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娥
“萌發(fā)幼兒愛勞動的情感”是《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提出的幼兒園保教重要目標之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健康和社會等領域也對幼兒提出了“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關心尊重他人、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等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各地各園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宜的幼兒勞動教育已成為新時代學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筆者通過調查部分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發(fā)現幼兒園勞動教育開展的質量不盡如人意,需要學前教育理論研究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重點關注和研究。
(一)缺乏明確的勞動教育目標
當前幼兒園勞動教育存在著共性化的傾向,勞動教育的開展僅為片段式的勞動活動,幼兒園沒能形成系統的勞動實踐體系,也難以適時地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其社會活動范圍確立明確的勞動教育目標。這導致了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開展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脫離幼兒的實際情況。例如,班級教師在組織勞動教育時,目標定位不清晰,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勞動教育目標雷同。園內大中小班幼兒重復同樣的勞動活動,這無疑會降低幼兒對勞動的興趣,甚至讓幼兒自認為是勞力,從而喪失了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的本質意義。
(二)未能注重與其他領域教育有效結合
當前,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開展多是以單項或專門性的勞動活動來實施,這種分離式的活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幼兒勞動意識的增強,但是卻忽視勞動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的結合,難以兼顧到幼兒的整體發(fā)展。而且,單項或專門性的勞動活動也不符合當前幼兒園提倡課程融合的取向。
(三)缺少勞動實踐的真實生活體驗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幼兒的成長來源于現實生活,教育應來源于生活并回歸到生活中。面對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產業(yè)化的新時代生活,幼兒園勞動教育往往會出現脫離現實生活,注重外在形式,為勞動而勞動的現象。例如,在幼兒園種植園里,幼兒站在人工鋪設的磚地上,腳不接觸泥地,拿著美工剪刀“割麥子”,這直接導致幼兒缺少真實的勞動生活感受與體驗。又或者教師將勞動狹隘地理解為組織幼兒進行體力勞動,而體力勞動的時間和強度均未達到科學的推薦量。教師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偏差,不利于發(fā)揮勞動教育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作用。
(四)忽略勞動價值觀的正確引領
開展勞動教育旨在培養(yǎng)幼兒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美好情感,幫助幼兒養(yǎng)成勤勞、勇敢、友愛、合作、堅持等良好品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以實用為導向的功利主義教育價值觀易導致教師和家長產生“重智輕勞”“重技能輕個性”的教育傾向。若教師或家長迷失正確的勞動教育價值觀,勞動意識淡薄,態(tài)度敷衍,甚至將勞動作為懲罰手段而異化勞動教育,這無疑會歪曲或降低幼兒勞動教育的成效。
幼兒園勞動教育不同于社會勞動教育,也不同于其他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基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特點,我們認為幼兒園勞動教育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由于幼兒年齡小,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我們必須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適時適度的勞動教育。同時,教師也要激發(fā)和保護幼兒的主體性,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接納并參與勞動活動,加深自己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情感。
(二)滲透性原則
勞動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只有結合幼兒園其他領域的教育,才能幫助幼兒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將勞動認知、勞動行為滲透于自己的內心和日常生活中,才能逐步促進自身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要把幼兒的勞動認知、勞動行為、勞動習慣作為幼兒園開展勞動教育的核心,而不僅僅是傳授有關勞動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
(三)真實性原則
勞動作為一種改造自然的物質活動,對于人有著雙重意義——既是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創(chuàng)造和豐富人類自身的必然途徑。3~6歲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讓幼兒親身經歷真實、具體而又生動活潑的勞動過程,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拓展勞動教育的廣度與深度,保證幼兒勞動活動的成效。
(四)一致性原則
幼兒由于年齡較小,其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在價值判斷上主要依賴于成人的價值導向。因此,幼兒園與家庭在勞動價值導向上的一致性是幼兒內化勞動教育的關鍵。只有勞動教育價值觀念遵循一致性,才有可能形成勞動教育合力,對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依據幼兒年齡特點,確定勞動教育的具體目標
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幼兒園勞動教育往往由教師單一支配和安排,其結果是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與幼兒個體之間不能很好地統一,缺乏科學性,難以達到預期的勞動教育效果。其實,教師應當根據不同年齡幼兒的動作發(fā)展、體力、耐力等方面的特點,在明確其發(fā)展可能性和激發(fā)主動性的前提下,確定勞動教育的具體目標、勞動教育內容及其形式,從而形成科學的勞動實踐體系。
例如,小班幼兒體力較弱,動作發(fā)展不夠靈活,勞動活動的安排要考慮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勞動范圍較小、勞動任務簡單且勞動時間不宜過長,如以幼兒獨立起床整理、穿脫鞋、吃飯等自我服務活動為主。中班幼兒相比小班幼兒,其動作發(fā)展更加完善,既能靈活操作又能堅持較長的時間,體力也有明顯增強。為此,教師可以在幼兒自我服務活動的基礎上增加伙伴互助、做老師助手、為集體服務、公益服務等勞動,如分發(fā)小組餐具、清潔整理午睡室、飼養(yǎng)小動物等,勞動的范圍、難度、要求等都可以適當增加。大班幼兒的獨立自理能力顯著增強,平衡能力也有很大進步,可以使用比較復雜的運動技能進行活動,如手指小肌肉快速發(fā)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因此大班勞動活動可以在中班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在勞動的范圍、難度、要求等方面適當增加,鼓勵幼兒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
(二)將勞動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相結合,注重隱性滲透
幼兒園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完整兒童”的有效教育途徑和載體,將勞動教育與健康、語言、科學、社會、藝術等領域教育相結合,可以促進幼兒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整體發(fā)展。教師可以將幼兒動作發(fā)展、科學探究、情感交流、對話交往、藝術創(chuàng)想等方面的教育目標滲透到幼兒園勞動教育中。在其他領域教育中,也可以隱性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使幼兒體驗到“勞動光榮,勞動快樂”的情感。通過勞動教育與其他領域教育之間的相互滲透,幫助幼兒獲得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的感知和情緒體驗。還可以注重勞動教育與幼兒在園一日活動及區(qū)域環(huán)境中的隱性滲透,如在游戲區(qū)域中設置“勞動生活區(qū)”,在班級管理及幼兒園環(huán)境中滲透有關勞動教育的內容等。
(三)基于幼兒現實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勞動教育情境
盧梭提出“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強調對兒童實行實物教育,即直觀教育。當前,幼兒園勞動教育的開展要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當下的現實生活,少一些空洞的說教,多一些勞動實踐,不僅要把單一的、枯燥的勞動練習寓于游戲,更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勞動情境,讓幼兒體驗勞動所帶來的真實感和成就感。在幼兒園勞動教育中,我們要防止將勞動教育狹隘地理解為體力勞動,也要防止將勞動教育流于形式,甚至當作休閑或者游戲娛樂,這樣反而會失去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引導,如對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正確認識和態(tài)度,對不勞而獲者、急功近利者、懶惰者等的抵制。
(四)提高成人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家園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由于社會物質生活的提升以及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導致了成人易忽視幼兒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師和家長要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高自身對勞動、勞動者的認識;第二,成人也要熱愛勞動,積極為幼兒做好學習和模仿的榜樣;第三,要營造積極良好的園內外勞動氛圍,帶領幼兒觀察不同崗位上勞動者的勞動場景,感受勞動者的辛苦和快樂;最后,幼兒園、家庭和社區(qū)要積極為幼兒創(chuàng)設勞動的機會。成人科學、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必將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萌發(fā)愛勞動的情感,家園一致的勞動教育的環(huán)境有利于促進幼兒養(yǎng)成愛勞動的良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