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黃世欣 陳玉靜 王倩 黃小波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退行性疾病,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及姿勢平衡障礙等運動癥狀為主要表現,多見于中老年人,6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1],其確切病因至今不甚清楚。既往對PD的干預多著重藥物干預,忽視康復鍛煉的作用。鑒于藥物的弊端與不足,研究者逐漸將目光投向了傳統(tǒng)的太極、氣功、八段錦等康復項目上,其中太極拳是目前研究最熱門的運動之一。
太極拳(Tai Chi)是中國傳統(tǒng)的健身術,集意識、呼吸、運動于一體,強調“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因其具有減輕壓力、調整情緒[2]、增強運動能力和改善平衡[3]、調節(jié)免疫功能[4]及改善心臟代謝疾病[5]的益處,被廣泛運用于各種慢性疾病的康復鍛煉。一般認為,在太極拳鍛煉過程中由于軀體不斷進行空間位置的轉移、姿勢的變換,而這些動作的變化均依賴于手腳并用,可以對大腦皮層功能區(qū)神經元細胞進行一定程度的塑造[6-7],延緩PD患者的皮層損害[8],增加神經肌肉的反應速度[9],降低肌張力[10],改善認知,減少運動的凍結,增加運動的靈活性。近年來,國外率先開展了有關太極拳針對PD的康復試驗,證實其可有效改善運動癥狀[11]及非運動癥狀[12],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本文將近年來有關太極拳干預PD的相關研究作綜述如下。
隨著病情的進展,PD患者會出現諸多運動癥狀,包括常見的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平衡障礙等,這些運動及平衡功能障礙常常是導致患者致傷致殘的主要原因。藥物治療無法有效解決PD患者的全部并發(fā)癥,物理康復是一種有效補充手段之一[13],早期積極干預能夠延緩其進展。
運動遲緩是PD最主要和最具特征性的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使人喪失勞動力,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改善和延緩運動遲緩,能夠有助于患者恢復勞動力并重新融入社會。Li等[11]將195例PD患者隨機分為太極拳組、阻力訓練組、伸展組,進行為期24周(60 min/次,2次/周)的鍛煉,以最大偏移、方向控制、步幅等為主要評價指標,次要指標則為限時起立行走試驗(timed up-and-go test,TUG)、統(tǒng)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III,UPDRS-III)等。經過太極拳干預后,患者對方向的控制及偏移能力的掌控得到加強,其步幅增加,UPDRS-III評分下降明顯,TUG所需時間減少,該試驗有力地證明了太極拳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運動功能,且沒有明顯不良事件發(fā)生。更為重要的是,在停止干預后其作用仍能維持3個月,似乎具有訓練“后效應”。該試驗樣本量較大,干預時間長達24周,評價手段豐富,并為后來研究者提供研究樣板。另一項研究中[14],太極組接受楊氏太極訓練,12周后體現平衡功能的Berg評分改善差異明顯,太極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但UPDRS-III評分及TUG評分無明顯改善,可能短期內太極拳對平衡功能改善作用更加顯著。Kim等[15]和Hackney等[16]的研究表明,經過13周的干預后,太極拳有效地調整了重心轉移的距離,同時增加步速、步幅;改善了體力,6 min步行距離明顯增加;TUG所需時間減少,運動更加靈活。也有少數研究得出[17-18]完全不同的結論,即太極拳對PD患者步態(tài)、UPDRS運動部分癥狀無明顯改善作用,究其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偏小、干預時間偏短有關。
PD患者大多伴有平衡功能障礙,正常行走受限,甚者站立不能,跌倒頻繁,喪失正常的生活能力。積極改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長期臥床所致感染、褥瘡等并發(fā)癥。功能前伸試驗通過測定上肢伸展的長度來評價軀干的整體平衡程度[19],其伸展長度與平衡性成正相關。在Li等[11]的研究中,太極拳組干預6個月后,上臂伸展長度平均伸長5.0 cm,resistance組干預前后平均伸長2.2 cm,stretching組前后平均伸長為0 cm,組間差距顯著(P<0.001)。上臂伸展長度增加愈多,表明其平衡功能改善愈加明顯。
太極作為一種心身療法,整個過程強調重心的轉移,姿勢的變化,方向的更換,全身重心的著力點實際落在單腿上,類似單腿站立訓練,有助于增加下肢肌力和增強軀體平衡。Kim等[20]直接從平衡的核心問題出發(fā),探討太極拳對重心轉移的影響,包括測定重心在前后、左右方向的移動距離,12周后上下肢各個方向的移動距離均有顯著增加,且前后方向的移動距離增加更加明顯。Choi等[18]則以單腿站立時間為評價指標,干預后太極組平均時間增加2.57s,對照組增加值為-1.11s,太極組單腿站立時間增加更加明顯。跌倒是導致PD患者致殘的一項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平衡功能欠佳的表現。在Li等[21]的研究中,以跌倒的發(fā)生率作為評價指標,干預后太極拳組跌倒發(fā)生率為28%,對照組高達46%,二者差異顯著,此外試驗組在跌倒風險評估及運動表現上亦優(yōu)于對照組,跌倒發(fā)生率下降反映了其平衡功能越趨穩(wěn)定。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22],太極拳組Berg評分改善不明顯,且較對照組略差。分析其原因,試驗終點時只有47%的患者掌握了“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基本套路,其他患者未完全學會整套拳,導致整體療效降低,可能是其試驗未達預期目標的重要原因。因此,鑒于PD患者群體的特殊性,選擇太極拳類型時,其招式不宜太過復雜,必要時“量體裁衣”。
PD的非運動癥狀表現多樣,如嗅覺減退、便秘、焦慮抑郁、呼吸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疲乏等,其對患者的影響不亞于運動癥狀,及早診斷并進行干預,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焦慮抑郁是PD患者最常見的情緒并發(fā)癥之一,一般認為女性、病程、認知障礙及遺傳等是抑郁好發(fā)的危險因素[23]。Hartman等[3]的研究表明,在太極干預過程中,患者的主觀情緒逐漸出現了積極變化,干預16周(3次/周,60min/次)后,帕金森患者生活質量問卷39條(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39,PDQ-39)量表中“精神心理”條目等部分的得分較前明顯下降,其客觀抑郁狀態(tài)也得到改觀。Choi等[18]進行UPDRS評定,在涉及情緒的條目,太極組同樣得到明顯改善。在Cheon等[24]的試驗中,以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來評價患者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終點時QOL量表中反映“精神”“心理狀態(tài)”的條目均有積極改善,但經典的Beck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無明顯改觀,兩者結果不統(tǒng)一,這可能與干預時間短(8周)、樣本小(個位數)及兩個量表的側重點不一樣相關,造成最終結果偏倚較大。Gladfelter等[25]和Poier等[26]的研究表明,以PDQ-39中的非運動條目為衡量標準,經過低強度太極拳干預后,兩組患者在“生活滿意度”“交流”“精神健康”等方面均有所好轉,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改變。究其原因,可能與干預措施強度(60min/1次/周)不夠和干預療程(12周)不足相關。因此,在太極康復鍛煉過程中,要想得到預期效果必須有足夠的療程和干預強度。
太極拳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觀情緒感受和客觀的情緒評分,除了其物理作用外,可能在于練習的過程中,隨著社會活動的增多,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滿足了患者渴求社會支持的心理需求[27],產生了良性的情緒調節(jié)作用。從以上發(fā)表的文獻來看,研究者對PD非運動癥狀的重視程度不夠,如未充分利用經典的Beck抑郁量表(BDI)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只是在評定UPDRS量表、PDQ-39量表及QOL量表時對其中的“情緒”條目進行了分析。PDQ-39、UPDRS及QOL量表并非為評價情緒狀況“量身定做”,其反映情緒的條目數較少,且反映情緒障礙的維度不夠,不適合充當評定情緒的首選量表。評價PD患者情緒變化時,應首選廣泛應用于臨床的HAMD量表或者Beck抑郁量表[28-29]。
呼吸功能損害是PD患者常見的非運動癥狀之一,其中限制性呼吸功能損害發(fā)病率為28%[30]至94%[31]不等,從無明顯臨床癥狀到呼吸費力、胸悶、缺氧所致白天嗜睡及夜間睡眠中喘鳴等[32]。呼吸功能障礙發(fā)生機理存在爭議,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是PD的并發(fā)癥,可以通過左旋多巴類藥物予以解決[33],另一部分研究者則認為可能為左旋多巴類藥物誘導所致[34]。PD患者肌張力偏高,軀干和四肢均有累及,胸壁肌群和上呼吸道肌群受累時導致呼吸肌群無力、上氣道阻塞及異常的通氣控制[35]。
為了解決呼吸肌群無力的狀況,國外研究者開始了針對PD患者的呼吸訓練和語音治療研究[36],其能夠有效提高呼氣壓力及減少發(fā)音疲勞[37],改善言語功能。進行太極康復鍛煉的過程中,要求動作、呼吸及意念三者密切結合,強調“以意領氣、以氣運身”,通過這種深慢的呼吸與動作相結合,可以加強對腹肌、膈肌、肋間外肌等肌群的有效鍛煉,一方面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PD患者呼吸肌、腹肌、膈肌等肌無力、肌強直狀態(tài),增加肺有效通氣量,提高FEV1/FVC比值,吸氣末壓力和呼氣末壓力值均增加明顯[38], 改善吞咽困難、發(fā)音無力等癥狀[39-40],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肌群對軀干平衡的調控作用。
認知障礙伴發(fā)在PD的全程之中,新發(fā)PD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發(fā)病率可達35%[41-42],存活超過20年的PD患者幾乎全部發(fā)展為PD-MCI[43]。多項RCT證實太極拳能夠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認知功能[44-45],包括遠期記憶、數字計算、執(zhí)行功能及空間定向力等[46]。在吳婷婷的研究中[47],以MOCA量表評價患者的認知功能,太極拳干預16周后MOCA評分增加明顯,由此表明太極拳對認知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該評價并未細化,未進一步探討認知障礙中的哪些方面得到了改善。太極拳運動能夠有效改善認知障礙,但其具體機制并未闡明。一般認為,有氧運動能夠有效改善健康老年人及P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48-49],其機制可能在于增加腦部血流量和氧供給,從而促進神經細胞再生。此外,太極拳講究呼吸與運動密切配合,其招式變化多樣,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記憶及執(zhí)行能力的配合[50]才能完成。可以認為,太極拳鍛煉本身是一種認知訓練,改善認知功能有助于幫助患者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會。
疼痛也是PD患者最常見的非運動癥狀之一,大約43%的PD患者在PD早期階段即經歷了疼痛不適,包括后背痛、腰痛、肩痛等。太極拳運動被認為對諸如骨關節(jié)痛、肌肉痛、后背痛等[51-52]都具有改善作用。如Wang等[53]探討了太極對纖維肌痛的改善作用,以纖維肌痛影響問卷(fibromyalgia impact questionnaire,FIQ,0~100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來評價療效,干預前后試驗中FIQ評分分別為(62.9±15.5)和(35.1±18.8),FIQ評分下降顯著,顯示其對疼痛有著良好的作用。運動可以改善社會心理健康,增加信心,幫助病人減輕疼痛、克服痛苦恐懼[54]。此外,控制呼吸和運動可以使患者達到一種心理平靜的狀態(tài),這可能會有助于提高痛閾,提高疼痛耐受程度[55]。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疼痛評分工具,可以有效區(qū)出干預前后的疼痛變化情況。有研究者[56]通過VAS來評價太極拳對疼痛的干預效果,結果VAS前后變化不顯著,提示太極拳對疼痛沒有改善作用,可能與太極拳種類選擇、干預強度及評估手段不同有關。
疲乏是一種常見的主觀不適癥狀,表現為力量不足、精神不振,不僅與大多數急慢性疾病密切相關[57],也充斥在正常人群的日常生活中。疲乏在PD患者中常見且較嚴重[58],其出現頻率為33%~70%[59-60],其病變原因可能與基底節(jié)和大腦邊緣結構中的5-羥色胺和多巴胺功能障礙相關[61]。與一般疲乏不同,PD患者的疲乏休息后也難以完全減輕,但對美多巴類藥物反應良好[62]。研究表明,運動包括行走、跑步、慢跑、游泳、阻力(加強)訓練、伸展等有氧運動能減輕患者的疲勞[63-65]。太極拳可以緩解壓力、促進放松[66],在改善諸如慢性疲勞綜合征上有一定的療效。太極拳可能具有改善PD患者的疲勞,目前缺乏直接的臨床研究報告,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1)太極拳的選擇:大多為簡化版的楊氏太極拳[12,17,22,25],少數為陳氏太極拳[16],強調好學易記,少數“量體裁衣”的拳法[11]只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做了些改進,大致不離“起勢”“云手”“野馬分鬃”“單鞭”“如封似閉”等經典招式,招式大多在8式左右,個別試驗選用24式[14]。(2)干預時間:PD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學習能力下降,加之場地和練習頻次的限制,從入門到初步掌握大致需要8周的時間[11]。若要熟練掌握則需更長的時間,結合臨床實際來看,其干預時間不宜少于12周。太極拳的干預療程大多在12周左右,少至8周,最長達24周[11]。(3)干預強度:多為60 min/次,2次/周[11,17]左右,少數試驗1次/周[25,26]或者3次/周[14]??紤]到患者的依從性和實際療效,3次/周對于患者而言接受度不高,1次/周頻次太低,不符合臨床實際。因此,60 min/次、2次/周的干預強度是合適的選擇。
隨著對太極拳研究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支持太極拳對多種疾病的調治作用。大多RCT顯示其能夠有效增加運動的靈活性,改善步幅、步速,增加耐力,增強對自身姿勢、方向的控制,改善平衡、減少跌倒等[11,15,16]。相對運動癥狀而言,目前研究太極拳對疲乏、焦慮抑郁、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PD非運動癥狀的研究報道較少,但已有試驗證實其能夠有效調整情緒,減輕疼痛,改善疲乏,提高MOCA的評分,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計算力及執(zhí)行能力等[18,47,53,66]。
目前的研究熱點主要還是側重于驗證性研究,采用RCT驗證其對癥狀的改善作用,評價方式多采用量表及功能性評價試驗,如UPDRS、PDQ-39、SF-36及TUG等,這些量表本身具有半定量、半主觀的特點,部分量表需患者自己勾選選項,這對患者素質有一定的要求。且這些量表大多由英文文獻直接翻譯過來,有些量表(如SF-36)部分問題的表達方式難以為被國內患者所理解,易導致最后結果的偏差較大。要避免以上問題,一則可以選擇合適病患,避免把嚴重認知障礙或者理解能力明顯下降的患者納入;其次研究者可適當予以輔助;再者盡量引入智能化測評工具,如Li等[11]采用智能化計算機輔助測量系統(tǒng)對患者姿勢方向進行了定量化的研究,這樣可以避免主觀測量帶來的影響。鑒于條件的限制,大部分研究者缺乏智能化測量工具,可能影響最終結果的可靠性。此外,目前大多干預試驗周期為12周,長時間觀察研究較少,太極拳干預的遠期療效如何未見報道。
太極拳既能有效改善PD患者的運動癥狀,也能減輕其非運動癥狀,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康復手段介入PD患者的生活中,有助于減緩其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也有少數研究得出陰性結果,觀其試驗研究,大多存在樣本量小、干預強度小、周期短(12周內)及太極拳種類不同等原因,可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