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丙坤
(甘肅省靈臺縣中臺鎮(zhèn)畜牧開發(fā)服務站,744400)
雞球蟲病是由艾美耳屬的各種球蟲寄生在雞腸管上皮細胞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地方性急性流行疾病。可引起雞死亡,尤其幼齡的雞患病嚴重,死亡率也高,給養(yǎng)雞業(yè)帶來巨大的損失。本病在我國各地普遍存在。
球蟲卵囊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一般只十幾個微米,新排出的卵囊,內含一個球形的卵囊核;在外界發(fā)育后,囊內形成四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形成兩個子孢子,有的卵囊的一端有一個卵囊隙或極帽,有的沒有這種構造。
隨雞糞便排出的球蟲卵囊,在外界適宜的環(huán)境下發(fā)育成侵襲性卵囊。雞隨飼料、飲水吞入這種卵囊后,它們就寄生在雞的腸上皮細胞內,并進行多次反復繁殖成很多裂殖體,使上皮受到破壞而引起球蟲病的發(fā)作;最后形成卵囊。破上皮細胞進入腸道,隨糞便排出體外。又重新開始發(fā)育以至造成下批健康雞的感染來源。
球蟲病通常發(fā)生在氣候溫暖,雨水較多的季節(jié)。卵囊在外界適宜的條件下發(fā)育很快,一般在一天左右就發(fā)育成熟變?yōu)榭汕忠u性。被這種卵囊污染了的飼料、飲水、土壤,用具等都可以把病原散播開來。本病多發(fā)生于15-50 天以內的雛雞和幼兔,成年雞雖不發(fā)病,但可成為帶蟲者。成年免抵抗力強,發(fā)病較幼兔輕一些。
當裂殖體(由子孢子發(fā)育而成)在腸上皮細胞中大量增殖時,破壞腸粘膜,引起腸管發(fā)炎和破壞上皮細胞,引起消化機能障礙,營養(yǎng)物質不能充分被吸收。由于腸壁發(fā)炎和腸壁血管的破裂,大量血液流人腸內,因此雞呈現(xiàn)消瘦,貧血、下痛和血便等癥狀。
上皮細胞崩解后產生了有毒物質,同時由于腸管中有毒物質不能迅速排除,于是機體發(fā)生自體中毒,表現(xiàn)出精神不振,足和翅的輕癱和昏迷等現(xiàn)象。
尸體剖檢時,雞的主要的變在腸璧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卡他性發(fā)炎,腸壁增厚以及灰色壞死病灶。
雞的帶蟲現(xiàn)象極為普遍,因此應當根據(jù)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癥狀和病理解剖所見,并結合糞便檢查結果進行判定?;蚬稳∧c粘膜灶部在載玻片上,加少許生理鹽水,加蓋玻片,鏡檢卵囊和裂殖蟲。
糞便檢查卵囊的方法:
3.1 涂片檢查法: 在載玻片上滴一滴生理鹽水或普通水,取少許糞便與水混合,然后除去糞渣,蓋上蓋片。置于顯微鏡下,先用低倍鏡檢查,發(fā)現(xiàn)卵囊后再用高倍鏡細看其詳述構造。
3.2 濃集檢查:即采用沉淀或漂浮法均可,按照糞便蟲卵檢查法。檢查卵囊時,應注意其大小、形狀、卵囊蓋、卵囊隙的有無。
球蟲卵囊的一般特征:隨宿主糞便排出卵囊,通常圓形或橢圓形及卵圓形,囊壁一般是平而均勻一致的,卵囊壁的最外層為外膠質膜,內層為孢囊外壁,再內為卵囊內壁,初由糞便中排出的卵囊,內合一原生質團塊(合子),在囊壁的一端上,可能有微孔或極帽。
球蟲卵囊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下發(fā)育后,卵囊內的原生質團塊便發(fā)生了變化,艾美耳球蟲的卵囊里,最后發(fā)育成四個橄欖形的孢子囊,在孢子囊的一端上有栓塞構造。每個孢子囊里有兩個子孢子。子孢子長形,一端較鈍,一端較尖。在鈍端有一折光性顆粒,子孢子的核位于蟲體中央部,兩個子孢子在孢子囊內成平行排列,一個的尖端和另一個的鈍端相接。在孢子囊里的中央部可能有內殘體。
經常打掃雞舍及運動場,鏟除糞便,保持干燥。用5%石炭酸噴灑,殺死球蟲卵囊。成年雞與雛雞分開飼養(yǎng)。注意飼料、飲水衛(wèi)生,防止糞便污染。
5.1 西藥療法
磺胺二甲基嘧啶: 在飼料中加人0.45%的藥物,連用3-5d。金毒素:每只小雞每日服6-8mg,連喂4d。青霉素:每只小雞每天服用200 單位,對制止雞球蟲病有良好效果。
5.2 中藥療法
方劑:白頭翁 50g、黃柏 45g、大黃 40g、秦皮50g、黃芩 20g,煎汁成 1000ml,可加入飲水中喂給,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