王重之?!睆娬{(diào)父子、長幼的親和與婦順是家族興盛的基本條件,也就是“家和萬事興”?!肮耪咛熳?,后立六宮……以聽天下之內(nèi)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nèi)和而家理?!保?6]1057,1059從家庭內(nèi)和擴展到社會國家的和諧?!吧先∠笥谔欤氯》ㄓ诘?,中取則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盡矣。”[16]1006第三,君臣上下關(guān)系的和,也稱外和?!吧媳孛髡酪缘烂?,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十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匱也,是以上下和親而不相怨也。和寧,禮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義也?!保?6]1088“發(fā)號出令而民悅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保?6]851-852和與仁、義、信都是治國的法寶。第四,人的性情的“中和”?!吨杏埂菲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6]899喜怒哀樂皆為人的情感活動,其未發(fā)是心體流行寂然不動之處,即天命之性的本然狀態(tài),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故謂之中。已發(fā)動的喜怒哀樂,則體現(xiàn)為人的感性活動,它是心體的流行發(fā)用,感性的喜怒哀樂發(fā)而合乎中,便謂之和。合于中不僅指符合內(nèi)在的天理良心,還須符合外在的禮節(jié)規(guī)范。儒家思想的“中”與“和”相聯(lián),“中和”成為一種重要的處事原則。

      四是儒家的“大同”理想?!抖Y記·禮運》篇可能作于陰陽五行思想盛行的戰(zhàn)國晚期,重點談禮的發(fā)展演變和運用。全篇假托孔子之口,提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關(guān)“大同”社會的理想,進而說明禮制是“大道既隱”之后的“小康”社會的產(chǎn)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16]362-363

      與五帝時代的大同社會相對應(yīng),夏商周時代則是“小康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zhí)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16]364

      小康社會是一個現(xiàn)實的階級社會,要靠政權(quán)來維護,靠禮義維持其和諧。此篇所謂的“大道”,據(jù)鄭玄注是指五帝時期治理天下之道,實際是儒家學者托為五帝時代而表達的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就是“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這里記述孔子論禮、義、仁、順、教育、音樂及其相互關(guān)系,并以達到大順為治國行政的最高境界,禮對于治理人心和天下國家的重要性,先王如何通過修禮儀以達到天下大順的局面。儒家仁學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大同社會代表了中國古代理想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道家也描述了小國寡民、不乘舟輿、不陳甲兵的理想社會。人們知其文明,守其素樸,不僅是一種理想社會,也是一種精神境界。

      五是雜家的和同觀念。《呂氏春秋》中也論及和與同,《大樂》談音樂的起源及其和適的特性,說:“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diào)也?!薄靶误w有處,莫不有聲。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17]256,255《應(yīng)同》篇言:“類固(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yīng)。”“物之從同,不可為記。子不遮乎親,臣不遮乎君。君同則來,異則去。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试煌瑲赓t于同義,同義賢于同力,同力賢于同居,同居賢于同名。帝者同氣,王者同義,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則薄矣,亡者同名則觕矣?!保?7]678總而言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事物從同的例子不勝枚舉,有同氣、同義、同力、同居、同名諸層次,而以同氣為高;帝、王、霸、勞動人民、流亡者諸等級,以帝王為尊,成為是非觀念與等級觀念的體現(xiàn)。

      六是《管子》的和合思想?!豆茏印穼屯灿兴U述,《立政》篇說:“見賢能讓,則大臣和同?!薄按蟪疾缓屯?,國之危也?!保?8]62倡導(dǎo)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要和睦同心。特別需要提及的是,該論著重申了前人的和合思想。兩周之際史伯曾對鄭桓公說:“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最早使用“和合”二字,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種美德,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五項原則。此后,《墨子·尚同中》和《荀子·禮論》都用到“和合”?!豆茏印けā菲f:“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保?8]323可見,崇尚“和合”的思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形成。

      三、后世對先秦和同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

      中國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又有所發(fā)展完善。先秦時期的“玄同”“太和”“中和”“和合”“大同”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宇宙觀,也成為士人自身修養(yǎng)和處理各種關(guān)系的準則,成為一種政治思想和社會理想。這些都為秦漢以降的儒家學派所傳承和發(fā)展。賈誼所著《新書》中多處談及和、同。其《道術(shù)》篇論及接物,說:“人主仁而境內(nèi)和矣,故其士民莫弗親也。”論及品善之體,說:“剛?cè)岬玫乐^之和,反和為乖?!保?9]302,304對什么是“和”作了新的闡釋?!读g(shù)》篇談聲音之道,說:“六律和五聲之調(diào),以發(fā)陰陽、天地、人之清聲,而內(nèi)合六法之道。是故五聲宮、商、角、徵、羽,唱和相應(yīng)而調(diào)和,調(diào)和而成理謂之音?!保?9]317闡述了和在音樂中的重要性。在已建立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quán)制度的漢代,賈誼將墨子的尚同思想發(fā)展到極致,倡導(dǎo)禮制綱常,強調(diào)絕對服從,在《五美》篇主張使“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19]67。

      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中,繼續(xù)闡釋兩周之際史伯“和實生物”的道理。其《循天之道》篇說:“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yǎng)之?!薄昂驼?,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保?0]610進而強調(diào)中和的重要性:“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薄澳芤灾泻屠硖煜抡?,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yǎng)其身者,其壽極命。”[20]606將“和”視為最高的德性,它既可用于治國,又可用于養(yǎng)生。同時,董仲舒又發(fā)揮了墨子的尚同思想,而倡導(dǎo)大一統(tǒng)。他倡導(dǎo)“同一”“大一統(tǒng)”,就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即“天人感應(yīng)”?!啊洞呵铩反笠唤y(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保?1]2523董仲舒的政治哲學、核心思想是“大一統(tǒng)”,就是在政治上統(tǒng)一于皇帝,思想上統(tǒng)一于儒學。

      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對和同思想多有論述。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以為“萬物化生”是由于“二氣交感”,這是對史伯“和實生物”的發(fā)揮。其《通書》對《中庸》“發(fā)而中節(jié)謂之和”予以闡釋,以為人性有剛?cè)岷蜕茞海∑渲?。所謂中,就是和,就是中節(jié)。這是天下之達道,也是圣人之事。邵雍的《觀物外篇》談修養(yǎng)方法,說“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發(fā)而中節(jié)也”[22]152。就是說,不摻雜私心雜念,不摻雜個人利益的喜怒哀樂,就是中節(jié)。又說:“莊子《齊物》,未免乎較量,較量則爭,爭則不平,不平則不和?!保?2]175人得中和之氣,性情則不剛不柔。人在處事時則要“至公”。張載曾對先秦時期的“太和”“中和”思想予以解釋,《正蒙》有《太和篇》說:“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保?3]1張載認為,“太和”乃天地間陰陽中和好之氣,宇宙演變的整個過程是陰陽矛盾的過程,這個總的過程稱為太和。其《經(jīng)學理窟》又說太和是“和之至”。他又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保?3]25這四句話反映了他的辯證法思想。

      理學的奠基者程顥、程頤對和多有論述。《伊川易傳》對《周易·乾·彖辭》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庇謱Α爸泻汀弊鞒鼋忉專骸爸泻停糁挥谌朔稚涎灾?,則喜怒哀樂未發(fā)既發(fā)之謂也。若致中和,則是達天理,便見得天尊地卑、萬物化育之道,只是致知也?!保?4]160他們又言及同,說:“合而聽之則圣,公則自同。若有私心便不同,同即是天心。”[24]145認為同是天心,也是“公”,主張“廓然而大公”。二程認為禮就是序,樂就是和,主張安禮而和樂。認為和是天道自然規(guī)律,也是道德修養(yǎng),最終落腳于社會治理。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將《論語》《孟子》和《大學》《中庸》提高到重要地位?!吨杏埂诽岢觯骸跋才肺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朱熹曾作《中和舊說序》,將自己的認識歸納為“心為已發(fā),性為未發(fā)”,從而為確定一種適當?shù)男摒B(yǎng)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chǔ)。朱熹講“理一分殊”,不僅具有形上學的意義,也同樣應(yīng)用于倫理學:“萬物粲然,還同不同?曰:理只是這一個,道理則同,氣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保?5]6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思想中充滿了對自然、人類以及人類所構(gòu)成的社會共同體的辯證而系統(tǒng)的理解。他強調(diào)陰陽的和合,《周易外傳·大有篇》中說:“陰陽之理,建之者中,中故不竭;行之者和,和故不爽。不爽不竭,以灌輸于有生?!保?6]37《尚書引義》主張中和為體,禮樂為用。其《張子正蒙注·太和篇》從宇宙觀方面論述和。對于張載所謂“太和所謂道”,王夫之注言:“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萬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陰陽異撰,而其缊于太虛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渾淪無間,和之至矣。未有形氣之先,本無不和,既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23]1王夫之又從氣化與人之性情兩方面,對張載“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必有仇,仇必和而解”作出解釋,說:“以在人之性言之,已成形則與物為對,而利于物者損于己,利于己者損于物,必相反而仇;然終不能不取物以自益也,和而解矣?!保?3]25王夫之的哲學思想以求和諧(和合)為重要特點,成為其關(guān)于人類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基礎(chǔ),具有“天下一體”的社會觀念。他認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以“嚴以治吏”“寬以養(yǎng)民”取代孔子的“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使官吏受約束,人民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無事。

      中國近代更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論及和與同??涤袨槌珜?dǎo)變法,認為人類社會歷史有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靶】怠鄙鐣瓷绞?,大同社會即太平世??涤袨椤洞笸瑫氛f:“遍觀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樂,殆無由也。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雖有善道,無以加此也?!睆娜澜缫曈蛘撌鎏绞⑹馈O中山先生倡導(dǎo)“天下為公”,號召開展國民革命,社會各界“同趨于一主義之下”,建立國民平等的“社會的國家”,使家給人足,無一不獲其所。總之,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和同思想,經(jīng)過漢宋諸代的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近代,中和、和合、大同思想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弘揚這些思想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對于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猜你喜歡
      思想
      轉(zhuǎn)化思想的應(yīng)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yīng)用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遞推思想及其應(yīng)用
      學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轉(zhuǎn)化三要素 有效滲透轉(zhuǎn)化思想
      聚焦補集思想的應(yīng)用
      曲周县| 蒙阴县| 潞西市| 大港区| 务川| 庆阳市| 周宁县| 富阳市| 淳化县| 庆阳市| 西贡区| 壶关县| 峨山| 霍邱县| 通道| 蓬莱市| 辽宁省| 石家庄市| 赫章县| 洛川县| 新建县| 专栏| 乐安县| 石阡县| 项城市| 香格里拉县| 宾阳县| 盱眙县| 平原县| 永福县| 克拉玛依市| 惠安县| 洛阳市| 清远市| 德格县| 花莲县| 游戏| 黄骅市| 浮山县| 五原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