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娟
作文的真正功夫在課外,不在課內。課內的訓練只是作文的“末”,而同學們自身具備的感受能力、審美意識、深刻思想、表達技巧才是作文的“本”。學生自身“感受能力與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借助作文素材的積累,這是作文的基本規(guī)律。
作文反映的是同學們對客觀生活與主觀世界的認識。一篇好的作文首先應該是作者對客觀生活的真實獨特的感受,是作者對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反思。平常學生們在寫作的時候,經常感覺“沒有東西可寫”,那是因為他們對周圍的生活缺乏應有的“敏感”。也就是所謂的“洞察力”。因而,即使寫出來,也是對客觀生活世界的“白描”。其實,感受能力與審美意識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
一、直接地閱讀生活與大自然
生活是情感的土壤,是感受的土壤。用心去感受生活,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沉重的書包周圍,有著豐富感人的、生動新奇的作文素材。每天的晨曦、晚霞和自行車輪胎滾動在上學路上的沙沙聲;每天學習到深夜,平靜或深邃得令人遐想的夜空,或窗外遠遠近近的車聲、人聲;午飯時,媽媽精心準備的飯菜和不經心的嘮叨,爸爸的無言和“冷酷”的表情等等,一旦被學生們攝入心底,拈進作文,就會釀成好文章。因此,應該倡導學生們無拘無束地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認識體味自然與社會,用眼睛、用鼻子、用肌膚、用大腦、用心去欣賞與審美,類似室外作文觀察課的課型應該進入作文教學的視野。
二、間接地感受生活與大自然
這主要是通過閱讀來達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論與應用》中明確提出:“學生自發(fā)的興趣課外閱讀,比增加經常性的寫作訓練對發(fā)展學生作文能力更有效?!碧嵋魑牡暮诵娜蝿帐恰笆箤W生對讀物達到入迷的程度,從而自發(fā)地閱讀大量的文學讀物?!睂W生寫作,閱讀是必須的。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為作文積累大量的素材,才能為作文培養(yǎng)語言技能,才能使“傾吐”自然生動。文本閱讀中,學生對生活世界的認識、培養(yǎng)的言語智能,獲得的審美體驗可以促進學生作文中對現(xiàn)實生活的敏銳感知與個體生命體驗,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選擇言語形式,表達新的獨特感受。實踐中,筆者認為,首要的是讀文章不可囫圇吞棗,必須細嚼慢咽。在這個過程中要找出自己喜歡的詞句,因為這些詞句只要你覺得喜歡,一定是刺激了你已經有但未曾說出或不能說出的感受。我們把這些詞句積累下來,一方面積累了詞匯,豐富了作文的語言素材,更重要的是這些詞句打通了你的“閱讀生活與大千世界”的意識。另外,我們還要在讀完一篇文章后想一想,我的世界里有沒有這樣的“同類生活素材”?如果有,那是怎樣的?如果沒有,有什么不同?這些內容都將引領我們“自覺地去觀察、思考生活”。時間久了,讀書多了,積累的素材會越來越多,我們觀察生活的意識就會強烈起來,我們的“感受能力”就會增強,我們對周圍的生活包括我們自己就不會“熟視無睹”。
三、不間斷地日記體生活感悟訓練
余秋雨說:“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表達和溝通的訓練?!弊非笞魑牡纳罨P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生命關照的習慣。而這種習慣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從文章的生成過程來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誕生都要經過“雙重轉化”。首先是現(xiàn)實生活、客觀事物向認識“主體”(即寫作者)的轉化。然后是作者的觀念、感情向文字表現(xiàn)轉化,將頭腦中的意識、情感轉化為書面語言,這是由認識到表現(xiàn)的第二轉化。無論是第一轉化,還是第二轉化,其“中心”毫無疑問是寫作主體,因此作文就應該把“主體”置于中心地位,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筆者幾年來堅持引導學生寫日記,除書寫外,從不提其他任何要求,只是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工作,如每個學生每天的日記都要讀一遍,每個學生的日記一周內至少認真批閱一篇;一周內對絕大多數學生的日記要鼓勵表揚一次等。最重要的是給學生規(guī)劃日記范疇,由低級到高級,對素材進行層遞性積累訓練。實踐證明,長期堅持,學生一定會養(yǎng)成觀察生活,反思自我,積累作文素材的良好習慣。
每天讀書一點點,每天素材積累一點點,學生的感受與審美就會進步一點點。作文是需要積累的。積累是基礎,生活是源泉;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做好素材積累的工作,使學生讀書成為習慣,使體驗成為習慣,使思考成為習慣,學生將來的寫作必然一種真實的生命宣泄,一種自我的心靈體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