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絲綢之路甘肅段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2020-01-09 18:56:17張崇琛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蘭州甘肅文化

      張崇琛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自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以來,甘肅就一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nèi),自東往西綿延1600多公里,而且其所經(jīng)之地又都是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qū),因之,有人徑稱甘肅為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

      絲綢之路甘肅段之所以倍受人們重視,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外,也與其文化背景即甘肅文化的特征有關。簡言之,甘肅文化的主要特征可用源頭性、綜合性和流通性來概括。

      所謂源頭性,是指甘肅文化在中華文化中往往處于發(fā)端的地位,并對后世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甘肅既是羲、黃故里,又是河、岳根源。正如中國的山水都是自西向東延伸一樣,中國的文化也是自西向東發(fā)展的。例如,最早發(fā)源于甘肅天水一帶后又東移的伏羲文化,其所體現(xiàn)出的天人和諧、人際和諧以及人的身心和諧特征,實際上已成為后世中國和諧文化的源頭。尤其是伏羲族對八卦的制作,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概括為八種符號,并抽象出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種觀念,既標志著人類對客觀世界和自身認識的一次飛躍,同時也構建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并對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再如,從昆侖文化的“神”到蓬萊文化的“仙”,[1]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神”的原型當然還是人,即最早發(fā)源于“昆侖之墟”(以祁連山為主峰的青海高原)的西北華夏集團。[2]此后這一支人順著河西走廊東移,至陜、甘交界處便分出炎、黃兩個氏族。炎、黃兩族之一部又各沿南北兩路繼續(xù)東移,最后到達今天的冀、魯、豫交界處,并發(fā)生了炎、黃大戰(zhàn)和炎、黃聯(lián)合戰(zhàn)勝蚩尤的戰(zhàn)爭,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黃帝時代。至于曾融入中華主流文化之中并對后世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齊、魯文化,它們的形成也都是周文化與東夷文化相融的結果,[3]而甘肅的慶陽地區(qū)則是曾經(jīng)孕育過周文化的搖籃。

      所謂綜合性,是指甘肅文化無論在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方面都具有國內(nèi)一流的資源。自然景觀方面,有黃河、大漠、草原、雪山、冰川以及丹霞地貌等。人文景觀方面,有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以及炳靈寺石窟為代表的石窟藝術,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彩陶藝術,還有長城文化、簡牘文化、絲綢之路文化、三國文化、宗教文化、少數(shù)民族風情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等。像這樣具有多方面、綜合性文化資源的地區(qū),在國內(nèi)屈指可數(shù)。

      所謂流通性,主要是指甘肅文化的動態(tài)特征,即在中西文化的交融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雙向交流特征。甘肅地處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在海上“絲綢之路”未開通以前,這里一直是對外交流的窗口。自穆天子西征,張騫、班超通西域,以至法顯、玄奘西行以來,甘肅在中西交通中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的匯流之區(qū),[4]其文化的流通性自不待言。此外,隋煬帝于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六月在焉支山(今山丹縣大黃山)所舉行的所謂“27國交易會”,也是文化流通的一個重要見證。而由于中西交通的開通,甘肅人尤其是河西人便常能得風氣之先,不但西域的物產(chǎn)以及歌舞、音樂、繪畫等藝術紛紛傳入,就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也有了改變。例如,漢唐時期河西地區(qū)女性的服飾便較中原地區(qū)超前。從歷史上看,漢、唐時期的河西人非但不保守、不落后,而且其開放程度已超過了內(nèi)地。再加上由內(nèi)地往邊疆的文化名人路經(jīng)甘肅的也日益增多(從高適、岑參到紀昀、林則徐等),所以中原地區(qū)的先進文化也常常在這一帶傳播,甚至連號稱世界“短篇之王”的《聊齋志異》中都出現(xiàn)了七篇甘肅故事。[5]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甘肅文化的流通性不但使各種文化在這里交流、互鑒、融合,同時也使甘肅文化本身具有了勃勃生機,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古代文明。

      今天,隨著絲綢之路由單純的商貿(mào)通道而發(fā)展為經(jīng)濟帶,絲綢之路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顯出來。中國要成為世界強國而不是單純的經(jīng)濟大國,中國文化就必須“走出去”,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進行文明互鑒,協(xié)同共進,從而既促進自身文化的發(fā)展,也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絲綢之路便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而這種文化大發(fā)展,對于甘肅來說,又具有著特殊的意義。

      甘肅地處內(nèi)陸,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緩慢,是所謂“欠發(fā)達地區(qū)”。但是,時至今日,甘肅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不能再走東部地區(qū)的老路,即所謂“原始積累”的方式(以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原材料為基礎所進行的加工業(yè)),必須實現(xiàn)轉型跨越。這就是說,一方面,要樹立以富民為中心的思想,在提高幸福指數(shù)上做文章,而不是單純追求國民經(jīng)濟的產(chǎn)值,甚至盲目地與東部地區(qū)攀比;另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綠色、低碳、環(huán)保和循環(huán)經(jīng)濟,尤其要把文化作為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并盡快使文化產(chǎn)業(yè)成為國民經(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過去說“文化搭臺,經(jīng)貿(mào)唱戲”,這種觀念是不對的。文化不但要“搭臺”,也要“唱戲”。鑒于目前在全國范圍內(nèi),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因而甘肅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完全可以與其他地區(qū)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再加上甘肅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的優(yōu)勢,甘肅人一定能揚長避短,奮起直追,在短時間內(nèi)跟上全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步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大發(fā)展是能夠給甘肅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帶來重要機遇的。

      具體到甘肅文化的發(fā)展,主要應立足于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化資源,這既能提升甘肅文化的品位,也有利于與國際文化的發(fā)展接軌??紤]到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化資源主要集中于省內(nèi)的河西走廊地區(qū)、天水地區(qū)以及省會所在的蘭州地區(qū),以下便分別對這些地區(qū)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出一些具體的意見。

      一、河西走廊地區(qū)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在甘肅,而河西走廊地區(qū)則是黃金地段中最神奇且又最富文化魅力的一段。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fā),無論南路還是北路,都在河西走廊會合。因之,河西走廊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最早窗口,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所以這一地區(qū)的文化資源也特別豐富。從開發(fā)利用的角度來說,以下幾點可以考慮:

      (一)敦煌文化的深度開發(fā)與利用

      首先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并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從而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同各國的文化交流,并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貢獻。同時,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還應在出版、舞蹈、美術、書法、飲食、服飾等方面,打造出敦煌文化產(chǎn)品的系列品牌。敦煌文書中有著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可以選擇藏經(jīng)洞中的有關作品,用木板印刷的方式或復制的形式做成旅游產(chǎn)品。敦煌舞蹈雖已有《絲路花雨》等舞劇的弘揚,但還可以進一步開發(fā),將胡旋舞、柘枝舞等唐代著名的舞蹈形式再現(xiàn)于世。敦煌卷子中記錄的有些食品也很有特色,可以借鑒《金瓶梅》及《紅樓夢》飲食文化開發(fā)的做法,將其做成專宴以供旅游者品嘗。至于敦煌壁畫中的服飾尤其是飛天及供養(yǎng)人的服飾,更是可以為當代的時裝研制提供借鑒。

      (二)長城文化的開發(fā)

      甘肅是擁有歷代長城最多的省份之一。省內(nèi)既有秦長城,又有漢長城及明長城,更有“天下第一雄關”的嘉峪關。而省內(nèi)長城又主要集中于河西走廊地區(qū)。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8月20日視察嘉峪關關城時曾指出,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的發(fā)掘,弘揚民族精神,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繼1987年長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1996年又被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定為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此,長城文化的開發(fā),首先應結合長城的修建及其歷史故事,對其愛國主義的思想價值進行深入發(fā)掘。同時,還要在一些保護比較好且具有觀光性的段落設立旅游觀光點,并進而為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奠定基礎。例如,在河西走廊地區(qū)的山丹縣境內(nèi),漢、明長城不但分布廣,而且保存也比較完整,有“西部露天長城博物館”之稱。而國道連霍公路在山丹境內(nèi)竟有60余公里與長城并行,這便可以考慮在此建成長城觀光區(qū),從而使游人在驅車途中既能欣賞到壯美的塞外風光,又能感受到厚重的長城文化。

      (三)樹立“河西走廊最窄處”標志碑

      臺灣在北回歸線處樹立了標志塔,吸引了很多游人。河西走廊對于東部的中國人乃至許多外國人來說,也具有某種神秘性。這里北有龍首山、合黎山,南有祁連山,其間最窄處只有十幾華里。建議在最窄處立一標志碑(或塔),并輔以對河西走廊的相關介紹,這對旅游者乃至向往河西走廊的人們來說無疑會極具吸引力。

      (四)大黃山(焉支山)的文化開發(fā)

      大黃山又名焉支山、燕支山,位于山丹縣境內(nèi)。隋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六月,隋煬帝曾親臨此山主持西域27國交易會(觀禮者達30余國),可稱“中國絲綢之路博覽會”的前身。為了再現(xiàn)“絲綢之路”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盛況并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可以在原址建一個文化園,并定期舉辦一些紀念活動。又,據(jù)《五代詩話》卷一引《稗史匯編》說:“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紅藍,北人采其花染緋,取其英鮮者作胭脂。婦人妝時用此顏色,殊鮮明可愛。”[6]所以當年漢朝收復河西,匈奴曾感嘆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保ā妒酚洝ば倥袀鳌贰端麟[》引《西河舊事》)紅藍其衣紅色,是制作胭脂的原料,今天在大黃山尚有生長。如能大量種植,并開發(fā)出一種化妝品品牌,直接推向中亞諸國,應是很受歡迎的。

      (五)在武威建設唐城,以與國際旅游文化名城敦煌相呼應

      唐代的涼州城(今武威)十分繁華。所謂“涼州七城十萬家”(岑參詩)、“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溫子升詩),便是對盛唐時期涼州城的真實描繪?!笆f家”約有人口50萬,與南宋時期“參差十萬人家”(柳永詞)的臨安城差不多。開封、杭州都建有宋城,武威自然也可以建唐城,以再現(xiàn)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繁華。而武威唐城主要應顯示其唐代文化特色,具體說:

      一是酒文化,即將涼州城打造成中國葡萄酒的起源地及酒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之一。葡萄與葡萄酒漢代先由費爾干納盆地傳到?jīng)鲋?,然后才由涼州推向全國。到了唐代,葡萄酒已成為涼州的名片。所謂“葡萄酒熟恣行樂,紅顏青旗朱粉樓”(元稹詩),以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詩)等唐詩名句,即是對涼州葡萄酒文化的生動寫照。新建的武威唐城中可以凸顯這方面的元素。

      二是音樂舞蹈文化。從唐詩的描寫來看,唐代涼州城中不但西涼樂盛行,而且胡騰舞、胡旋舞、獅子舞等表演也十分普遍,并出現(xiàn)了一些專業(yè)的舞蹈演員(胡騰兒)。加之胡人所開的酒館 中也有大量舞蹈表演,即所謂“胡姬醉舞筋骨 柔”(元稹詩),更使涼州城的音樂舞蹈帶有了 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這些都可以在武威唐城中再現(xiàn)。

      三是在唐城中建立“絲路名人館”。絲路名人既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見證者,更是絲路文化的承載者與傳播者。紀念絲路名人是弘揚絲路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絲綢之路”上出現(xiàn)的名人很多,其中有官員、僧人,而更多的則是以詩人為代表的文化名人。入館者可不限于唐朝,像張騫、班超、法顯、玄奘、王之渙、王昌齡、岑參、高適、李漁、劉統(tǒng)勛、紀昀、林則徐、于右任等,均可入選。人物可有塑像,并輔以必要的介紹資料。

      (六)武威銅奔馬與漢代王杖等旅游產(chǎn)品的制作

      臺灣故宮將“翠玉白菜”做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型掛件、飾品,很受旅游者的歡迎。我們也可以將銅奔馬做得小一點、精致一點,做成各種可以佩戴的飾物或徽章,并注明是國家旅游標志,我相信,其銷路一定會很好的。還有武威磨嘴子出土的漢代王杖(即鳩杖),是漢代朝廷賜給70歲以上老人的,是中國古代最典型的敬老愛老的實物資料。同時還出土有《王杖詔令冊》,其中規(guī)定:“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笔裁匆馑寄??就是持此杖的年七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略低于縣令的待遇(縣令七百石)。其實物現(xiàn)存于武威市博物館,如能將其復制(質量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并刻上《王杖詔令冊》中的一段話,又有哪個老人會不喜歡呢?

      二、天水地區(qū)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天水地區(qū)文化積淀深厚,資源豐富。舉其大端,可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麥積山石窟藝術文化、秦早期文化及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為代表。在此,僅對其中三種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提幾點建議:

      一是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文化,近年來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績。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我提出兩點供參考:首先,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應注意提升和弘揚伏羲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中國原始的和諧文化。中國的和諧文化源遠流長,而原始的和諧文化正是今天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源頭。伏羲時代與黃帝時代的戰(zhàn)云密布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和諧,其時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都是為了建設一個原始的和諧社會。在天人和諧方面,伏羲時代出現(xiàn)了八卦,并抽象出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種觀念,從而有意識地去探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各種不同質和不同態(tài)的事物之間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實現(xiàn)天人之間的和諧。而中國人的和諧觀說到底便是“陰”“陽”兩個方面的和諧,這一理論基礎也早在伏羲時代即已奠定了。所謂“天行健”“地勢坤”以及君子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都是由自然界的陰、陽兩種特質而引申到人類自身所應具備的陰陽兩種精神的。在人際和諧方面,伏羲時代通過“結網(wǎng)罟”與“養(yǎng)庖犧”以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從而減輕了氏族內(nèi)部因食物資源短缺而引起的紛爭;通過“嫁娶之禮”以協(xié)調(diào)不同氏族間的關系,從而避免了搶婚和許多不必要的暴力爭斗;通過分部治理和“以龍紀官”以加強氏族內(nèi)部的管理,并理順了部族內(nèi)的各種關系,借體制的建立以使人際關系歸于和諧。同時,伏羲時代還發(fā)明了琴瑟,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樂曲,通過音樂的調(diào)適即所謂“以琴瑟樂心”(《荀子·樂論》),來使人的身心達到和諧。而發(fā)端于伏羲時代的瑟調(diào),直到漢代仍為樂府相和歌之一種。例如,流行于伏羲故里一帶的《隴西行》樂曲,即是瑟調(diào)。其次,在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上應宜粗不宜細。例如,伏羲究竟有沒有一個具體的人,便不宜過分拘泥。至少,伏羲作為一個氏族部落乃至一個時代的名稱應是實際存在的。而且,古代的一個氏族或部落往往會延續(xù)很多年,而其首領和部落的名稱則是一直沿用的。例如,阪泉之戰(zhàn)中黃帝所戰(zhàn)勝的炎帝便不是第一代的炎帝,而是第十七世的榆罔。伏羲氏族也有這個問題。再如成紀的地望問題,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實際上歷代的行政區(qū)劃是有變化的,沒有必要爭來爭去,更沒有必要精確到哪一個村鎮(zhèn),只須明確其大致的區(qū)域在今天水地區(qū)一帶就可以了。有些事情說得太細了,其可信度反倒會打折扣。

      二是大地灣文化,學術界稱為前仰韶文化。其中的很多發(fā)現(xiàn)如“六項考古之最”,都是可以改寫歷史的。因此,首先要在前一段發(fā)掘和初步整理的基礎上,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揭示其重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例如,遺址中出土有中國最早的旱作農(nóng)業(yè)標本粟和黍,還有加工食物的石臼,這說明其時中國的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發(fā)端,而人們的飲食結構也開始改變。遺址中還出土有陶制紡輪、系列骨針(從大到?。┮约疤阵?、骨笄等,這說明大地灣人已開始縫制衣服,并懂得用笄將頭發(fā)綰起來,并非如后人所想象的是赤身裸體、披頭散發(fā)。在建筑方面,尤其是F901宮殿建筑及類似水泥地面的發(fā)現(xiàn),也將中國的大型建筑以及木骨架結構和混凝土地面的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還有陶鼓及地畫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中國的音樂史及繪畫史也都具有重要意義。至于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更可視為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凡此,都可以分門別類深入研究,并寫出有說服力的論著。其次是加大宣傳的力度。大地灣文化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宣傳,以揭示其價值。大地灣遺址國家考古公園建設項目正式批準立項后,應精心設計,充分突出其“華夏文明之源”特色。對文物的復制品,如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及甘谷西坪出土的鯢魚瓶(上繪龍的原始形象)等,亦應做到有計劃、成系列地生產(chǎn)。還要充分利用文學、音樂、繪畫以及學術論壇等形式廣泛地宣傳,以讓大地灣文化與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等,一同受到文化界及旅游界的高度重視。

      三是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其核心是諸葛亮文化。應該說,諸葛亮是最早認識天水戰(zhàn)略地位者。正因為天水是絲路重鎮(zhèn),且又當關中咽喉、襟帶隴右,所以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大都是圍繞天水地區(qū)進行的。而天水地區(qū)也有不少遺址都與諸葛亮有關。對這些遺址應注意保護和修復,以還原其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原貌,并使其成為諸葛亮文化的載體。還可以與陜西方面聯(lián)手開發(fā)和利用這一文化旅游資源,將祁山堡、街亭與五丈原、褒斜道等連線,造成一條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旅游的黃金線路。還可以與京劇界聯(lián)合,打造西城景點(地點可選在今禮縣的永興鎮(zhèn)至西和縣的長道鎮(zhèn)一帶),從而為三國古戰(zhàn)場的黃金旅游線路再增加一處新的亮點。[7]

      與此同時,亦應充分認識并注意弘揚諸葛亮晚年尤其是“六出祁山”期間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人格及其廉政思想與實踐。諸葛亮晚年“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拒受“九錫”和稱王,“食不重肉,妾無副服”,直至其死后薄葬,都顯示出他的高風亮節(jié)。而他對自身的澹泊名利,對部下的賞罰分明,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其嗣子諸葛喬即殞命于隴原),對財產(chǎn)的完全透明(晚年曾主動申報其財產(chǎn),即“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又使其成為千古廉政的楷模,并可為今天廉政建設之借鑒。

      此外,天水歷史上還有不少文化名人,包括經(jīng)此過往的許多絲路文化名人,以及曾在此為官的一些外地名人,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也頗值得注意。例如,清順治十一年(1654)至十四年(1657)曾分巡隴右道的山東萊陽人宋琬,在駐節(jié)天水的三年期間,即有不少值得稱述的事跡。除自出家產(chǎn)以賑秦州地震之災并修復秦州城垣及筑“宋公堤”外,還組織編寫《秦州志》,又組織人將杜甫秦州詩中的60首用二王書體勒于石,“爰構一亭,列石于其壁”,被后人稱為“二妙軒”。這應是天水文化史上的大事。宋琬本人還是著名詩人,有“南施(閏章)北宋(琬)”之譽,是清初的詩壇領袖。他在天水地區(qū)所留下的一批詩作(還有文章),也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值得今人去認真研究。天水市政府后院曾被當作會議室和視頻室的兩座古建筑,便是宋琬當年曾住過的地方,應加以保護。還有天水的姓氏文化,尤其是趙姓文化,也很值得研究。天水是趙姓的郡望,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在泰山的題詞,其落款即是“天水趙明誠”。陳寅恪也常稱趙宋王朝為“天水一朝”。這一文化資源也有待進一步挖掘。

      三、蘭州地區(qū)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蘭州歷史悠久,又是甘肅的省會,黃河穿城而過,按說其知名度應是很高的。但長期以來卻被外地人所誤解。20世紀60年代我在上海讀書時,就聽說蘭州缺水,要用西瓜皮洗澡。后來在蘭州工作了,有事出差到東部一些地區(qū),仍有人問蘭州是不是在敦煌、蘭州周圍是不是沙漠、你們是不是騎駱駝上班這一類的怪問題。近年來蘭州的知名度提高了,但主要是以牛肉拉面和空氣污染著稱。因此,提升蘭州的城市形象,刻不容緩。而其具體做法,仍要從開發(fā)蘭州的文化資源入手。

      首先是黃河文化的開發(fā)利用。蘭州是省會城市中唯一有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而且從歷史上來看,蘭州與黃河也一直有著不解之緣。蘭州之得名即緣于蘭州所在的黃河岸邊曾長滿了蘭(主要是馬蘭與烏蘭)。[8]而古代,無論是商賈、僧侶,還是文人、官員,在往西域的路上,也多半都要途經(jīng)蘭州。目前,蘭州境內(nèi)沿黃河兩岸,已有一條長40里的“黃河風情線”,岸邊垂柳依依,芳草芊芊,鮮花密布,確是市民及游人休憩的好去處。但為了更好地凸顯黃河文化的內(nèi)涵,除了現(xiàn)有的“黃河母親”雕塑及彩陶、伏羲女媧的雕像外,還應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在黃河岸邊建一座黃河文化博物館,以全面介紹黃河的歷史變遷及沿岸的地理、人文風貌。另外,蘭州在黃河上新建了十幾座現(xiàn)代化的大橋,并有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橋”(1907年由德國人承建),蘭州也可以在橋梁文化上大做文章,將每座橋都變成藝術品,并突出各自不同的個性特征,從而讓蘭州成為“橋城”。

      其次,還可利用蘭州地處中國大陸幾何中心及絲路重鎮(zhèn)的有利地位,模仿深圳的“世界之窗”建立“絲綢之路文化園”。園中將絲綢之路所經(jīng)之地的山川、城市、建筑、自然景觀按原大濃縮其中,將沿途的風情、民俗、物產(chǎn)、歌舞、藝術也納入其內(nèi),并輔以高科技的手段,從而讓游客游園之后,既能對絲綢之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更能產(chǎn)生一種真切的體驗。也可以借鑒國內(nèi)外的成功經(jīng)驗,創(chuàng)辦一座大型的“西部影視城”。甘肅地處西部地區(qū),有山有水,自然景觀豐富,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厚,所保留的古代民居也比較典型,再配以相關的背景建筑,這樣的影視城應是具有絕大的吸引力和美好前景的。美國的好萊塢最初也只是在一片荒漠上建立起來的。還可以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和甘肅科技人才儲備較多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動漫制作業(yè),并成立“西部動漫創(chuàng)作基地”。動漫業(yè)在國外已受到高度重視并具有廣闊的市場,而國內(nèi)的動漫業(yè)才剛剛起步,蘭州此時介入,并不算遲。

      最后,蘭州還應在原有的瓜果之城、牛肉面之城的基礎上,再提升為“歌舞之城”“讀書之城”“書法之城”。隨著《絲路花雨》及《大夢敦煌》的不斷演出,作為“歌舞之城”的蘭州已漸為外界所知。而“讀書之城”可借助文溯閣《四庫全書》及《讀者》以推介之,并定期舉辦一些高端論壇和讀書活動,從而形成讀書的社會風氣,進一步建設書香社會,不斷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蹲x者》雜志本身也應進一步形成出版產(chǎn)業(yè)鏈,并進而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新聞出版媒體集團,為人民提供更多優(yōu)秀精神文化產(chǎn)品,努力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雙豐收。至于“書法之城”,則除充分發(fā)揮張芝、索靖等甘肅歷史上著名書法家以及當代書家的效應外,還可以將著名書畫之鄉(xiāng)通渭的經(jīng)驗推廣至蘭州,從而在蘭州形成濃厚的書法文化氛圍。

      陳寅恪先生早在1942年就曾預言過:“吾國將來必循漢唐之軌轍,傾其全力經(jīng)營西北。”[9]今天,陳寅恪先生的預言正在變?yōu)楝F(xiàn)實。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建設,正是循著漢唐的軌轍在大力經(jīng)營西北。而作為絲綢之路“黃金路段”的甘肅,其文化資源開發(fā),既適應了甘肅經(jīng)濟發(fā)展的要求,同時也將使絲綢之路更加充滿生機,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作出新的貢獻。

      猜你喜歡
      蘭州甘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的蘭州夢
      黃河之聲(2021年8期)2021-07-23 03:34:32
      蘭州石化推進改革正當時
      我憶蘭州好(四)
      當代音樂(2020年10期)2020-10-26 18:34:52
      行走甘肅
      學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肅卷
      學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蘭州瑣記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大美甘肅,我們來了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
      甘肅卷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8
      长汀县| 稻城县| 合阳县| 营山县| 金溪县| 阿城市| 柞水县| 水富县| 长岛县| 新绛县| 博罗县| 绥芬河市| 湟中县| 监利县| 宜兰县| 昌邑市| 宽城| 安徽省| 罗江县| 永吉县| 亚东县| 双鸭山市| 三明市| 思茅市| 墨江| 来凤县| 余庆县| 女性| 金溪县| 阳高县| 潜山县| 井陉县| 江源县| 获嘉县| 肥西县| 井陉县| 盐源县| 汾西县| 瓦房店市| 同江市|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