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蘭花
(閩南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是把“立德樹人” 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
2017 年頒發(fā)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保?]也就是說,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而且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挖掘這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確保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順利完成。本文擬以新視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 教學為例,探討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圍繞教材展開的,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不僅能夠深刻了解教學目標,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而且能夠找到盡可能多的思政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大學英語課程涉及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教育、倫理、宗教、道德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題材廣泛。雖然其中大多數(shù)是以西方文化為著眼點的,但教師仍然可以通過延伸比較的方式,巧妙地融入中國文化,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堅持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保?]
新視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 中的第一單元《關于男人——一個男人和他的孩子們》一文講述了一位選擇成為小學教師的男老師對自身職業(yè)的認同。雖然在普通人眼中小學教師并不是一份適合男性的工作,但作者出于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從事這份雖然收入不高,卻能給他帶來無限價值和收獲感的職業(yè)。引導學生學習完本課之后,教師可以補充介紹一些在各自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其他人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念,教導學生切勿僅僅以收入的多寡、地位的高低、環(huán)境的優(yōu)劣等外在因素選擇職業(yè),而應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從事自己真正熱愛的職業(yè)。
新視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 中的第三單元《時尚50 年》一文介紹了美國50 年來時尚服飾的發(fā)展與演變,揭示了時尚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關系。這篇文章中提及了部分奢侈品牌,這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消費觀念,使其追逐奢侈品消費。為此,英語教師可引入宋代大詩人蘇軾的一句詩,即“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這句詩教育學生不應過度追求服飾的品牌與華麗,而應當注重自身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建立起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和價值觀,而且能進一步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增強文化自信。
新視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 中的第五單元《英國人八卦規(guī)則中的性別差異》一文研究了英國社會中存在的八卦現(xiàn)象,分析了八卦規(guī)則中的性別差異。大學生在日常交往中同樣存在聊八卦的現(xiàn)象。據(jù)此,教師要及時告誡學生“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作為一名大學生,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是明星或朋友的緋聞八卦上。
總之,教師在課前應投入大量時間研讀教材,積極探索,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課文中的思政結合點,使學生既學到語言知識,又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進而建立起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直接實踐人,是開展好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關鍵也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保?]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擔負著神圣的使命,教學工作任重道遠。英語教師雖然不是專業(y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但也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學科特點,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加強自身學習,提升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3]。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加強自我學習,積極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參加“課程思政”講座與交流活動,提高自身思政教育能力,將“傳道授業(yè)解惑” 作為教育根本,主動承擔起育人育德的責任,在教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術品格,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20世紀末以來,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革新和普及,信息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符號模態(tài)呈現(xiàn)出來。新媒體新技術所具有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多元化的媒體技術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中,為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創(chuàng)設條件。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多模態(tài)符號資源,如圖像、圖表、音頻、視頻等,并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多模態(tài)資源整合,制作PPT 課件、音頻或視頻等多模態(tài)文本進行教學,以提高教育教學效果[4]。
大學英語教師還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拓寬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旁征博引,巧妙地將所教授的知識與更多的思政點相結合,從而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筆者對我國的古典詩詞、傳統(tǒng)文化興趣濃厚,經(jīng)過不斷積累在這一領域有了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因此常常能在教學中結合所教知識,傳播我國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領會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即便如此,仍深感自身的知識儲備十分有限,在今后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fā)揮自身特長,結合所教授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雖然大學英語課程相對而言課時較多,但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總量相比,課堂教學時間仍較為有限。在當前高等教育體制下,學生有較多的課余時間參加相關活動,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通過多種形式增加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從而增加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機會。語言的學習離不開大量的聽說輸入。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及QQ、微信等社交軟件,將與知識點相關的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視頻、音頻資源轉發(fā)給學生觀看。教師若在平時閱讀或觀看到的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文章或視頻,也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及時轉發(fā)給學生,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從而樹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拓展第二課堂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話劇大賽、英語歌曲大賽、英語朗誦比賽、英語辯論賽等形式多樣的賽事都可以與思政教育的主題相結合,使學生在參與賽事提升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接受思政教育[5]。例如,閩南科技學院2019 年開展了以“勇氣”為主題的英語演講比賽,此次比賽為同學們展示自己的風采提供了平臺。同學們通過賽前的充分準備、賽中的積極表現(xiàn)、賽后的認真反思,對“勇氣” 一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建立起了更加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此外,本次比賽也營造了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各級各類活動和賽事,幫助學生從各方面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接受思政教育熏陶,從而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必修課程,不僅課時多,而且學習時間跨度大,挖掘這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在較長時間內(nèi)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確保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扎實掌握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