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劼(山東省萊陽市文峰學(xué)校)
參軍叫入伍,與我國古代軍階編制有關(guān)。據(jù)《周禮》載:我國古代軍隊里“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從西周時代起,軍隊就是按伍、兩、卒、旅、師、軍編制的。那時,社會基層單位叫“比”,一個村莊、一個部落住在一起,五戶為一比。當(dāng)兵時,五戶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組成一個伍,不管干什么,五人總是在一起。歷代軍隊編制雖然不斷變化,但“伍”的叫法一直流傳至今。近代的班、排、連代替了古老的伍、兩、卒,人們?nèi)粤?xí)慣把參軍叫作“入伍”?!拔椤弊衷诓筷爮V為使用,如“隊伍”“入伍”“退伍”等。
現(xiàn)在大家說話寫文章,常有打腹稿一說,意思是對所講的話或?qū)⒁獙懙奈恼略谀X海中進行一番草擬。而關(guān)于“腹稿”一詞的來歷,可以上溯至唐朝時關(guān)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一段典故。
據(jù)《新唐書·王勃傳》記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币馑际?,王勃寫文章時,起先并不專心思慮,而是先磨好許多墨,然后再歷一番暢飲,之后則扯過被子蒙頭而睡。待到一覺醒來,王勃手持毛筆,揮毫疾書,片刻便可寫成一篇上乘的文章,正所謂“不刊一字”。由此,足見王勃文學(xué)造詣了得。世人驚訝于王勃的才思,遂認(rèn)為其腹中本就有文稿,故有“腹稿”之說。后來,人們根據(jù)王勃蒙被構(gòu)思的故事,總結(jié)出了典故“腹稿”,以其指代那些已經(jīng)預(yù)先想好,只是未曾落筆成文的稿子。
漢朝皇帝劉邦,手下有一個勇猛的太尉叫周勃,此人在軍中甚有威望。劉邦臨死時,深知有人想篡位奪取劉氏天下,因而對周勃寄予極大的希望,曾對人說道:“安劉氏者,必勃也!” 劉邦死后,果然,呂氏專權(quán),大力培植呂姓的勢力。想到高祖劉邦的重托,周勃決心奪過呂后的兵權(quán),恢復(fù)劉氏的帝業(yè)。 一天,周勃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張,他對士兵們說:“你們凡是擁護現(xiàn)在的呂后的,就脫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擁護劉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話音剛落,兵士們都“唰”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擁護劉氏,聽他的指揮。不久,呂氏就垮臺了。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偏袒一詞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F(xiàn)在使用這個詞,它的意義當(dāng)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義了,而是在它原義的基礎(chǔ)上引申出“偏向、袒護”的意義。
“?!焙汀拌鳎▃ǐ)”是兩種喬木的名稱。我國古代,人們常在家宅兩邊栽種桑樹和梓樹,用來養(yǎng)蠶和做器具。
“桑梓”一詞最早見于《詩經(jīng)·小雅·小弁(biàn)》,該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說,看到桑樹與梓樹,最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而產(chǎn)生恭敬之心。漢代張衡的《南都賦》中云:“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歸里焉。”這里“桑梓”也是指故鄉(xiāng)。
后來,人們便用“桑梓”來代稱家鄉(xiāng)。金人劉迎有一首題為《題劉德文戲彩堂》的詩。詩中有兩句是:“吾不愛錦衣,榮歸夸梓里?!币虼?,后人亦用“梓里”代稱故鄉(xiāng)。
“斧正”是個謙辭,比如在把自己的文章拿給別人請求修改時,一般要對人說:“請斧正?!币馑际?,請不客氣地批評指正,放手動筆更正修改,修改時不必思前想后,像用利斧劈砍,以令其成器。
“斧正”的典故,出自《莊子·徐無鬼篇》的“匠石斫(zhuó)堊(è)”。這個故事說,楚國的郢都(今湖北江陵),有個人刷墻時,不小心在鼻端上粘了蠅翼那么薄的一層白泥,怎么擦也擦不掉。他只好去請石匠替他砍掉。石匠使出看家本領(lǐng),一斧將白泥砍去,而郢都人的鼻子一點事也沒有。
后來,文人墨客就由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稱之為“斧正”。因為古代的“正”和“政”是通用字,因此也有人曰“斧政”?!恫蛹撐摹氛f:“以文字就質(zhì)于人曰正,政者正也,故改稱曰政;以正必刪削,乃曰削政,而斧斤所以削也,轉(zhuǎn)曰斧政,又以善斧斤者莫如郢人,乃易曰郢政?!庇纱丝梢姡徽摗案薄跋髡?,還是“郢政”,均出自“匠石斫堊”這個故事。
“應(yīng)聲蟲”這個慣用語是用來比喻那些只會隨聲附和別人、毫無主見的人的。如:現(xiàn)代女作家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可是她有特點,特點就是一個應(yīng)聲蟲,丈夫說什么,她說什么,她永遠附和著他……”關(guān)于“應(yīng)聲蟲”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jù)宋代彭乘《續(xù)墨客揮犀》載:從前,有個叫楊勔(miǎn)的人,中年時不幸得了一種很奇怪的病。他每說一句話,或者隨便發(fā)一個音,肚子里就有回聲似的跟著說一句同樣的話,或者發(fā)一個同樣的音,聲音雖不太大,但是能夠清楚地聽出來,好像有個頑皮的孩子躲在腹中輕輕學(xué)舌一樣。這個病一得就是多年,并且越來越嚴(yán)重,聲音越來越大,這使楊勔十分難堪,不敢與人談話,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雖然找過許多名醫(yī),吃過很多名貴的藥,卻如同沒治療一樣。有一次,一位生客來拜訪楊勔,楊勔剛說了聲“請坐”,肚子里就馬上發(fā)出了相同的聲音。這回聲很響,引起了客人的好奇??腿怂奶帍埻?,尋找那個學(xué)大人說話的“頑童”,卻沒有找到。這使楊勔感到非常難堪。后來,楊勔遇見了一個叫劉伯峙的人。當(dāng)他講訴了自己的怪病后,劉伯峙告訴楊勔說:“你的肚子里,生長著一種蟲,名叫‘應(yīng)聲蟲’,你只需把《本草》上的全部藥名,一個個依次念下去,你念一個,它必定應(yīng)一聲;倘若你念到一個藥名,它不敢應(yīng)和了,那么,這味藥就是治它的特效藥。”于是,楊勔就找來一本《本草》,按照劉伯峙說的辦法,一個藥名一個藥名地往下念。當(dāng)他念到“雷丸”時,肚子里突然不響了。楊勔大喜,接著他就一連將雷丸服了好多天,終于根除了那個讓他難堪了多年的頑疾。
上述傳說,盡管說得活靈活現(xiàn),但也難于掩蓋它的荒誕無稽,誰會相信以上的記述是事實呢?不過,因為“應(yīng)聲蟲”式的人物在今天還沒有絕跡,所以“應(yīng)聲蟲”這個慣用語還不能取消,仍然要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