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20世紀以來日本文學地震災害書寫的審美維度與美學意蘊

      2020-01-08 02:17:33季麗曄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9期
      關鍵詞:故土崇高死者

      摘 要:災害和災難等一直是文學創(chuàng)作和書寫的重要主題之一,同時,其在文學書寫的美學功能和審美意蘊上的意義也非常不同。20世紀以來,地震給日本文壇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眾多作家把地震災害作為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主題。這些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死亡的悲劇之美、對抗災害的崇高之美、對故土的懷念之美,具備了審美的維度。

      關鍵詞:日本 地震 審美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每年發(fā)生的有感地震多達1000多次,20世紀以來的一百多年里,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超過50次。其中1923年的7.9級關東大地震和1995年的7.3級阪神大地震分別造成了10萬人和6434人死亡;2011年發(fā)生的9.0級東日本大地震引發(fā)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死亡人數(shù)達到15848人。近一百多年來,地震給日本文壇帶來的影響可謂巨大,眾多作家把地震災害作為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主題。本文將從死亡的悲劇之美、對抗災害的崇高之美、對故土的懷念之美等三個方面闡述20世紀以來日本文學地震災害書寫的審美維度與美學意蘊。

      一、死亡的悲劇之美

      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造成15848人死亡,并且引起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導致了嚴重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災后反映此次地震的文學作品大量涌現(xiàn),體現(xiàn)出作家對地震災害這一主題的關注。這些文學作品的一大特征是以遇難者作為出場人物或是講述者。例如《想象廣播》這部作品就是如此。小說主角是此次地震中的一名遇難者,他生前的職業(yè)是DJ。他被海嘯沖走,遺體掛在高高的杉樹上,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死亡,仍然堅持不懈地進行廣播,而周圍聽廣播的人也都是遇難者。死亡的人不可能真正地存活在當下,但是他們的聲音可以被保留下來,所以小說作者巧妙地將主角設定為進行廣播的DJ,聲音并不被死亡所限制,即便是死者的肉體已經(jīng)在這個世界上消亡,但是聲音也可以一直持續(xù)下去。這部小說以聲音的恒久性作為手段打破了生死的界限,將本該屬于過去的死者帶到了現(xiàn)在的時間軸里。讓死者在現(xiàn)今的時空里依然繼續(xù)存在著。

      顏翔林在《死亡美學》中寫道:“死亡在現(xiàn)實之中是一個絕對實在的現(xiàn)象,而一旦進入藝術領域,它和生命之間不再存在一堵無法逾越的墻?!蔽膶W作品中亡者成為登場人物或是講述者,這是日本文學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譬如日本古典文學的能樂便是如此。在能樂作品之中,人的靈分為魂和魄兩種,魂掌管精神,魄掌管肉體。如果亡者的心中還留有遺憾,那么魄就會混亂迷茫,無法前往黃泉世界,留在了人世間,從而導致肉體的幽靈出現(xiàn)在人間?!断胂髲V播》這部小說中主人公DJ并不知道自己生命已經(jīng)終結,直到別的死者告訴他,他才回憶起自己被海嘯沖走的事實。為什么他會忘記自己的死亡,一直繼續(xù)廣播?是因為他還不知道自己妻子和兒子的下落,他一直利用死者們的網(wǎng)絡尋找妻兒的下落。這就和傳統(tǒng)能樂的理論達成了一致,DJ心中還留有遺憾,所以魄無法前往黃泉世界,留在了人世間,從而導致肉體的幽靈出現(xiàn)在人間。

      小說作者之所以要讓死者和生者處在同一個時空中,是為了闡述如何對待親人死亡這一問題,作品中擔任志愿者的一名男子通過廣播聽到了自己死去戀人的聲音,他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死去的人已經(jīng)不在這個世界,應該把他們忘記,過著自己的人生,確實應該如此呀!如果總是糾結于死者,那么活下來的人,他們的時間也會被奪走。但是這樣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如果側耳傾聽死去人的聲音,懷著悲傷的心情悼念他們,也許就可以一點一點地向前邁進了,和死者一起。”這說明作者認為,對待親人死亡這一嚴酷事實,不能消極逃避,強行將親人生活的痕跡驅逐出生活之外,而應該銘記死去的人,將他們牢牢地刻在心中,懷著對他們的記憶堅強地活下去。

      二、對抗災害的崇高之美

      人類在對抗災害的斗爭中,會涌現(xiàn)出勇敢抗爭的英雄,他們做出可歌可泣的壯舉,成為人們心中的楷模,體現(xiàn)出對抗災害的崇高之美。英雄的審美本質是人類的一種崇高的超越精神。英雄崇拜是人類特定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欲望,當災難發(fā)生時,人們總是渴望英雄的出現(xiàn),拯救自己脫離苦難。英雄們的壯舉點燃了人們心中的希望,鼓舞了人們的士氣,振奮了人們的精神,美化了國家與民族的形象。

      1995年日本發(fā)生了造成6434人死亡的阪神大地震,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集《神的孩子全跳舞》。該小說集以阪神大地震為中心創(chuàng)作而成,每篇故事都圍繞著阪神大地震及“大地震后的世界”展開。其中《青蛙君救東京》這篇小說的主人公片桐是一個其貌不揚的普通銀行職員,某日下班回來看見一只巨大的青蛙正在等他,告訴他三天后東京將發(fā)生大地震。地震的原因在于,地底下一只無比巨大的蚯蚓,因長年累月吸納種種仇恨而身體空前膨脹,致使他馬上就要皺肚皮,一皺肚皮就會發(fā)生地震。青蛙君要求片桐和他一起鉆到地下同蚯蚓戰(zhàn)斗,阻止地震發(fā)生。青蛙君覺得,片桐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富有勇氣的男子漢,而他要和蚯蚓做斗爭,需要巨大的勇氣與正義感。需要他在青蛙身后鼓勵。最終片桐幫助青蛙戰(zhàn)勝了蚯蚓,使東京免遭地震之災。

      在小說中,青蛙君對片桐這樣說:“實話跟你說,我也害怕摸黑跟蚯蚓君戰(zhàn)斗,我向來是熱愛藝術、同大自然休戚與共的和平主義者,根本不喜歡什么戰(zhàn)斗,這次純屬迫不得已,戰(zhàn)斗肯定異常激烈,不能活著回來都有可能,但我不躲不逃,如尼采所說,最高的善之悟性,即心不存畏懼,我求知于你的就是希望你分給我勇往直前的勇氣,誠心誠意地聲援我?!边@篇小說的主人公片桐以及青蛙君都是對抗災害的勇者,他們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為了整個城市免遭滅頂之災,這體現(xiàn)了對抗災害的崇高之美。

      三、對故土的懷念之美

      人們常說“故土難離”,故土承載了兒時的記憶,留下了生活的痕跡。故土的人、故土的事,甚至是故土的美食都讓人留戀。女作家関口涼子2011年8月發(fā)表了散文《福島之味》,在作品中她寫道:“地震前從法國回日本之時,恰巧在機場買了福島出產(chǎn)的日本酒。這個酒是當?shù)刂牟卦放频娜毡揪啤>茝S遭受的輻射微乎其微,也很幸運地逃過了海嘯。但是作為原材料的大米卻無法繼續(xù)種植,也就是說,再也無法飲用到同樣材料生產(chǎn)出來的酒了。雖然這個品牌的酒并沒有遭受到核污染,但是以后每當喝起這個酒的時候,人們都會想起這次地震。也許酒還是原來那個味道,但是在人們的想象中,酒的味道似乎改變了,也就是說,在人的觀念之中,這個品牌的酒已經(jīng)遭受了無法挽回的污染,雖然其現(xiàn)實中并沒有受到污染。”人們會喜歡購買冠以特殊地名的食材,原本這個地名作為一種品牌會給人好的印象,會給人帶來美味的聯(lián)想,可是如今這個地名卻讓人引起了心中強烈的不安。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的核輻射污染,使人類喪失的不單單是食物,而是每一個人,銘刻在生命里的味道記憶的喪失。

      地震迫使難民背井離鄉(xiāng)離開故土,他們心中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每個人都期盼著能重歸故里。故鄉(xiāng)情懷一直是一個充滿惆悵和愁思的主題。對于大多數(shù)離開家鄉(xiāng)的人而言都有鄉(xiāng)情的情結,即故鄉(xiāng)情結。故鄉(xiāng)情結的形成和存在是經(jīng)歷了離別與顛沛流離的生活后而產(chǎn)生的,不離開故鄉(xiāng)的人是沒有“故鄉(xiāng)”概念的。只有在時空上的隔絕,“離”與“回”的經(jīng)歷才使那個曾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喚起那滄桑人事中藏匿的個體經(jīng)驗和記憶,從而使人在更高層面上化作對人生的感性體驗與理性反思。災區(qū)的人民被迫離開多年生活的家園,在外鄉(xiāng)的避難生活使他們的心中產(chǎn)生了濃濃的故鄉(xiāng)情結,對故土充滿了懷念之情。

      幸田文的小說《和服》中寫道:“關東大地震之后,幸存者們逃往別處住在臨時住宅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越來越對臨時住宅產(chǎn)生厭倦之感。也許是知道總有一天會離開這里的緣由吧,感到住在臨時住宅里的日子變得沒滋沒味?!毕氘敵鮿倓偟脚R時住宅時想到總算有了安身之處,滿心歡喜,現(xiàn)在卻時不時涌起厭倦之情,人們都在談論“復興”的話題,期盼著能早日回到故土,即使在大地震中失去所有家財,整日里灰心喪氣的人只要談到“復興”的話題都會興高采烈,充滿了生活下去的動力。

      本文從死亡的悲劇之美、對抗災害的崇高之美、對故土的懷念之美三個方面考察了20世紀以來日本文學地震災害書寫的審美維度與美學意蘊。讀者通過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可以體會到生者對死者的銘記,抗災英雄的壯舉,對故土濃烈的依戀之情,可以感受到美的傳達,提高自身審美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向寶云.災難文學的審美維度與美學意蘊[J].社會科學研究,2011(2):13-19.

      [2] 張?zhí)脮?論新世紀自然災害文學書寫與文化功能[J].社會科學輯刊,2016(3):48-53.

      [3] 沈渺瀠.當代日本電視劇中的“死亡”審美探析——以《非自然死亡》為例[J].視聽,2019(3):62-63.

      [4] 程建虎.“第二世界”視域下嘉靖地震文學的奇幻審美——以宗臣《二華篇》為觀照點[J].美與時代(下旬刊),2018(8):102-105.

      [5] 龍其林.生態(tài)災難與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的類型書寫[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94-100.

      [6] 王芳芳.災難敘事的多維視域及其審美介入[J].青年時代,2016(1): 33-34.

      [7] 徐大威.作為審美形態(tài)的英雄與崇高[J].貴州社會科學,2017(1): 32-37.

      [8] 張秀芝.心靈故鄉(xiāng)的思念與重返故園憂傷中的生命呼喚——D.H.勞倫斯《還鄉(xiāng)》中的“鄉(xiāng)情"解讀與反思[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76-379.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世紀以來日本文學中的地震災害書寫研究”(2018SJA2232)成果

      作 者: 季麗曄,碩士,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編 輯: 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故土崇高死者
      ORGANIZED GIVING
      無名的崇高
      心聲歌刊(2018年1期)2018-04-17 07:22:58
      故土情
      人間故土
      散文詩(2017年22期)2017-06-09 07:55:30
      走近“死者之臉”
      奧秘(2016年2期)2016-03-23 21:47:01
      李昌鈺:替死者講話
      海峽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24
      HCN4、Cx43在電擊死者竇房結組織中的表達變化
      踏遍千山萬水 依舊寄情故土
      扎根故土 帶頭致富
      中國火炬(2010年3期)2010-07-24 14:44:01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天台县| 镇雄县| 平湖市| 白城市| 余干县| 江阴市| 海兴县| 会泽县| 赤城县| 永川市| 曲沃县| 年辖:市辖区| 正宁县| 师宗县| 措美县| 邢台市| 齐齐哈尔市| 双牌县| 司法| 玉田县| 西乌珠穆沁旗| 山丹县| 高要市| 页游| 台东县| 蒙自县| 永定县| 保德县| 湖北省| 济南市| 浙江省| 南京市| 江口县| 石楼县| 汉川市| 玉树县| 石门县| 吴旗县| 永仁县| 萍乡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