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使用餐具了,其中用筷子的歷史至少已有3000年,這期我們要說的就是平凡卻有著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兩根小棍——筷子,閑話不多說,咱們趕緊去看看吧!
筷子的起源
傳說一(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竹筷)
據(jù)說姜子牙隱居時,生活窮困潦倒。他的老婆在他的食物中下毒,幸好一只神鳥救了姜子牙,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告訴姜子牙不能用手吃飯,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逃過一劫。從此姜子牙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jìn)餐。
傳說二(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玉簪作筷)
妲己為紂王試菜,結(jié)果菜肴太燙已來不及調(diào)換,妲己急中生智,取下頭上的玉簪將菜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
傳說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
大禹和洪水搏斗,不敢耽誤一分一秒,連吃飯也是抓緊時間吃完好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于是大禹就折樹枝夾湯水中的食物吃,這就是筷子最初的雛形。
我國筷子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韓非子》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的說法,意思是箕子看到紂王用象牙做成筷子,感到很擔(dān)心,認(rèn)為這樣奢侈的行為是亡國的先兆。
名稱·功能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ji?。保瑵h代時稱為“箸”,明代開始稱為“筷”。早期筷子的功能比較局限,只能用來夾羹湯里的菜,吃飯則用“匕”,也就是勺子來完成?!抖Y記·曲禮》有“羹之有菜著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的說法。古代中國人的餐桌上,筷子和勺子曾長期并用,合稱“匕箸”或“匙箸”。筷子和勺子分工明確,筷子用來夾羹湯里的菜,勺子用來吃飯。到了唐宋時期,這種用法依然保留,直到元代以后,筷子才逐漸取代勺子,成為正式的吃飯用具,而勺子則專門用來舀羹湯。
形狀
早期的筷子為首粗足細(xì)的圓柱形進(jìn)食器具。
春秋時代的筷子,多為上下一般粗細(xì)的圓柱體
唐代的筷子較長。
宋遼夏元期的筷子相對較短,出現(xiàn)了六棱、八棱形筷子,裝飾也日漸奢華。
明代,筷子在器形上有更加明顯的發(fā)展——首方足圓,上部為方形,下半部為圓形。
材質(zhì)
早期的筷子類似木棍。
商周時期出現(xiàn)青銅制品。
漢代則流行竹木材質(zhì),以漆涂之,非常精美。
隋唐時出現(xiàn)了金銀制作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